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_在線

(2009-01-02 09:48:40) 下一個

                                                                                  自序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學佛也須要知識和學問嗎

在家學佛有禁忌嗎

學佛是否必須放棄現有生活的享受

什麽是佛教徒的飲食觀

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麽

為何放生,如何放生

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佛教徒應該如何舉行喪葬儀式

如何做佛事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饋贈嗎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消災、延生是可能的嗎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嗎

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嗎

持咒有用嗎

佛教相信在劫難逃、在數難逃之說嗎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佛教對於命相、風水的看法如何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是真的嗎

帶業往生等於逃債嗎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念佛的人見到瑞相怎麽辦

臨命終時見到瑞相就表示解脫嗎

如何辨明臨命終時的魔境和接引

什麽是中陰身

嬰靈作崇之說有根據嗎

佛教對靈媒的看法如何

佛教對神通、異能看法如何

什麽是五眼

佛教的授記觀念是什麽

佛是萬能的嗎

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

先度眾生還是先成佛

佛為什麽要度眾生

廣結善緣怎麽講

‘結緣’與‘了緣’的意義何在

神道設教也是佛教嗎

佛教稱為無神論的意思是什麽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嗎

日蓮宗與一貫道也是佛教嗎

您是佛教徒嗎

怎樣辨明佛經的真偽

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逃避和出離有什麽不同

個人自修和群體共修有什麽不同

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魔考是真的嗎

如何選擇明師

如何一門深入

何謂專修與雜修

什麽叫做易行道與難行道

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學禪若終生不悟怎麽辦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真的嗎

‘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

學佛越久離佛越遠是真的嗎

卍字是什麽意思

蓮花在佛教表示什麽

燃頂、燃臂、燃指有必要嗎

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在那裏

以出家僧眾為佛教重心的傳統能繼續維持嗎

未來的社會還有人出家嗎

佛教對於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佛教對神秘現象的看法如何

可用物理現象來解釋神秘的經驗嗎

應該用科學觀點解釋佛法嗎

佛教的生命觀是合乎科學的嗎

佛教的世界觀是合乎現代科學的嗎

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佛教對於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附錄:禪修疑難解

結論


自序

從體裁、目的與物件而言,這本《學佛群疑》是我在民國五十二、三年間所寫《正信的佛教》的第二冊。因為自從民國六十五年之後,該書即受到海內外的普遍歡迎。許多讀過該書的人,不斷地向我建議,盼我繼續再寫一本類似而探討層麵更廣的書,我也覺得有此必要,經常希望靜下心來,擬出一百個題目,寫上十萬個字,疏解、說明類似《正信的佛教》所解答而未曾解決的問題。由於事情太多,時間太少,加上多年來身體多病,所以未能如願。

到了民國七十六年春,有一位張鳴居士,每幾個月都要附印《正信的佛教》一千及至五千冊,分送結緣,同時也一再地敦請,要我趕快再寫另一本《正信的佛教》。我卻對他說:‘我的體力不濟,頭腦遲鈍,想不出問題,最好你能想出一百個題目讓我解答。’我的本意,以為就此可以不了了之,想不到十天之後,他送來了幾百個問題,寫成厚厚的一疊。據說是向他信佛學佛的親戚朋友們采訪收集而來的。如果照他所提出的問題作答,每題大概隻要用三、五句話或十來句話就可答完,那樣的問答,可讀性不會太高,所以我還是不想提筆。

過了一個多月,張居士又來問我:‘怎麽還沒看到問題的解答在《人生》刊出?’我說:‘我正在考慮采取怎樣的方式解答。’因此,我把那一大堆的問題交給當時《人生》的主編──果淳比丘,要他把問題分類集合成一個個的主題,一共理出了三十多條,果淳比丘幫忙想出了十多條,我自己也逐漸地發現了二十多條,這就是本書的內容。

