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家媽媽

寫兒童故事幾年,終於鼓起勇氣給大家看,請您多提寶貴意見。
個人資料
正文

三階段

(2007-08-11 17:24:33) 下一個

    周末一早,就看到萬維五味齋牢頭同學的一篇新文章《六經注我:(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這美麗的清晨,坐定、靜心地讀一篇雋永的文章,對於我來說是一種享受。我將其摘錄下來收入我的博克,也許在某個月朗星稀的夜晚,我還會再讀到它。

    我在牢頭的文章下跟貼,和他開了個玩笑。

 

六經注我:(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 。。。

人走上社會,現在有種說法叫“行走江湖”。海外也是江湖。既然是江湖,就有險惡。過去說孔子是入世,是擔當,老莊是出世,是超越;儒家積極,道家消極。現在看,也不盡然。積極進取難免磕磕絆絆,功成名就也落得個遍體鱗傷,儒家說半天,也隻能讓你做到“寵辱不驚”。而老子講的卻是“不辱”“不殆”,根 本就不讓你有辱我的機會。他教你沉穩內斂,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大修養,活的是一份自信和瀟灑。當然,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掌握不好,會流於世故圓滑,不 過那是你做人的性格問題,怨不得老莊。

後來,孔子的弟子曾子在《大學》裏借鑒了老子的思想,進一步發展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儒家主張修齊治平經邦濟世,還是為了得。

聽說李叔同有幅字,就兩個字:“知止”。李叔同是什麽人?他是生在天津富商家的江浙人(哈哈,這位是江浙人天津話)。自幼神童,號稱“二十文章驚海內”,集 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等於一身。他在多個領域具有開創性,就是“改變或製定規則”。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其所作《送別 歌》(長亭外古道邊)經久傳唱不衰。他也是中國一個用裸體模特寫生的教師。他還是中國話劇的鼻祖。用他的弟子豐子愷的話說:“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 了。”他出家後號弘一法師。先在杭州的寺院,後來決心遠走永嘉掩關靜修,為了遠避世俗的應酬。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他在閩南已經住了10年,為報答當 地人的“護法厚恩”,又到泉州、漳州、惠安等地多次講律弘法,並為善男信女們寫了許多字幅,祝願他們來生如意,也出席一些信徒們的簡單宴請,目的是不使他 們失望。就在這時,永春有個15歲的男孩叫李芳遠,給他寫來一封長信,說他不應該一改常態,變成一個“應酬和尚”,勸告他遠離“名聞利養”。弘一法師看到 信以後大為感動,立即複信說,見到這樣的提醒,真是慚惶萬分,又慶幸之至,決心“自明日起,即當遵命,閉門靜修,擯棄一切”。後來又說,“當韜光埋名,遁世終老”。1938年,弘一法師在佛教養正院同學會上,還專門談到李芳遠對他的提醒,發表了沉痛的“最後的懺悔”。

不知止止,知止不止。李叔同的“知止”,使他登攀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弘一法師圓寂後,弟子豐子愷總結出他的人生真諦——即“人生三層樓”。他說:“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 力)走樓梯的,就住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慈父孝子,這樣的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 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裏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托於文藝的創作 欣賞。這樣的人,在世界也很多,即所謂的‘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世界就不過這三種人。”

“知足不辱”,知足者長樂,一般人做到知足已屬不易,現在看來,“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層。<周易>"",""之意。艮為山,一陽止於二陰之上,陽自下生,止於極而不進。

解卦的說: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貪,知止是不隨。知止,簡單來說,就是知道什麽時候夠了,知道什麽時候該走,知道急流勇退。

不是難在不知,而是難在不舍,不願意。

快樂固然短暫,但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隨之而至。

那些走上絕路,自我了斷的人,其實也是不“知止”。

知止,是一種定力,不動如山。

 

我的跟貼是:牢頭同學,我來總結一下你的人生三層樓或三階段。

第一階段:當食肉動物階段。

第二階段:當食草動物階段。

第三階段:當植物階段。

哈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