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菩提道燈論 (密宗迦當派主要論著) /阿底峽尊者_全文

(2009-01-02 09:56:44) 下一個
950年前佛教剛剛在藏地恢複的時候的那種情景。一千多年前的藏地由於藏王朗達瑪,對藏傳佛教進行大規模的消滅。七十年後恢複起來的時候,出現了什麽黑咒、雙修,你咒死我,我咒死你等等的旁門邪道。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外道都出來了。尤其是顯宗排斥密宗,密宗排斥顯宗。

修顯宗的人認為密宗是外道,修密宗的人認為顯宗是小乘佛法,不值得學。因此,顯宗與密宗之間弄得水火不相容。在這種情況下,阿裏地區的王智慧光為了迎請印度大善知識阿底峽尊者來解救我們藏地佛法的危機,(他為此)而獻出了自已的生命。然後他的侄子菩提光再三邀請阿底峽尊者,最後終於把尊者請到了阿裏地區。阿底峽尊者在阿裏待了三年,他來到藏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藏地的所有眾生知道什麽叫正法,什麽叫邪法。為了讓藏地的信佛者知道佛法的修行次第,他寫下了《菩提道燈論》。

如果你學了《菩提道燈論》,就會像陽光照到東山上,一切黑暗就會不知不覺地完全消失了一樣。我們藏地的五大教派或者四大教派當中的所有原來的偏見,所有不淨的東西自然就消失了。從此,藏傳佛教就有了圓滿的修行次第,有了真正的正法,且終於明白了顯宗與密宗的關係,這樣藏傳佛教才得到了完全恢複。


  《菩提道燈論》,是中國藏族佛教迦當派的一部主要論著。它在短短的六十九頌半中,概括了顯密大小乘的重要義理,並解決了許多"大小相違、顯密相違"等問題,在西藏後弘期佛教中起過重要作用,所以一般藏族佛教學者都很重視它。

  這部論是阿底峽尊者初到阿裏(今西藏自治區境內)時,於宋慶曆二年(1042)應菩提光所請而造的。傳說菩提光勸請造論時提出了七個問題(即兩個屬於共乘"三乘共教"的,兩個屬於波羅蜜乘"大乘不共教"的,三個屬於密咒的問題),阿底峽簡略地概括一切大乘教義,並按照他自己修學的智力造了這一部論,以闡明整個佛教。阿底峽曾為這部論造過一部自注。至於七個問題的具體內容,阿底峽傳中沒有明文。後來他赴拉薩弘法時,枯、俄等六位格什提出了"方便智慧分離能不能成佛?受菩薩戒需要不需要別解脫戒為所依止?未得金剛阿闍黎灌頂可以不可以講說續部?行梵行者可以不可以受上二種灌頂?未受灌頂的人可以不可以修持密咒?"等五個問題請問阿底峽。阿底峽說:"這些問題我都解說在《道燈論》中了。"這五個問題與菩提光所提七個問題是同是異,不可得知。另有一部《菩提道燈論》的注解,傳說是拿措譯師所造,內中列舉了七個問題:一、大乘道所依的補特伽羅怎樣?二、異生身中能不能發菩提心?三、菩薩戒需要不需要別解脫戒為所依?四、有別解脫戒者受菩薩戒時,是前一種戒體轉成後一種,還是二種戒體並存?五、修集二種資糧需要不需要方便、般若雙運?六,中觀、唯識以何理為究竟?七、入大乘密咒門當如何行?對《道燈論》的全部論文,即依著七個問題次第解釋。

  這部論是偈頌體,全論有六十九頌半,除第一頌禮敬三寶發心造論,和最後一頌述造論情形外,其餘六十七頌半正說明從因至果的修行過程。
 
  正論可分為二段:第一明修大乘道的士夫,第二明所修的正方便。明修大乘道士夫的有四頌(第2至 5頌),說進修佛法的人總有三等,即名三士:一、唯從自利出發,由怖三惡趣苦,希求人天快樂而止惡修善的,名為下士。二、也從自利出發,由怖三界苦,希求涅槃而修戒定慧三學的,名為中士。三、以自身諸苦,體會他人的痛苦,從利他心出發,為除一切眾生痛苦而發心修行的,名為上士。這三類士夫修道的次第就叫" 菩提道次第"。在這三種士夫中的上士是修大乘道的士夫,中下二士在未發大悲心之前則不是修大乘道的士夫。這就解答了上述七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問題(大乘道依何等補特伽羅)。

