個人資料
正文

《略述密宗法門》持明丹珠著_全文 A

(2009-01-05 09:51:59) 下一個

《略述密宗法門》—正信密宗,釋疑解惑

源自:http://www.folou.com/thread-95521-1-10.html

德威吐庫(持明丹珠)著

【正信密宗--序】


【序】

現今末法時期,許多民間信仰,被視為佛教,其中更有許多相似法門,被誤
認為密宗。佛教有這樣眾望所歸的吸引力固然是好事,但由於多元化媒體的誤傳,
造成魚目混珠,令社會大眾,多受混淆,不知所從。正信金剛乘佛教,俗稱「密
宗」,因言語隔閡,蒙受極多誤解。許多人誤以為「密宗」專求妻財子祿,怪力
亂神,不重慈悲戒律,並與顯教不相容。由於宏化不周,識之者寡,使得無辜的
正法蒙塵。

學佛者尤其是密宗行者若不知修行大義,易惑於「相」、迷於「用」、不明
本「體」,「我執」未脫反增「法執」,淪於心外取法,盲修瞎練,欲得解脫,
反增纏縛。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墮入輪回,主因在不識自性本來麵目,不明白
起惑的前因後果,以及如何返本還原。因此一切了義證道法門,方便有多門,歸
元無二路,都是教眾生明心見性,識取本來麵目。

所謂高法,是對高根器者單刀直入,不繞彎路,如「大圓滿」、「大手印」、
「禪宗」等法門。但低根眾生業障纏縛深重,未必馬上消受得起,需要先修一些
有相方便法,消些業障,積些福慧,增些定力,到一定程度後再導以了義法。所
以對這些眾生而言,為因應其根器,這樣修就是當機的高法。釋尊所指「正法眼
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的無上菩提、究竟佛果,雖眾生人人本具,但因無明
遮障,隱而不顯。雖本自圓成,不依修得,但不修更見不著。為借法歸元,佛因
應眾生不同根器,因病予藥,教出了八萬四千法門。雖究竟而言,祖師說「並無
實法與人」,但相對來說,隻要是依三法印,教導眾生入佛知見,證入自性的法
門,不論顯密皆是「正法」,以正法引導眾生開悟自性菩提的信仰,就是「正信
」,否則「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由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見性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以「不
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等直
指悟入的訣竅教導眾生。密宗大圓滿勝喜金剛《直擊心要三金剛句》中開示的「
見、修、行、果」之道,「....愕然洞達了無礙,明徹通達離言說,法身自性當
認之,....恒常及暫一切時,舊識法身認知之」,亦直指了入處。蓮華生大士《
見離覆遮自性得解脫》、《文殊大圓滿》、《大鵬鳥的翱翔》等大圓滿教授,亦
是當下直指。不論顯密,如來正法都教行者參悟自性,悟入後如何在曆境對緣中
保任磨練,住「見」不離,以「見」解縛,見修雙融,定慧雙運。打成一片成無
功用行就由悟而證,並未叫人「心外求法」。

究竟而言,未通達這了義真如不生不滅之處者,都非如來正法;相對來說,
雖未通達了義,但以此為目標,依三法印,教人淨障集資,持戒、修定、開慧,
漸次導入的法門,都算是正信。若四相不脫,我、法二執與分別心明顯,嘩眾取
寵,專以靈動、神通、有求必應為號召,心外取法,以境惑人,並無實際教人悟
入的法門,隻強調大師加持力能不經勤修可速得感應等,讀者可自行用以上「離
念法眼,真如心印」去印證一下,自作抉擇。今生法身慧命一誤,再回頭可能已
曆劫。了義的金剛乘法門真俗二諦一如,除了「究竟悉地」(即明心見性悟道證
道)外,也有「世間悉地」(即息災、增益、懷攝、降伏的靈驗相應),以解決
一些生活、修行上的障礙,但不會本末顛倒,專以滿足信徒欲望及所求為能事,
停留在「以黃葉止兒啼」的階段。