本書多半是由我利用若幹時日的晨課之餘,一邊口述,一邊由果淳比丘筆錄。有一部分是在紐約,由一位正在電台服務的葉雲小姐筆錄,僅有少數幾篇由我親自執筆,故也斷斷續續地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在用字遣詞方麵,可能不甚統一,現在藉此匯輯成書的機會,仔細地重讀了兩遍,適度地予以潤飾、補充、修正。

本書的內容,既是知識學問的,更是生活和實用的。依據基本經論的觀點,運用淺易通俗的文字,解答人人都想知道的實際問題。


民國七十七年十月六日序於台北北投農禪寺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間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所謂三寶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稱為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遠常隨,水火不能毀,盜賊不能奪,受用無盡,非世間諸寶所能比。



佛寶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任何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皈敬的物件。但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曆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隻有釋迦牟尼一人。

所謂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們所知的法寶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因此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所見的法寶是指經、律、論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師們的注解、語錄,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而且必須修行的依準。

所謂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且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薩、羅漢以及凡夫僧尼。可是聖僧的菩薩與羅漢,凡夫見到也不認識;凡夫所接觸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間的比丘、比丘尼為僧寶的中心。

僧寶是老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明及發現教材的過來人。唯有三寶齊備,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則僅信三寶之中的佛寶,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無異;僅信三寶中的法寶,則和一般的學者研究學問無異;僅信僧寶,則和普通人認幹爹、拜幹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寶,相當於學生到學校注冊,是信佛學佛的開始。唯有注冊之後,有了學籍,自己才承認是學校的學生,學校也接受你的上課;學生上課是義務,學校授課是責任。所以,皈依的儀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婦結婚,官員就職,黨員入黨,都要經過宣誓和監誓等的行為,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可以學佛,佛教不會把未皈依三寶的人指為魔鬼;但是未經皈依三寶儀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躊躇、遲疑,遇到緊要關頭,他們會說:‘我還不是佛教徒,我還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來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語、順手牽羊等的惡業和惡習,他們會原諒自己,更不會防範於未然。如果皈依三寶後,自己會做自我的約束、警惕和警策,也會受到同修及師僧等善知識的鼓勵、督促、規勸,所以,在人格的升華,道心的增長,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麵都會進入正軌和常軌。

請讀者不要以為皈依不重要,或者誤會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夠資格皈依三寶。其實正因為你尚未修行,不會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經知道佛法可信、可學,那就應該趕快先來皈依三寶。認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個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現在皈依;皈依之後,不論在心態、生活、習慣等方麵,都有善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你、加持你,所以意誌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寶,就會增強你的意誌,增加你的信心。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紅塵’二字並不是佛學的名詞,實出於中國文學的辭匯。它的意思是形容飛揚的塵埃,或是繁華的生活景象。

西漢班固的〈西度賦〉,有‘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這是形容西度長安,人多、事多、錢多,豪華熱鬧。在盧照鄰的詩《長安古意》中,有‘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紅塵暗天起。’宋朝程顥的〈秋月〉詩中有‘隔斷紅塵三十裏,白雲紅葉兩悠悠。’在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一回中也說‘有城回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可見紅塵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場的、富貴人間的繁華景象。

‘看破紅塵’這句話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國古來的文學家,受到道家自然無為的影響,以及後來隱遁之士厭倦官場虛幻的富貴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園生活,而經常使用的辭匯。所以,看破紅塵就是從煙雲似地繁華生活隱退到自由、簡樸、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環境中。

佛教在中國常常受到誤會,一般人常把逃避現實,隱遁於山林的風氣和現象,歸之於佛教的信仰以及學佛的結果。其實佛法中,不講紅塵,也沒有講看破紅塵,隻有講到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對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六塵是外境,六根是內境,必須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才能產生身心現象。心為外境所轉,也就是被六塵所動,就會以六根造作善惡、好壞等的行為,佛法稱此為造業。其可以造惡業,也可以造善業:造惡業下墮地獄、餓鬼、畜牲的三惡道;造善業則還生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報。但是不論下墮或上升,都是在世間的輪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脫,則必須認識六塵是虛幻的、不實的、多變的。《金剛經》把它形容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能夠徹悟六塵世界的虛幻不實,當下就是解脫自在。若身心處於六塵世間,而不為六塵世間所困擾、誘惑,就不會起煩惱,稱為解脫之人。

