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藏醫與唐卡

(2008-12-31 12:19:19) 下一個

藏醫早在公元8世紀就揭開了人體胚胎學的奧秘,認識上比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還要早幾百年!


  1703年,第司桑結嘉措組織眾多畫師,繪製出79幅醫學彩色唐卡(包括數千幅小圖),將深奧的藏醫理論和技法繪於唐卡,使之成為一種直觀、生動的形象教材,把醫學與可視藝術結合在一起,此舉實為首創。

  據史書記載,西藏最早的醫學叫“苯醫”,苯醫的醫術主要靠放血療法、火療法、塗抹療法治病。此外還有用熱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洗外傷消毒、用柏枝艾蒿熏煙預防瘟疫,等等。

  吐蕃時期,在中原、印度、波斯醫學的影響下,藏醫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九大著名藏醫,其中,宇妥·雲丹貢布(公元708~832年)被尊為藏醫始祖。他走遍西藏各地,廣泛收集和總結民間的醫療經驗與處方;多次赴往中原五台山,以及印度和尼泊爾等地,向中外醫學名家請教學習,汲取中醫學、天竺醫學、阿拉伯醫學的經驗,將藏醫學係統化,總結編寫出《四部醫典》、《實踐明燈》、《經驗明燈)等醫學經典。這些巨著至今仍然是藏醫學的理論基礎。

  到了17世紀,第司桑結嘉措主持完成了《四部醫典》的係統整理和注釋工作,編寫和刻印了《四部醫典·藍琉璃》。

  西藏傳統醫學一直強調醫、藥不分家,學習和實踐相結合。醫學院的老師直接給病人看病,學生就是他的助手,也跟著看病,等學有成就時,才獨立行醫。因此學生須懂得醫學理論,懂得藥物學,每年,學生得親自去采集藥材。藏醫院有嚴格的考試製度,考核不及格就不能畢業,也就不能獨立行醫。

------------------------------------------------------------------------

唐卡與人體機理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院長占堆說:“古藏醫對胚胎學的認識,比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還要早一千多年。”此說有著大量藏畫唐卡佐證。

  在西藏藏醫學院圖書館裏掛的一幅數百年以前繪製的描述人體胚胎發育的藏醫“唐卡”,是古代藏醫為解說藏醫藥經典著作《四部醫典》而繪製的八十幅彩色掛圖之一。它形象地描述了人體受孕、妊娠反應、胎兒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魚期、龜期、豬期”的順序,與脊椎動物、魚綱、爬行綱、哺乳綱和人類的進化順序相一致。

  印度藏醫學專家達師博士在看到這幅繪製精美的“唐卡”後,不由得感歎:“十二世紀就用圖畫形式介紹藏醫藥理論體係和實踐技術,不但在中國醫學史上絕無僅有,而且在世界醫藥史上亦屬罕見。”

  形成於青藏高原獨特的藏醫藏藥,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藥”的防病治病知識和用酥油治療外傷的臨床實踐。在此基礎上,公元八世紀藏醫鼻祖宇妥·雲登貢布在總結藏族本土醫療經驗時,廣泛吸取和借鑒了當時中醫、古阿拉伯醫和印度醫的發展成果,編著了較為完整的藏醫藏藥理論巨著《四部醫典》。

  《四部醫典》分《總則本》、《論述本》、《秘訣本》、《後續本》,共156章,係統地論述了藏醫藥學的理論基礎、人體構造、生理功能、病因病理、診斷治療、藥物種類、服用方法,以及飲食起居、衛生保健、行醫道德等,首次揭開了雪域高原人體的奧秘和防病治病方法。

  從公元十二世紀到十七世紀,一代又一代藏醫名家先後繪製了80幅《四部醫典係列掛圖》,成為藏醫藥學的形象化教科書,使藏醫藏藥在中國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等地的藏區廣為流傳。

  根據第36幅彩圖中的描繪和西藏曆史博物館珍藏的100多件精製的外科手術器械,當時藏醫的外科手術十分發達,可以進行刀傷、燒傷、骨折等各種外科治療。

  占堆院長說,有些傳統的藏醫手術,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在沿用。他說:“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是有名的白內障手術藏醫,他們可用一根金針挑撥白內障,使患者重見光明。”這種古老的藏醫眼科手術,一直延續到在西藏實施現代醫學眼球晶體渾濁摘除手術為止。