真如實相無相,難以言詮,而金剛乘富於表徵方便,卻也能「以手指月」,
依方便法導行者入實相。但由於複雜的事相和儀軌,使不懂的人看得目眩,好似
滿天神佛,迷信難行。其實「無上瑜珈部」的修行,首重見地,愈高的法愈超越
了宗教皮殼,如經上師詳細傳法引導後,方知句句直指心之本性,處處不離第一
義諦。隻看事相而不明心要者,則易心外求法,落入迷信,未得解脫,反增纏縛。
所以依止聞思修成熟的上師極為重要,這也是金剛乘重視傳承的原因。密宗無上
瑜珈部所修的是「自性本尊」,為證取如來自性。如修行者發心知見不正,以二
元對立凡心,將本尊看成像外在鬼神去崇拜供養,猛求妻財子祿,以為如此就能
滿足自身欲望,這不但把佛看成喜、怒、哀、樂和二元對立相未脫的凡夫,並且
修本尊反易修成魔。雖也能得到一些世間法的靈驗,但無法依本尊瑜珈的修持,
得到覺悟解脫的究竟成就。藏密祖師曾說過:「見地正確,修護法為本尊都可能
得究竟證悟。知見不正,修法身佛普賢王如來為本尊都難以解脫。」

究竟的佛法人空法空,所見一切皆法身,無法可修,無佛可證,談顯則著顯,
說密則著密,此處也隻是戲論。這份資料,原是為禪三閉關同修準備,以有限篇
幅,試將「正信密宗」為初入門者做一簡略介紹,並回答同修經常提出的問題,
以遣除疑惑,最後終於集結成書。97年 4月版本已請佛學大師徐恒誌老師(「般
若花」作者)過目校讀過,以免誤謬而誤導眾生。但時間所限,倉促成章,希望
讀者見諒。

【略述密宗法門 釋疑解惑-顯密疑問篇】

隻要是正信佛法都應一致尊重,不同法門各有和其根器相應的眾生,不然佛
也不會說。本不應軒輊顯密,妄加分別,但一些常問到的問題如避而不談,會引
起更多的誤解迷惑。在此對問題的回答為消除疑惑,而非分別各乘。希望有緣閱
讀本書的大德與善知識切莫斷章取義而生誤解。


問:密宗是佛教嗎?

答:佛教可簡分為小乘、大乘顯教及大乘金剛乘-俗稱「密宗」,其淵源介紹請
參見前章的《藏傳金剛乘佛教簡介》。其實密宗不但是大乘佛教,並且不隻
是佛教的一個支派。其自身體係已完整包括貫通了小乘、大乘顯教和金剛乘,
顯密是一體兩麵,毫不對立。譯成藏文的《甘珠爾》大藏經,六十二部是大
乘,其中一半是金剛乘,由佛所說,梵文所寫。


問:密宗是佛所說嗎?

答:佛陀遍知正覺,為利益不同根器的眾生,能以不同化現,開顯無量方便法門。
顯教大乘和密宗都是佛所說的大乘佛法,都是「依菩提心正因,引眾生入佛
知見,覺悟解脫」,可說「體」是一樣,淨障集資,以開顯本有真如自性,
隻是因應眾生根器,各有其方便,而「相、用」不同。

雖然有些密宗傳承,是由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及報身佛金剛薩陀(五方佛的集
中化現,或稱東方不動佛傳入人間及天界,例如無上瑜珈部的「大圓滿」。
但釋迦摩尼佛住世時,也傳過密宗,可見於《大藏經密教部》,以及《時輪
金剛密續》等(釋尊曾應香巴拉國王月賢請法,傳「時輪金剛」密續)。有
些南傳佛教,說大乘佛教不是佛法,有些顯教行者,認為密宗非釋迦摩尼佛
所說,是因為不明白以上情形,也不完全了解佛的「法、報、化」三身所造
成。照印度佛密論師、釋迦親論師等說法,釋尊在河邊入定時,其智慧心曾
被鉤召至色究竟天受諸佛灌頂。禪宗中國初祖達摩祖師,曾在西藏住過並傳
過密法,藏人稱「Padamba Sange」,被尊為為密宗男派「施身法」的祖師。
這段曆史一般人可能不清楚。


問:聽說密宗需要顯教的基礎,什麽是顯教的基礎?

答:一方麵來說,教理對佛法的保存延續非常重要,需要有人做這些工作。但佛
法浩瀚如海,學術式的研究,如入海算沙,永無止境。以有限的時間精力,
想在今生求證悟解脫,應如何入手?

