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開示:達真堪布上師學佛問答集摘錄

(2009-01-01 15:00:49) 下一個
http://www.dymf.cn/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31&page=1

開示:過失

  在末法時期修行,會有無數的違緣與障礙,我們周圍的環境,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正知正見,這種強大的力量足以將我們好不容易對佛法、對修行生起的一點點信心摧毀或淹沒。所以修行的初期,不要妄想去救度眾生,隻要把自己修持好,就是救度眾生了。

  我無數次地說過,修行是修正自己——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與行為。要將佛法當鏡子,但隻能照自己,不能照別人業不重不生娑婆,無始劫以來,在輾轉輪回的過程中,我們造下了無數的惡業,積累了無數的惡習,其中一個習氣就是讓我們習慣於將目光向外,習慣於去看他人的缺點與過失。其實,無論我們自認為修行有多麽好,我們依然有惡劣的習氣與習慣,在這一點上,我們同其他人沒有區別。我們自己——所謂的修行者尚且煩惱習氣深重,很多事情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我們連戰勝自己都很難,為什麽還要用種種的標準去要求他人呢?我們連控製自己都很難,還能要求那些不修行的凡夫怎麽樣呢?

  所以無論我們自認為修行有多好,我們畢竟還是凡夫,我們無法像諸佛菩薩那樣洞察、測量與了解他人的心。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所看到的在他人身上所顯現的善與惡、對與錯是實質性的,還是表麵上的;是因緣果報還是業障煩惱;是上師三寶、諸佛菩薩的化現,還是上師三寶對他人的加持而成為我們修行的對境。如果我們隻是根據自己的標準與喜好,去妄加觀察、評論、修正甚至指責他人的過失,是極容易造業的。


  觀察、評論他人的過失,這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眼睛沒有錯,外境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的心。當我們能夠看到他人的所謂的缺點與過失的時候,說明我們的心與行為已經不純正了。能夠看到別人的缺點與過失是我們自己的業障,就像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髒臉。如果對此不加以警覺和修正,我們的修行就會與正法背道而馳。這一切不僅讓我們的修行沒有任何功德,相反還會造下無邊的罪業。

  所以我們要養成一種良好的品質,善於去觀察、發現、欣賞生活與他人美好善良的一麵,然後將之變為一種習慣。這樣我們在思想與行為上才能逐漸變得高尚與純粹,這樣才能真正與佛法相應。


嗔心生起時,如何轉為道用?

顯宗裏講,生起嗔恨心時立即發慈無量心來對治,密宗裏尤其是大圓滿法裏講,觀察嗔恨心的來源、歸處、本體,這時來源、歸處、本體都找不到,在這樣的認識中,觀它的本性是空的,也就轉為道用了。把它看透了,真正見性了,煩惱就變成智慧了。

不信佛的善人能往生嗎?

如果一個人一輩子不信佛,也沒有修法,但他一心向善,會做很多好事,也沒有做過惡事,這樣的人能否往生?

上師解答:不能往生。有些人是形式上、表麵上沒有信佛學佛,但是實際上他也信,也學。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那些搞慈善機構的,大部分都是這種情況。他表麵上沒有信,形式上沒有學,但他實際上信佛了,內心裏修行了,這種人肯定能往生。內心沒有進入佛門,沒有學到佛講的智慧和功德,這樣慈善搞得再好,也隻能得到人天的福報而已,達不到往生的境地,得不到佛菩薩所講的成就。

怎麽思惟能把病作為享受?

真正深信三世因果了,你在病重就不會有痛苦,甚至還會有歡喜之心。很多人說相信因果,實際並沒有深信因果。如果你真正深信因果了,生病能消除很多業障,也是還債的機會。 在高一個層麵說,生病的本體也是因緣合和,找不到它的來處,也找不到它的歸處,沒有實體。這樣去認識時,在你的相續中會生起無畏的心,也不會擔心、害怕和痛苦,甚至能生起無比的歡喜心。這是把病做為一種享受的方法。