作者: 朗傑、李京華


------------------------------------------------------------------------


藏醫起源詳述

醫療學即苯教恰辛派“養生醫方”之說。《善緣項飾》說:“傑普赤席王子即辛饒由身化現之第二子,係揮薩傑美夫人於赤門傑席所生,受教於其父並發大心,掌握醫療術等苯教諸法,貫通二萬一千《療續》大典,成就醫藥本師不二者,審編《療方三十萬》等。”由此可知傑普赤席著述醫典宏揚醫方明之大概。其中貫通二萬一千《療續》之意在《無垢光輝經》中說:“審定《療方五部大續》,《九部大經》,《八支秘訣》,《小支二萬一千》等,傳交傑普赤席王子及八大仙人掌管”。雖曾產生過如此眾多而深廣的醫典,但實際保存至今的隻有《苯教甘珠爾》中的《甘露寶藏四本目》,即普措賽白傑波的伏藏《根本醫典藍本目》、《養生藥典白本目》、《療方花本目》、《治病黑本目》。此四本目乃《九部大經》中的《四個本目》。

著名的藏醫《四部醫典》(或《四續》亦根源於《療方五部大續》。由大譯師毗盧遮那譯自苯教之醫典。據尼瑪丹增所撰《甘珠爾編目序言》,《四部醫典》中祈請仙人之名及醫療咒語均原封不動地保持了象雄語,充分說明了其源自苯教醫典。此外,由三個印度瑜伽咒士從桑耶寺找到的伏藏本,亦應是傑普赤席所說之《醫藥經》及《七章本疏》等無疑。後期在藏流傳的醫療學源自古象雄文化之一明證是:敦煌古藏文文獻中,關於藥方有兩卷,火灸方兩卷,共四卷,其中一火灸方卷後記中說:“此卷在庫中亦無,乃從所有療方中搜集,並與象雄之根本療方相配而成。”

醫學在分析判斷某一病症在病理上的遠近諸種病因時,離不開卜算占卦,因此,在以五明之學分類時,這種卜算占卦之術便收類於醫方明之中。辛饒彌沃奇在為恰辛祖飛列加等人開示恰辛苯教之法時,亦將“度”(禳解)、療方、“求提”、占卜、圓光、占音、算學、醫藥學合融在一起,也鑒於此理。

藏醫最基本的典籍是《醫學四續》,即《本續》,《釋續》,《訣竅續》和《後續》。《賢者喜宴》載:“集一切秘訣之精華的《醫學四續》係由玉妥貢布所著,玉妥貢布乃真正的應化身,匯集了藏地所有醫典訣竅之傳承,六度赴印”,又載“赤列法王雲:(玉妥貢布)乃真正之殊勝化身。他住地之東麵山上長滿各類藥草如香山,南麵山上長滿熱性藥草,北麵雪山上生長涼性藥草,西麵有森林,尤如奇妙醫藥城(藥師佛淨土),他的心性法界為藥師佛,以各種思維為四部眷屬,著念為益列吉仙,本明之性為本明智慧仙而開示四續”。

又載“有的認為是藥師佛所說,有的認為如同化身毗盧遮那開示瑜伽密續,於須彌山之顛一樣,乃為釋迦佛祖之化身示教,也有認為是伏藏,有的認為原有一小《本續》而由玉妥貢布作廣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以果證而論,此著者應為化身佛,而以切脈、視尿診斷者,未見於其它醫方,乃世界醫學之殊勝者,尤其切合藏地之地理氣候,惠澤無量,是故頂禮如佛。”《知識總匯》載:“關於《四續》,有認為是佛說與論典之任一者,有認為佛說與論典兼而有之者,即使認為是論典者,亦有眾多不同說法,但旦白寧奇法王師徒等認為:外為佛說,內為伏藏,秘為玉妥巴之作為佳。”《善說寶串》中說:適宜藏地地理氣候之《四續》,即由此化身佛所撰,如同玉妥巴在其《寧提》中所說,然而大多認為是佛說,由紮巴恩息堅掘藏而得。寧瑪巴之《十萬密續》中亦持此論。(完)

---------------------------------------------------------------------


藏醫對人體解剖學的科學認識

公元8世紀是藏醫學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特別是宇妥·雲丹貢布等編著完成的《四部醫典》代表了古藏醫最高水平,這時期藏醫學家對人體結構進行了係統研究,終於從宏觀到微觀積累了係統的人體解剖學知識,對人體各係統有了較為科學的認識,內容大致如下。?