另一方麵而言,佛法心髓部份,相當單純並不複雜,三藏十二部都是在講這
一心一性,除了引導眾生如何悟入本有自性,佛並無說法。千法萬法,也是
依當下這一念一覺下手來修,以求明心見性,了生脫死。法相雖異,法性並
無不同,由眾生根器業力的千差萬別,才有這八萬四千法門。就好像千隻手
指在指同一月亮,如依一指已得見月,並不一定要遍隨所有其他手指。隻要
根本通了,一切枝葉自然貫通。因此修行應掌握根本,以「淨障集資、明心
見性」為主。法無定法,不過是因病予藥,隨方解縛。

如何迅速打下顯教基礎,各派宗師,各有其不同的善巧方便,以研究教理為
主的宗派,和瑜珈士即生取證的宗派,從小出家,或中年入道,下手處也或
有不同,未必機械化的一成不變。為便於了解,我們將一般顯教基礎,分為
小乘和大乘來說明。並就各乘的見地、戒律、實修方法等概論之。

1.小乘(原始佛教)佛法基礎首先需了解「苦、集、滅、道」四諦,特別是苦
諦,釋尊當初就因見到輪回苦與無常才出離修道。次觀「十二因緣」,明生
死本。小乘「觀受是苦」,認為「我執」是陷於輪回的苦因。發心出離輪回
苦而「皈依三寶」,以佛為師,以法為道,以僧為師友,修行求解脫。小乘
戒律以「皈依戒」與「別解脫戒」為主,主要精神在於「諸惡莫做」。以「
嚴守戒律,勤修禪定」作為修持,最終目的為證入「人無我」的羅漢境界。

2.大乘顯教佛法基礎:佛以其遍知正覺,曾說過在無數世輪回流轉以來,一切
眾生都可能做過自己的父母,於己有恩。為報此眾生恩,需救度如母有情出
輪回。但當自己還是凡夫時,有心無力,需先證悟,才能得到普度眾生的大
能力。在受「菩薩戒」,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願下,依戒定
慧,經聞思修,圓修六度。見「諸法如幻、緣起性空」,「參心悟道」開無
上慧,證入「人、法無我」。大乘顯教戒律精神除了在消極不傷害眾生的基
礎上,再加上「眾善奉行」、「利樂有情」,進一步積極圓修六度,廣行利
生。


問:有以上顯教的基礎,如何進一步做作金剛乘的修行?

答:所有眾生都想離苦得樂,但大都不明苦樂因果,想得樂果卻不斷造作惡因,
係縛於輪回。有識之士趨入佛法修持,「小乘」止惡修善,持戒修定;「大
乘」發菩提心,參心悟道,在五濁惡世中出淤泥而不染。

有些眾生善根福緣具足,不忍如母眾生受苦而無力救度,依大悲心想即生當
下成就,速得度生大能力,而進入「金剛乘」修行之門。受「灌頂」後不違
「三昧耶誓句」,依個人根器因緣修持本尊「生起、圓滿、大圓滿」次第。
「世間」成就息災、增益、懷攝、降伏四事業;「究竟」明心見性,由悟道
至證道。自利證法身,再現色身(報、化身)利他。

由於金剛乘的完備性,可能初看複雜,但一方麵說來甚為單純,修密宗就是
「修淨見」,開慧眼以見實相。簡而言之,以「生起次第本尊瑜珈」來說,
有以上顯教基礎,皈依發菩提心,經「灌頂」引導使心相續成熟,由「傳經
」得傳承,由「授法」識得「色相、聲音、意念」的清淨本性,就是原本的
本尊壇城,不忘此認證,視周遭環境是淨土,所有眾生皆具佛性,其本來麵
目是佛菩薩,直接在果上精進修持,透過現象,徹悟本質,由修持生起的「
淨相」以證入本有「實相」,這就是「三密相應」的「本尊瑜珈」修持法,
特色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淨相代妄相自淨其意,以證入實相」。

「生起次地」成就,自能相應本尊、往生淨土,已達到了「淨土宗」的目的。
明心見性,本尊三金剛實相開顯,也達到了「禪宗」的目的。「圓滿次第」
修「氣、脈、明點」以調伏能生出粗細妄念的粗細氣,開顯離念真智、法身
淨光。大圓滿」的「立斷」悟「體」明心見性、「頓超」起「用」修虹身質
能互變,是即身證道的了義法門,又自成一係統。

金剛乘的戒律,在大小乘顯教戒的基礎上,主要再加上「三昧耶誓句」(注:
後麵有進一步的說明),在「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基礎上,較注重「自
淨其意」,基本精神在: 如想即身成就,什麽應作什麽不應作。所謂「外持
別解脫戒、內持菩薩戒、密持金剛乘戒」。

顯密諸乘各有特色,但都為淨化遮障,開悟自性見實相。另有專書詳述各乘
法門如何達到淨化作用,使實相由隱而顯,由迷入覺。

問:如何才能離苦得樂?

答:究竟來說,輪回三界六道不離生滅變異,並無恒長的安樂,必須修行佛法「
明心見性」,才可能永出輪回苦海,得涅盤的寂靜安樂。

相對來說,今已由迷惑身處輪回,想要「離苦」必須「守戒」,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不再造作惡因,以免感召苦果。

想要「得樂」必須有福報資具,這由「布施」而來。上種福田處為三寶、上
師、道場,下種福田處為一切須要幫助的六道眾生。


問:能否再提綱修證次地?