念不進去時應該強迫自己念還是隨緣

上師說修法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前段時間還挺精進的,最近念經時根本不想念,這樣狀況是應該強迫自己繼續念呢還是隨緣? 上師解答:念不進去有兩種原因。一個是不明理。一個是修行中所必須經過的過程。 有時候實在念不了,不想念,這個時候必須要堅持。我們修行就象乘著長途客車遠行,肯定要翻山、過河,有時候要穿越彎路、隧道,也會經過一些平原地區。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感覺好,有時候感覺不好,這都是很正常的。當經過平原地區,看到滿地花開,這個環境太美了,然後到那裏停留下來,不往前走,這是障礙。有時候要通過漫長漆黑的隧洞,由於害怕不敢走了,停下來了,這也是障礙。不管經過的是好還是壞,必須要往前走。問題還是不明理。不明理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剛開始你很願意學修,慢慢的沒有找到什麽感覺,沒有達到什麽境界,沒有得到什麽修法的利益,於是就沒有信心了,也有這種可能。這是不明理,這樣修法是不如法的。

沒有找到自己的上師以前,能修成上師相應法嗎?

上師有很多種,有依止上師、根本上師等等,但是最起碼得依止上師,依止上師以後可以修上師瑜伽(上師相應法)。之前也可以修,但不一定能成就。

什麽是本尊?

本尊就是與自己最有緣分的佛菩薩。

我們都是信佛、學佛的人,與所有的佛菩薩都有緣分,但是有的緣分深,有的緣分淺,都不一樣。 有的人自己就能選出來本尊。他也見過很多佛菩薩像,也聽過很多佛菩薩的名號,但是他從小就特別喜歡某位佛菩薩。比如說對觀音菩薩或者對蓮師,每個人都有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隻有自己才能知道的。 但也不全是這樣的,有的人就不知道自己的本尊。如果自己感覺不出來,通過上師的竅訣與指點也能認定、選擇自己的本尊。

可以將《開顯解脫道》插進《早課晚課儀軌》裏一起修嗎?

不能插進去,早課就是早課,晚課就是晚課,都有它的內容。我們修加行的時候,主要以《開顯解脫道》為主。比如說我們修五加行,修皈依的時候,念誦《開顯解脫道》裏麵的皈依偈就可以。

我們做早課、晚課的時候,按照早晚課儀軌裏的內容念誦就行,不要隨便變動,這些儀軌都是有傳承的。自己覺得這個好就增加,覺得那個不好念,就往下減,沒有這個必要,這是不如法的。

修金剛薩垛的時候,以什麽姿勢和手印為好?

這個還是根據自己修行的功夫來決定吧。能做到毗盧七支坐的話,修金剛薩垛的時候也可以用毗盧七支坐。我現在也沒有要求大家做到這些,你就隨便,怎麽舒服你就怎麽坐著。如果不會毗盧七支坐,你能雙盤就雙盤,能單盤就單盤,或者散盤也行。手也是,怎麽舒服怎麽放著。放在兩個膝蓋上也行,兩手疊放也行。 我們的傳承裏,修金剛薩垛的時候不用打手印,所以不打也行,主要是觀想。

大圓滿法的“成佛”是見到自己的本來麵目嗎?

見到自己的本來麵目,這不一定是成佛,真正的成佛是斷證圓滿。斷,是斷除業障、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所有的這些障礙都斷掉了,連一些微小的習氣都沒有,這叫斷圓滿

證,是證得一切法的真相和真理,也是證得福報圓滿、智慧圓滿,得到圓滿的功德。
福報圓滿,是在心目中什麽也不缺、不漏,沒有絲毫的掛礙;智慧圓滿,是沒有絲毫的疑惑。
斷證圓滿,才是真正的佛果。 從一地到十地菩薩,都不是斷證圓滿。
一地以上的菩薩還沒有斷除煩惱障,八地以上的菩薩還沒有斷除所知障,十地菩薩還沒有斷除習氣障。他們都有斷證的功德,但還沒有圓滿,不是斷除了所有的障礙。

依止上師、持咒是否都需要有足夠的聞思才能修成?



依止上師也好,念咒也好,修儀軌也好,都要有足夠的聞思,才能修成。沒有足夠的聞思也可以修,但是不一定如法,不會成就的。 怎麽聞思呢?比如說我們修觀音,首先應該知道怎麽皈依,怎麽發心,然後怎麽去觀修。

如果沒有一點點的聞思,光念觀音心咒,念修法儀軌,不一定如法,也不可能修成。

一切法都是緣起的嗎?刹那的生滅也是緣起嗎?