藏醫解剖學對運動係統的骨骼描述很細,認為人體有360塊骨:即顱骨4塊,頭背骨8塊,頸背骨2塊,齒骨(牙齒)32塊,齒窩骨32塊,鎖骨2塊,脊椎骨28塊,胸骨15塊,肋骨24塊,小肋骨2塊,小背骨1塊,骶骨2塊,臂骨6塊(肩2、肘2、腕2),手骨50塊,小腿骨70塊,指甲及趾骨60塊,指甲及趾骨窩骨20塊。藏醫對人體骨骼的描繪基本正確,如對椎骨計數與現代醫學大致相同,與脊椎構成的24根肋骨與現代解剖學的記載也是一致的。藏醫對牙齒計數為32顆,與現代醫學計數一致,並指出:前12顆牙齒用於語言,後20顆牙齒用於咀嚼,現代醫學同樣認為牙齒是咀嚼器官,還可影響語言發音。藏醫將人體骨骼總數計為360塊,這與現代解剖學的206塊相比約多出一百多塊,究其原因,是藏醫解剖學家將牙齒、齒窩骨、指甲、趾甲及窩臼等均包括在骨骼內。這雖與現代醫學解剖學有一定出入,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不能不說是對人體科學認識的一種進步。?

藏醫對骨與骨構成的關節認為:人的全身共有四肢大關節12個,這12個大關節分別為成對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踝關節,以及小關節21處,韌帶16處。藏醫學除對骨、關節做了精確的解剖外,還對頭發、汗毛孔也作了較為詳細的計數,認為頭發有2100根,全身共有汗毛孔3500萬個。其中,頸部以上700萬個,軀幹部分1400萬個,四肢部分1400萬個。現代解剖學的研究也認為,在小腿,每平方厘米有90個汗毛孔,在手掌、足底每平方厘米則有400個汗毛孔,而在指尖汗毛孔的數量就更多一些。對於肌腱,藏醫認為全身共有肌腱900根,其中頸部以下、軀幹部分、四肢部分各300根。對於“竅”的認識,藏醫認為,人體上有許多孔竅。其中鼻竅2個,耳竅2個,目竅2個,口竅1個,尿竅1及肛門1個,婦女則較男子多產門及乳頭兩竅,即有十二個孔竅。?
對於消化和呼吸係統,藏醫認為:人體有五髒和六腑,五髒指心髒、肝髒、脾髒、肺髒,六腑指胃、小腸、大腸、膽、膀胱、薩姆休(指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六腑,其共同特點是具有消化、運輸、排泄、繁殖的功能。和藏醫一樣,中醫也認為髒腑是內髒的總稱,包括五髒(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膀胱、三焦〈生殖器〉),其共同特點是貯存精氣、消化傳送。關於呼吸,藏醫則認為“行於鼻舌喉部語言出”。?

藏醫解剖學對血液循環作了較為科學的描述,藏醫將血管稱為“黑脈”,認為黑脈是由肺脈的中心(心髒)開始的,黑脈內充滿血液,進出心髒及大的血管“ 粗細與中等的箭杆差不多”。血管起始於第一椎(大約第一胸椎),筆直地與脊柱並行,由此而分出二十四脈,有的分為頸部脈,最後到血和肉營養各器官,因而被稱為命脈。《四部醫典·論說醫典》第四章“生理喻示”論述道:“氣血運行孔道內外全,連屬身體發育並常安,是故命根之所稱命脈。”藏醫認為:每一條脈管都有自己的功能,它們與中心脈(心髒)都是相連通的。所有的脈都有節律地負起自己所承擔的任務,它們彼此互相配合。〔9〕藏醫還認為“黑脈”像樹枝一樣,有的與髒腑相連,有的與皮膚肌肉相連,黑脈上的某些部位是醫生放血療法的穴位。黑脈的分支有大幹肝脈(大的動脈、靜脈),有小脈七百條,更有微細的脈(毛細血管)遍布全身,“上下通貫全身無漏遺”。〔10〕

藏醫還指出,黑脈有會搏動的“如瑪脈”和不動的“江瑪脈”兩種,明確區分了動脈和靜脈,並了解動脈有搏動,“如瑪脈(動脈)與心脈相連”,“所有的脈都在心脈裏匯集,人體的思想活動、情緒都通過心髒,促使心髒跳動。脈管起自心髒、主管運送氣,因此,它能跳動。”〔11〕再如藏醫係列彩色掛圖上所繪的上肢的肱動脈和尺動脈與橈動脈,下肢的股動脈和脛前、脛後動脈等都與實際解剖大致相合。特別是在頭部的頸淺動脈向頂部分為三支更與實際接近。如果不是經過實際人體解剖則不會如此掌握要領的。宇妥在《四部醫典》中總結出血液循環理論,比1628年英國人哈維(Willan Harvey,1578—1657)公開提出的血液循環理論要早800多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