  明所修的正方便中,先總敘說正方便,即第六頌。次分五種方便:一、歸依三寶有三頌(第7至9頌),說明歸依三寶的行儀。

  二、明發願、行二種菩提心有二十五頌(第10至34頌),此中先明發願菩提心有九頌半,說明願菩提心,即先須發慈悲欲度眾生的誓願,其次以不可退轉的誌願發求成佛的心。後敘說願菩提心的功德和應當守護的學處。這就解答了上述七個問題中的第二個問題 (異生身中能不能發菩提心)。後明行菩提心有十五頌半,說明受菩薩戒之後,願菩提心才能增長。受菩薩戒者要先具足七眾別解脫戒的任何一種,尤其以比丘戒為最重要(其不堪受別解脫戒者也須先具足遠離十惡業道的十善戒),否則不堪受菩薩戒。並說受菩薩戒和受後,當製止諸煩惱惡行,善學三聚淨戒,努力修集菩提資糧。這就解答了上述七個問題中的第三個問題(菩薩戒需不需依止別解脫戒),兼帶著解答了第四個問題(菩薩戒與別解脫戒的戒體為一為二,就三聚戒中的律儀戒體而言,可說是同,就攝善法等戒體而言則相異)。也解答了枯、俄等所問的第二個問題。

  三、明引發通智利他的勝方便有七頌半(第35至42上半頌),說明修集福智資糧,作利他事者。為能作利他事須修奢摩他和具備修止的支分(止的資糧)已具足修止的資糧,方可以住心一境,修奢摩他後引發神通,而廣作利他事業。

  四、明雙運方便、般若,修集二種資糧的方便有十九頌(第42下半至61上半頌),說明般若與方便雙運方能斷除二障。並說明般若、方便各別體性,要由方便(即布施等五度屬於福德資糧的)所攝持的般若乃能趣證菩提,不是隻修空無我理即能成佛。其般若的體性,為通達蘊界處無生性空的智慧。抉擇諸法無生性空,故略說"四句無生"、"四因無生"(自他共無因)、"一異無性"、"緣起性空"等四種道理,指示觀一切法無性的方隅。由般若力知一切法皆無自性,般若本身也沒有自性,如是了知能緣所緣都性空無我,即能斷除一切戲論分別,得大涅槃。由了知一切法無生無性,修無分別,漸曆煖等四種善根,證入極喜等十地,不久即能證佛大菩提。這就解答了上述七個問題中的第五個問題(修集二種資糧需要不需要方便、般若雙運) 和第六個問題(中觀、唯識以何理為究竟),也解答了枯、俄等所問的第一個問題。

  五、明密宗不共修集二種資糧的方便有八頌(第61下半至69上半頌),說明菩薩為求速疾圓滿二種資糧當學密法。凡學密法必須依止師長先受灌頂,清淨守護三昧耶律儀。但受梵行戒的人,不可傳也不可受真實的"密灌頂"和"智慧灌頂",隻能受金剛阿闍黎灌頂(瓶灌頂攝),和聽受講解密部經典和修護摩等密法。至於通達諸法的瑜伽師,則隨便怎樣做都沒有妨礙。這就解答了上述的第七個問題(入大乘密咒門當如何行),也解答了枯、俄等所問的後三個問題,也解決了持戒律者與修密法者的矛盾。

  又上士所修的五種正方便也就是菩薩的三增上學:"歸依三寶,發二種菩提心"為增上戒學,為發通智而修奢摩他即增上心學,雙修般若、方便及修密法速疾圓滿二種資糧即增上慧學。因此,一切菩薩行都不出乎戒定慧三種增上學。

  本論的主要典據,除諸部大乘經外,還有龍樹、無著、覺賢等名家著作,如受菩薩戒處依據《菩薩地》,修定處依據《定資糧論》,說般若處依據《七十空性論》等,故是總集諸家之作而成。

  這部論總攝一切佛經要義,空有兩家的修法,匯合龍猛、無著、寂天三派的教授,把三種士夫所修的法門都包括在內,是阿底峽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為後世藏族佛教學者所普遍稱讚。


  敬禮曼殊室利童子菩薩

  禮敬三世一切佛 及彼正法與僧眾
  應賢弟子菩提光 勸請善顯覺道燈

  由下中及上 應知有三士 當書彼等相 各各之差別
  若以何方便 唯於生死樂 但求自利益 知為下士夫
  背棄三有樂 遮止諸惡業 但求自寂滅 彼名為中士
  若以自身苦 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盡者 彼是上士夫
  為諸勝有情 求大菩提者 當說諸師長 所示正方便
  對佛畫像等 及諸靈塔前 以花香等物 盡所有供養
  亦以普賢行 所說七支供 以至菩提藏 不退轉之心
  信仰三寶尊 雙膝著餘地 恭敬合掌已 先三遍皈依
  次一切有情 以慈心為先 關惡趣生等 及死歿等苦
  無餘諸眾生 為苦所苦惱 從苦及苦因 欲度脫眾生
  力誓永不退 常發菩提心 如是發願心 所生諸功德