可見,佛法所謂的六塵,是指身心所處的環境。繁華的富貴生涯,固然是屬於六塵,隱退的自然生涯,也沒有離開六塵,因此,禪宗有言‘大隱隱於市廛,小隱隱於山林’。這也就是說,心有所執,身有所係,不管生活在什麽環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風、暴雨、惡獸、猛禽、毒蟲,或所謂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都會引起你的煩惱;如果心無掛礙,處於皇宮、華廈和居於洞窟、茅舍是一樣的,何必要去分別。

通常都說看破紅塵就是落發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業失敗、婚姻離散、家庭破碎,已經沒有東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氣,在窮途末路,心灰意冷之餘,就到佛門中找一條苟安偷生之路,所謂:伴著青磬紅□,了此殘生。這景象是非常消極、悲觀,甚至悲慘的!佛門中的確有這種人,但這絕對不是進入佛門學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進入佛門,成為佛教徒,也並不等於出家。佛教徒分為在家與出家兩大類,出家隻是少數,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數。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謂將此身心施予三寶和施予眾生:施予三寶是為求法;施予眾生是為度眾。施予三寶乃為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施予眾生則可攝化、救濟苦海的眾生。能夠難舍能舍,難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確目的。從難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難忍能忍而言,是承擔如來的家業和眾生的苦難,故所謂看破紅塵實與出家的宗旨無關。

至於出家學佛,可以包括社會的一切階層,且絕不為逃避現實,乃在和睦人間、淨化人間,也就是佛化人間。如果學佛之後要離開人間,離群索居,那就違背了佛化人間的旨趣。在家學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則下,對於家庭、社會、國家都應盡責盡分。所以學佛之後的在家人,他會更積極於人間的生活以及分內的責任。這也就是大乘佛教將菩薩的形象分為出家、在家兩類的原因;出家菩薩是無牽無掛的比丘相,在家菩薩是福德莊嚴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紅塵的本意而言,是屬於消極的,而學佛卻是積極的。我們可以把人間的生活形態和心態,分為三類:第一,絕對的多數是屬於戀世型的,對於任何事物都放不下,爭名奪利、飲食男女、醉生夢死,苦惱終生而不知生為何來,死向何去?活著的時候放不下,要死的時候舍不得,所以佛稱他們為可憐湣者。第二類人是厭世者,他們或是憤世嫉俗,或懷才不遇;或是消極、悲觀,對於生命抱著無可奈何的態度。因此,前者會變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間社會的大舞台,而過隱遁的生活;後者若不自殺而死,也會逃避現實,抑鬱以終。第三類,是屬於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們見到人間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憫人的懷抱,拯救世間眾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於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這就是被後世

稱為賢者和聖人的型範。


以佛教的觀點看,第一類人是凡夫根性;第二類人,類似小乘根性;第三類人,類似大乘根性。不過,若以佛法化導,第一類人雖是凡夫,也能夠漸漸獲得智慧,洞察世間現象,為人們減少煩惱,為社會減少災難。第二類的小乘根性,則至少不會憤世嫉俗,或者尋短自殺,而會積極修行,早求出離生死苦海。進而也能為人間留下自我奮發,自我救濟的模範和典型。第三類大乘根性者,則能由於佛法的化導,而賦予無限的生命、無窮的悲願,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佛化人間,成就佛國淨土;不僅度人,也要度盡一切眾生。他們不會因阻撓而失望,也不會因便利而狂熱;時時努力於因緣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卻永遠精進不懈,像這樣的學佛態度,當然與看破紅塵的觀念了不相關。
.......................................................

更多請進: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069.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