一切都是緣起,刹那的生、滅也是緣起。都有生,都有滅,我們現在也能看出來,也能明白。但是我們看不出來刹那的生滅。沒有刹那的生滅就沒有現在的生滅,第一刹那沒有變,那麽第二刹那也不會變;第二刹那沒有變,第三刹那也不能變,這樣的話永遠不能變。所以說,刹那的生滅也是緣起,有刹那的生,就有刹那的滅,它們是互相依賴的。




如來藏性是什麽?佛性是什麽?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站在那個次第的如來智慧德相中,叫做如來藏。我們通過修行把業消掉了,妄想和執著都去掉了,佛性自然而然就顯現了。顯現出來的時候就不是如來藏,沒有顯現出來的時候就是如來藏。它藏在業障裏,藏在我們的執著與妄想裏,沒有顯現出來,所以叫如來藏。

顯宗裏講現空無二,就是佛性。密宗,外密裏主要講明空無二就是佛性;內密裏主要講樂空無二就是佛性。





大圓滿法十八位傳承上師裏為什麽沒有釋迦牟尼佛?

我們傳承裏肯定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肯定也接受過大圓滿法,也成就了大圓滿法,也弘揚了大圓滿法。但是他不在我們的傳承上師裏,因為他不是專門接這個傳承的人,他也不是專門弘揚大圓滿法的人。 佛法都是脫離痛苦的方法,都是解脫的方法,但是諸佛菩薩、大德們,都有各自負責的法門。他們負責不同法門的時候,是有主有次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傳了密法,但是沒有公開,他不是專門傳密法的。而我們這些大圓滿法傳承上師們,是專門接這個傳承,專門傳這個傳承的。

以前買的貂皮衣服穿可以嗎?倘若不穿,買的時候又太貴了,放在那又是一種浪費。

做一件衣服要用很多眾生的皮,不穿動物皮製成的衣服是最好的。國外有過這樣一則新聞:幾百個人赤身裸體坐在大街上,他們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說,現在很多人都穿動物皮做的衣服,做一件衣服需要很多動物的皮,穿這樣的衣服還不如裸體。你看,他們也不是信佛的人,尚且有慈悲心和同情心,我們學佛的人更應該有。



但是這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穿,還得看自己的發心動機。你為了自己穿暖一點,為了自己好看一點,然後去買這樣的衣服,這樣的話就沒有什麽意義了,肯定有一定的罪過。如果不是這樣,你是為了莊嚴壇城,為了與這些眾生結緣,然後給他們念咒,把修法功德回向給他們。你以這樣的心態穿這些衣服,沒有什麽罪過,反而有功德。如果你的發心動機是善,那你穿這些動物皮也是修行;如果你發心動機是惡,也很容易造業。 帝洛巴上師是個大成就者,他還殺魚吃魚。他為什麽這樣呢?他殺魚是度魚,他有超度的能力。那些魚以前跟他沒有結過緣,無緣的眾生無法救度。他看到那些魚特別愚癡、痛苦,他吃了它們的肉,就可以和它們結上緣,這樣才能度化它們。像他這樣殺魚吃魚都有意義,都是一種饒益眾生,不但沒有罪過,反而還有很多功德。 所以我們現在吃肉啊,穿這些動物的皮,你發慈悲心,給它念咒,把所做的功德回向給它。