答:今以《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史略》中,大士應西藏王太妃之請開示,即身取
證簡要之法:「因果業報,須信非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應求解脫。先
尋擇金剛喇嘛,以為依止。虔頌四皈依,誓心不退。發大菩提心,廣度有情。
嚴持淨戒,以立根機。常觀十二支因緣,明生死本。次習禪定,內觀自心,
本來清淨(注:我空)。修深般若波羅密,了知諸法,猶如夢幻(注:法空)。
心不執著,身隨所安。妄念起時,勿隨勿製。緣境違順,塵影好醜,不起愛
憎。唯常覺照,而忘覺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見破盡,心一境性,即
是成佛。」

蓮華生大士教法循循善誘,簡明易入,隨眾生根,普門攝受。無論業障輕重,
宿緣深淺,遇斯教者,終必成就。


問:密宗需要顯教的基礎,以可能「即身證悟」為特色的金剛乘,如何來建立這
顯教基礎?

答:金剛乘的修持,是需要顯教基礎,而各派如何善巧迅速的打這基礎,卻非沒
親自實修經曆過的人,能妄自猜測批評的。以研究教理為主的宗派,和瑜珈
士即生取證的宗派,下手處也有不同。例如一些祖師未學經教而證悟,你說
他沒顯教的基礎嗎?他當然有,但他師傅訓練他的方法,卻不尋常。

不論法師有多博學多大名氣,如自己連密宗最基礎的「四加行」都沒作完,
並未親身了解在作「四加行」發生的身心淨化、智慧開啟過程,連最基本實
修密宗經驗都沒有的人,如隻依某派某部著作依文解字,來開示與密宗有關
的修行次地,就像未到過某地者教別人怎麽去,是以盲引盲而不如法的。

以密宗共同的「四加行」前行來說,首先需徹底思惟使心出離輪回,趨向佛
法的「四思惟」--「人身難得、無常、因果業力、輪回苦」,這也是小乘
或三乘所共的基礎。

正行中「皈依、發心、大禮拜」,「供曼達」,「金剛薩陀淨障法」,「上
師相應法」。

以最初的「大禮拜」來說,首觀皈依境,拜下時念「皈依」,起身時念「發
菩提心」,在動中修止修定,亦包含了六度,這已結合大小乘的修行,而了
知「妄心皈依真性,三輪體空、拜彌陀者是彌陀、自性禮自性佛、見諸相非
相則見如來」,這又結合密宗特重的「淨見(pure vision)」, 並且已暗
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及觀世音菩薩「耳根圓
通,反聞自性」的證道法門。實修過程中迅速淨化身語意業障,達到身心清
淨,適合作進一步的禪修。

以上的例子,隻是說明任何密宗的修行,都已結合「出離心、菩提心、空性
見」。密宗重「實修實證,迅速成就」,隻要「聞、思」無誤,有正知正見,
任何「修」的部份都已同時貫通三乘心要,起而行之。不一定機械化的說我
已在教室學習顯教若幹年,才能「起修」密宗。需知迷惑無明的基礎是心境
多元對立,覺悟解脫的境界是當下一如。當然在修的同時,需精進聞思基礎
佛法,建立起正知正見,但同時也已在身體力行了。「若以文字談佛法,筆
尖沾乾洞庭湖」,需依止合格的上師精進「聞、思」到某一程度,通達實修
口訣心要,進而時時將三藏十二部佛法的精髓,實行於念念的當下,才能速
證菩提。


問:大小乘的精神和證境有什麽不同?

答:基本精神上,小乘重自我的離苦解脫,大乘發心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所謂「止乃伏結初門,觀是斷惑之要」。未到「定」前修「止」得定,未到
「慧」前修「觀」得慧。如隻偏重修止得定,能暫時壓伏煩惱妄念,使其不
起作用,但定力退散時,煩惱妄念又「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小
乘聲聞、緣覺,以無念定境壓服煩惱情緒的修法。但進一步修「觀」得「慧」,
才能徹底斬斷煩惱妄念的根源,證入「煩惱即菩提」,這「無上解脫慧」是
密宗大圓滿、大手印及禪宗等即生明心見性的修法。聲聞四果舍報就灰身滅
智,歸於寂滅。但大乘菩薩證境親見一切現象、功用下的法身體性,不生不
滅,人空法空,知十法界的實相是一真如法界,不來不去,非空非有。已悟
無生,知生死了不可得,故不畏生死,恒常在各道普度眾生,即使身在三界,
由其證智,不著輪回,又由其悲心,不取斷滅。

