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魯豫戰場上的“哥薩克騎兵”(續三十六) [王外馬甲]
(2007-02-01 11:21:27)
下一個
保衛根據地(一)
雙村營戰鬥,按最初的設想隻是一場規模不大的攻堅戰——即以八路軍的一個主力團(二十一團),殲滅深入我滑縣根據地、立足未穩的偽軍一個營。當時,日軍正在實施“豫中戰役”,忙於進攻洛陽;而孫殿英部其他部隊尚遠在浚縣,冀魯豫第九分區的領導因此認為,組織這樣一次戰鬥是可行的。
但是,其他的一些情況卻影響了戰局。
從敵人方麵來看:首先,進駐雙村營據點的這個營,屬於孫殿英的“王牌”二十二團,兵力足武器好、意誌頑固、戰鬥力較強;其次,20日白天,一位參加過支前會議的地方幹部違反紀律,攜帶會議記錄進入遊擊區辦事,結果被偽軍殺害,隨身物品被搜走。孫殿英在得知我軍的作戰部署後,立刻命令浚縣的暫八師各部馳援雙村營,同時他還向日軍求救,因此,途經浚縣白道口的一個日本步兵小隊和一個炮兵小隊(有兩門炮)也參加了這次行動。
再看我軍的情況:九分區司令員趙承金隨楊得誌去延安,二十一團常仲連團長也跟著走了,一時間,上上下下都沒有軍事主官。軍分區張國華政委當時的主要精力是在抓整風學習,作戰準備得不夠細致。
騎兵團各連分散駐紮開展整風運動。團參謀長王玉珂、作戰參謀張玉臣、李華珍、偵察參謀邊喬以及三連長、五連長等十名連以上幹部被派往太行山參加政治學習(有的學習完畢就調走了),副團長萬懷臣也帶人到範縣(軍區所在地)去學習。守家的況玉純政委(兼團長)和政治部主任李庭桂,主要工作也是在搞整風,全團都沒有要打仗的準備。
二十一團那邊,剛從地方上補進了三個連,擴編成了一千多人的大團,可就是人增加了裝備卻沒增加,所以打攻堅戰要臨時從騎兵團借機槍。他們的政委也帶隊去整風了,其他幹部有的上太行山有的去軍區,走了好些,各連隊隻留下個把看家的。恰好20號這天團裏分來十個抗大七分校的學生,聽說要打仗,一路從甘肅趕過來的學生官們怎麽坐得住,強烈要求上一線。連隊正好缺指揮員,結果,除了一個學無線電的,其他人全下了連隊。這些學生剛放下背包,連上級下級是誰都認不全,夜戰攻堅隻能帶頭衝,很快就犧牲了。
44年5月20日夜裏11點鍾,劉大爺正借著油燈寫檢查,聽見通訊員在外麵喊:“緊急集合!政委有命令,快到雙村營去打阻擊”。
原來,二十一團當天晚上發起攻擊,一開始還算順利,清除掉外圍工事後,隻剩下中心的幾處大房子和一座小樓。夜裏10點,敵人的援兵突然到了,偽二十二團團部及特務連衝進去和守敵匯合,使雙方陷入了對峙。八路軍把包圍圈放開了缺口,可敵人並不逃跑,二十一團於是意識到守軍有可能是在等待增援,就立刻向上級報告,並請求騎兵團進行阻擊。
況政委得知情況後立刻派出通訊員,命令各連盡快趕往雙村營設伏。
二連的駐地在高平集,距離雙村營約四十華裏。大家一路快馬加鞭,劉大爺心裏還有點犯嘀咕:這偽軍連夜長途增援,真是件少見的事情,別是二十一團搞錯了吧?
連隊到達離雙村營不遠的付集,況政委團長站在路口,通知部隊把“馬樁”設在這裏,李庭桂政治部主任也抓緊時機進行戰前動員,說:一連已經上去了,表現得很好,大家要發揮勇猛頑強、不怕犧牲的作風,堅守陣地……正說著,一連長廖振美的遺體被抬下來了。
一連和團部住在一起,因此是最先到達指定位置的。他們順著道溝摸著黑往前走,心裏卻和劉大爺一樣地不大相信偽軍會搞夜間長途馳援。可是不曾想,敵人的第二批援軍已經到了。
道溝裏有些積水,挺滑。一位姓康的班長走在最前頭,走著走著突然大喊一聲坐在了地上,連長跑上去問怎麽了,回答說是踩到蛤蟆以為是蛇,惹得大夥都笑。副指導員王克(一連指導員開會去了)說“要不我陪你走前麵吧”。走沒多遠,康班長又是一聲大叫摔倒了,王克緊跑幾步想去扶他,卻也跟著慘叫一聲。戰士們都嚷“怎麽回事”?連長廖振美有經驗,立刻掏出駁殼槍朝前麵猛打,大家這才明白倆人是被敵人刺刀給捅了。
夜間遭遇戰,雙方都不清楚對方的情況,混戰下來,八路軍把敵人打回去了,還繳獲了一挺重機槍(意大利造花眼機槍)。可一連也傷亡了三十多人,其中就包括他們的連長。廖振美是接替副團長萬懷臣擔任一連長的,由於是在黑暗中,沒有人看清他犧牲的過程,但可以肯定,他是與敵人肉搏到了最後一刻。
一連的重傷號陸續抬往“繃帶所”,現場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二連布置二十個人守馬樁,其他的人立即上前線。就在這時候,一群戰馬疾馳而來,在前頭的是九分區參謀長胡乃超,他彎腰向況團長問了幾句話,就打馬接著奔往雙村營。胡乃超參謀長是二十一團的老團長,他是聽說情況有變,緊急從昆吾趕過來指揮部隊的。
阻擊線距離雙村營將近三裏地,六百多米長,旁邊有座大廟,側麵是後張樓村,二十一團派了一個連在那裏防守。
二連到達陣地以後,連長張起旺就跑到一連了解情況,大家都看見陣地後方擺放著一排烈士遺體。雙村營那邊槍聲響得很緊,戰士們一邊挖單人掩體,一邊期盼著二十一團趕快把敵人解決掉。
劉大爺檢查完排裏的工事,就趴在自己掩體裏架上槍,再把手榴彈和馬刀擺在旁邊。他是排長,雖然有支駁殼槍但一般很少用。一則是因為那槍太舊,子彈打出去以後就開始翻滾,最後竟然橫著拍在敵人身上,沒多大殺傷力;二則是子彈也少,手槍子彈本來就難繳獲,再加上團裏那些連長指導員和參謀幹事們一見到小排長就問:“有子彈麽,拿幾顆來”,孝敬完領導,自己就沒剩下什麽了。所以打起仗來寧願用步槍。
一連和二連的輕機槍都借調出去了,剛才繳獲的那挺“意大利大花眼”就成了唯一的重武器,從連長那頭傳話過來說“第一輪,打五槍”。這麽黑的天,至少要放到五十米以內才能開火,每人開五槍,射擊頻率是很高的,大家於是知道麵對的敵人數量不少。
劉大爺把彈藥準備好。子彈都是事先挑選過,那時侯彈藥來源複雜,有的是繳獲的有的是自己造的,“品相”也各不一樣。平時要經常檢查,打仗的時候,“歪瓜劣棗”先打,看上去靠得住的後打。因為前麵的卡殼了不要緊,敵人還離得遠,如果最後時刻出問題可就麻煩了。
夜裏一點鍾,敵人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