  如華嚴經中 彌勒應宣說

  或讀彼經或師聞 了知正等菩提心
  功德無邊為因緣 如是數數發其心

  勇施請問經 亦廣說此福 彼略攝三頌 今此當摘錄
  菩提心福德 假使有色者 充滿虛空界 其福猶有餘
  若人以珍寶 遍滿恒沙數 一切佛世界 供獻於諸佛
  若有人合掌 心敬大菩提 此供最殊勝 其福無邊際

  既發菩提願心已 應多勵方遍增長
  此為餘生常憶念 如說學處當遍護
  除行心體諸律儀 非能增長正願心
  由欲增長菩提願 故當勵力受此律

  若常具餘七 別解脫律儀 乃有菩薩律 善根餘非有
  七眾別解脫 如來所宣說 梵行為最勝 是芯芻律儀
  當以菩薩地 戒品所說軌 具德相從師 受持彼律儀
  善巧律儀軌 自安住律儀 堪傳律具悲 當知是良師
  若努力尋求 不得如是師 當宣說其餘 受律儀軌則
  如昔妙吉祥 為虛空王時 所發菩提心 如妙祥莊嚴
  佛土經所說 如是此當書 於諸依怙前 發大菩提心
  請一切眾生 度彼出生死 損害心忿心 吝與嫉妒
  從今至證道 此等終不起 當修行梵行 當斷罪及欲
  愛樂戒律儀 當隨諸佛學 不樂為自己 速得大菩提
  為一有情因 住到最後際 當嚴淨無量 不思議佛土
  受持於名號 及住十方界 我之身語業 一切使清淨

  意業亦清淨 不作不善業

  自身語心清淨因 謂住行心體律儀
  由善學習三戒學 於三戒學起敬重

  如是勤清淨 菩薩諸律儀 便當能圓滿 大菩提資糧
  福智為自性 資糧圓滿因 一切佛共許 為引發神通
  如鳥未生翼 不能騰虛空 若離神通力 不能利有情
  具通者日夜 所修諸福德 諸離神通者 百生不能集
  若欲速圓滿 大菩提資糧 要勤修神通 方成非懈怠
  若為成就止 不能起神通 為修成止故 應數數策勵
  止支若失壞 即使勤修習 縱然經千載 亦不能得定
  故當善安住 定資糧品中 所說諸支分 於隨一所緣
  意安住於善 瑜珈若成止 神通亦當成 離慧度瑜珈
  不能盡諸障 為無餘斷除 煩惱所知障 故應具方便
  修慧度瑜珈 般若離方便 方便離般若 俱說為係縛
  故二不應離 何慧何方便 為除諸疑故 當明諸方便
  與般若差別 除般若度外 施般羅蜜等 一切善資糧
  佛說為方便 苦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彼速證菩提
  非單修無我 遍達蘊處界 皆悉無有生 了知自性空
  說名為般若 有則生非理 無亦如花空 俱則犯俱過
  故俱亦不生 諸法不自生 亦非他及共 亦非無因生
  故無體自性 又一切諸法 用一異觀察 自性不可得
  定知無自性 七十空性理 及本中論等 亦成立諸法
  自性之空性 由恐文太繁 故此不廣說 僅就己成宗
  為修故而說 故無餘諸法 自性不可得 所有修無我
  即是修般若 以慧觀諸法 都不見自性 亦了彼慧性
  無分別修彼 三有分別生 分別為體性 故斷諸分別
  是最勝涅盤 如世尊說雲 分別大無明 能墮生死海

  住無分別定 無分別如空

  如無分別陀羅尼亦雲

  佛子於此法 若思無分別 越分別險阻 漸得無分別
  由聖教正理 定解一切法 無生無自性 當修無分別
  如是修真性 漸得暖等己 當得極樂等 佛菩提非遙
  由咒力成就 靜增等事業 及修寶瓶等 八大悉地力
  欲安樂圓滿 大菩提資糧 若有欲修者 事行等續部

  所說諸密咒

  為求師長灌頂故 當以承侍寶等施
  依教行等一切事 使良師長心歡喜
  由於師長心喜故 圓滿傳授師灌頂
  清淨諸罪為體性 是修悉地善根者

  初佛大續中 極力遮止故 密與慧灌頂 梵行者勿受
  倘持彼慣頂 安住梵行者 違犯所遮故 失壞彼律儀
  其持禁行者 則犯他勝罪 定當墮惡趣 亦無所成就
  若聽講諸續 護摩祠祀等 得師灌頂者 知真實無過
  燃燈智上座 見經法等說 由菩提光請 略說菩提道

  菩提道燈 大阿遮利耶吉祥燃燈智造論圓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