平時做完功德回向的時候,也可以再單獨給他回向,“我吃過的肉、穿過的皮的這些眾生,願他們早日解脫”,也有這樣回向的,這樣對他們也好處。它們已經死了,你穿它們的皮,與它們結個緣,然後你給他們念咒,念經回向,這也是一種修行,沒有罪過,反而有功德。所以也不能說完全不許吃,不許穿,你能發心、轉念就沒有事。 發出菩提心之後,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沒有善惡分別了? 菩提心有兩種,一個是願行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一個是勝義菩提心。願行菩提心真正能發出來了,一直能保持住;保持住了,那個時候一切都是善,沒有惡,但是還有善惡的區別,你就隻做善,不做惡。勝義菩提心真正發出來了,在你的相續中就有證悟空性的智慧了,證悟一切法真理、真相的智慧了,這個不一定能保持下去。在進入禪定的狀態中,沒有善惡的區別;但是從那種狀態中出來,平時行住坐臥的時候,還是有善惡的區別,就看能不能保持住。沒有成佛之前肯定保持不住,到十地菩薩時就差不多了,成佛後一直是那個狀態,就沒有善惡的區別了。 密宗的 “續”是什麽意思?父續、母續又是什麽意思? 續是續部,是指密宗的那些經典。為什麽叫續部?續就是前後不斷,一脈相承的係列,從普賢王如來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師,法脈相傳,從來沒有間斷過。 續部裏分父續和母續。密宗中,壇城代表母親、智慧,上師代表父親、方便,方便和智慧像父親和母親一樣,不能分開,缺一不可。這些續部也分成父續和母續,父續主要強調方便,母續主要強調智慧。強調方便的就是父續,強調智慧的就是母續。 做課時閉眼睛就昏沉,不閉眼睛又不能觀想,如何對治? 問題問得挺好,肯定是認真觀了才有這樣的感受,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情況,有的人根本沒有觀想,所以也不知道昏沉,不知道睜開眼睛觀不出來。修煉的時候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一定要保持適度,現在我們修的這些法,觀修的多,觀修時還是閉眼睛好,不閉眼睛觀不出來,一定要保持適度,太緊張了很容易昏沉。實在困的不行時,站起來走一走,幹點別的,再繼續修法,這也是一種方法。 為什麽阿彌陀佛在漢地是平常人的膚色,而在藏地卻是紅色? 五部佛各有不同的壇城、功德、法器和顏色。但是顯宗裏不強調這些,而密宗裏特別強調這些,尤其是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時候,要仔細地觀想壇城,觀想本尊,觀想五部佛壇城和五部佛。阿彌陀佛是蓮花部的,蓮花部都是紅色的,密宗裏特別強調這個顏色,特別強調蓮花部等這些部。阿彌陀佛是蓮花部的本尊,所以阿彌陀佛身色也是紅色的。顯宗裏不那麽強調,就是一般的膚色。 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看業障,沒有實體,觀為空,是否可以理解為業障為空?那麽又怎麽理解因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通過四種對治力的方法,能消除業障的力量,不是徹底沒有了。如能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看業障,沒有實體,真正做到了,業障就沒有了,對你來說業障沒有起作用,這是消業最好的方法。如果你真正能夠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對待一切,因果都沒有了。這些因果都屬於世間的,屬於輪回的,出世間、在佛境界裏,沒有這些業障、因果。 修大圓滿法,可以即身成佛.成的是因地佛還是果地佛?這是一切唯心造的意思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果地佛。真正修大圓滿法的時候立即可以成佛,大圓滿法的頓超法和立斷法,可以立即斷掉一切妄念,頓時超出三界輪回,這是成佛的方法,所有的妄念、執著都斷了,到佛的境界了,這是果地佛。 因地佛是本性如來藏、自然光明,這些本來就有。從這個角度講,每個眾生都是佛,但是通過大圓滿法立即成佛,成的是果地佛,通過上師的竅訣找到當處的狀態,真正進入當初的狀態,一直在當初的狀態裏,那時就成佛了。但是這樣的人少啊。我們為什麽修前行?沒有前行的修法能找到嗎?能進入嗎?即使找到了,也會退回去的,到時候還是一個凡夫。 真正證悟了一切唯心造的境界,還沒有達到大圓滿的境界,這是一種唯識宗的修法,還沒有到中觀的修法和境界,這不是大圓滿法。 如何判斷一位上師是不是與自己生生世世有緣的上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上師,知道他是具德的上師以後,再看看自己對他有沒有信心,他能不能慈悲地攝受你。如果他能慈悲地攝受你,你也對他有無比的信心,這就是有緣的上師,你就可以依止他。 觀修一定要坐著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時候也能觀是最好的,但是怕你觀不出來。坐著的時候比較容易觀想。身端正的時候,脈就能端正;脈端正,心就能端正。這樣才容易觀出來,容易靜下來。走路、做事情的時候,不容易靜下來,不容易觀修,不是說不可以觀修。 什麽是在相上修,什麽是在性上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追求外在,往外求,就是相上修。你追求內心,往內求,就是性上修。在性上修,也就是修心。比如說基督教認為上帝是世間萬物的主宰。他高興了,他就讓你快樂;他不高興了,他就讓你痛苦。這就是執著上帝的相,修上帝的相。而佛教是往內修。 真正開悟證悟了,就沒有內和外的分別。心到處都有,萬事萬物都是心的幻化。所以佛說,自己就是主宰,自己要把握住自己。我們心不動了,所有這些外境都為心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