小乘發心有缺,自度不度他。因怕誤導眾生,所以被釋迦摩尼佛稱小乘為「
焦芽敗種」,叮囑其回小向大,褒大乘貶小乘。但我們不可看輕小乘,小乘
是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隨時代改變又發展出大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基
礎沒打好,高傲的自視大乘、禪宗或密宗行者,反而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小乘重自解脫,故嚴於戒律,精進實修禪定的實踐功夫,這都是大乘所需的
基礎。大乘行者,當依大乘發心及修慧的見地,並學習其戒、定的實修精神,
如自己都覺不了,如何能「覺他」?千萬不要自視大乘看輕小乘,眼高手低。

由於片麵知見,有些南傳佛教,不承認大乘是佛法,也有些顯教行者,說密
宗非佛法。但密宗不但承認小乘和大乘顯教佛法,並認為這是修行必經的基
礎和次第。由蓮華生大士帶入西藏的老派寧瑪派密宗,完整包含並融合了印
度最後期的小乘大乘佛法精髓,在藏王支持下,作過龐大的取經翻譯工作,
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及《丹珠爾》兩部,有很多漢文未譯的經典,並完整
保存了龍樹和無著兩係大乘佛法。所謂「金剛乘」,其體係已貫通包括了小
乘、大乘顯教和密宗,可說自成一完整體係,也可說是大乘顯密中的「密宗」。


問:密宗和顯教大小乘,甚至密宗各派,在精神上,有何主要不同處?

答:雖本意不在分別各乘,但為回答這常被提到的問題,先得舉一個例子:小乘
認為女身不如男身,需先修得男身,再修去淨土,在淨土再修才能成就。基
本上較不直接認識相信自己,以為成就必在未來某時某地,較迂回緩慢。大
乘就比較直接,有龍女成佛之例,認為男女平等。但有些乘雖認為眾生皆有
「佛性」,而依一般法淨障集資,需修三大劫後才能「修成」佛。以上這些
法門統稱為「因乘」。

有些法門的見地,卻指出你自性「原本是佛」,直指當下認取承擔,恢複本
來麵目而已,這種法門稱為「果乘」。因事證需理悟的基礎,理上無「自性
原本是佛,我也能開悟」的見地,必易落心外求法,停滯在一階段很久而無
進步,不易單刀直入,速證菩提。因眾生有不同根器,有人認為我根器低,
怎麽可能那麽快,我一定要先學滿十二年顯教,才能「起修」密宗,我隻能
求往生淨土,那可能開悟....,佛為這種根器眾生說初基法「以黃葉止兒啼」,
先消些業障,積些資糧,增些定慧,再導以了義的究竟法門。

密宗和禪宗主要精神在,無始流轉輪回,自性未曾與你相離,這自性本有並
非外來,累劫由不識本麵而流轉受苦,現在認取真正的自己已太遲了,那還
能再等?需要求得最直接的方法,由已悟善知識引導,當下認取本麵、體取
無生,狂心休歇即見菩提,由迷入覺。得到入處後,在曆境對緣中掃除習性,
打成一片成無功用行,三身五智開顯即由悟而證。究竟而言,最高根器者開
悟時徹悟即證,不講修,例如大圓滿人間初祖勝喜金剛,大圓滿本淨見的精
義,在諸法生起的當下即圓滿,本來不垢不淨,無縛無解,無修無證,如徹
悟這「本來清淨」,即「見」、即「修」、即「行」、即「果」,超越諸道
諸地,不講次地與修。但對大多數人依方便而說,悟後尚須起修,才能由悟
而證。但依理悟事證那種說法,為人師者要解釋清楚,免學人起惑。

小乘「斷煩惱證菩提」,大乘「轉煩惱成菩提」,進一步「即煩惱即菩提」。


問:密宗各派,在精神上,有何主要不同處?

答:即使密宗各派,其見地和入手處也略有不同,說來話長,這裏隻略舉一例。
太虛大師在《密宗道次第略論序》有以下的看法:「黃教勝在律及次第,優
長世間建立,近於教下(一般顯教)。紅教勝在直截、頓超,較能得力修證,
近於宗下(即禪宗)」,真是一語道中。這兩派都各有其根器相應的眾生。
其差異隻是由於時節因緣使然。應廢教立宗,或廢宗立教?法無頓漸,眾生
根器有利鈍,當然二者都是正法,有並存的價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