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企在中國苦覓人才 通曉中英雙語吃香 ZT聯合早報

(2007-09-15 21:22:18) 下一個
“盡管中國已擁有13億人口,但這個國家卻正麵臨著人才短缺的窘境……”
人力資源谘詢公司萬寶盛華(Manpower),把不久前剖析中國人才發展趨勢的白皮書稱為《中國的人才悖論》,開頭的第一句話就突出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所麵對的困境。

當眾多大學畢業生感歎持有受認可的學位證書卻難以找到工作,讓人以為中國勞動市場趨向飽和時,各行各業卻為聘用不到合適的職員而心急如焚。

雖然目前仍沒有具體數據說明中國的“人才悖論”,但中國媒體經常有相關報道。“東方網”4月間引述專家的談話指出:“上海是2000萬人口的大都市,作為國際金融城市之一,按照西方國家標準,最少應有100萬人從事金融行業,但目前上海的金融人才不到20萬,人手嚴重緊缺。”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在5月間發布的《中國人才報告》預測,專業技術人才未來幾年仍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麵。報告指出,到了2010年,中國專業技術人才供應總量為4000萬人,需求總量則達6000萬人。

據報道,預計到時服務業將是擴大就業崗位最多的行業,其中涉及外資的高端行業需求尤其大,如涉外會計、涉外律師、涉外金融服務、精算和數碼技術等,人才短缺預計為325萬人。

萬寶盛華也在《中國的人才悖論》中指出:“中高級管理層的人才短缺正在成為國內外投資公司的主要問題,不能找到並保留合適的員工,正成為業務發展的阻礙。”

外企不了解中國勞動市場

數家以上海為基地的獵人頭公司負責人受訪時說,諸如審計和金融等行業都欠缺人手,欠缺足夠人力資源的職位包括銷售營銷企業管理和人力資源等支援人員。

他們把外企在中國找不到合適雇員歸咎於外企不了解中國勞動市場具體的操作和文化,不願適時調整薪金水平、一味堅持須保持成本低廉,以及負責雇傭工作的人力資源經理本身“不到位”、缺乏測試合適人選的工具等。

上海瀚納仕人才管理谘詢有限公司發言人指出,一些外企把母公司的職位描述全盤搬到中國來,忽略了中國經濟正在轉型,還未開發某些特定的技術。

例如,優秀的客戶關係經理人脈要廣,也要能與中國官員打交道,但如果硬性要求他也同時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似乎過於強求,更好的做法是必要時雇用翻譯員幫忙。又如,中國目前難找到專職的投資銀行家,因此外企要以有創業資本或企業銀行等背景的人士來取代,讓他們受訓以掌握產品等知識。

發言人指出,一般而言,外企對高級管理人員的要求較難具伸縮性,很多時候還是必須從總部調派合適人員到中國任職。

上海必勝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繩慶受訪時,也指出外企把不實用的職位描述套用在中國員工身上。此外,許多公司看中中國人力成本低廉,希望在維持成本的前提下,讓業務快速增長。

他說:“公司要認清什麽該優先考慮----是維持成本還是提高業務增長。若是前者,就不太可能對後者有過高要求。你拿了50元到烏節路去買套裝,結果空手而歸,是烏節路不賣套裝嗎,還是你的預算太低了?”

事實上,外企到中國投資及雇傭員工,必須做出不少調整。《中國的人才悖論》指出,企業不能將發達國家的調整薪金配套簡單的搬到發展中市場。因要麵對競爭,中國員工也非常了解自身的市場價值,調整薪金的做法必須更為頻繁。對於那些很難找到繼任者的職位,可能一年調薪要超過兩次,或是每年調薪的幅度要比較大。

員工流失率過高是主因

曾在美國工作多年的西麥優仕谘詢(Talent More)董事總經理謝鳴告訴本報,要求其公司代為物色合適人選的企業多達1500多家,登記求職者則多達2萬多名,其中不乏外籍人士。他把公司欠缺人手的現象歸咎於過高的員工流失率。他指出,工作未滿一年就離職的人占了新雇員人數的22%,八成的職員在同個工作崗位上不足三年就離職。

謝鳴認為,造成高員工流動率除了薪金配套不理想,更多時候是因為公司一開始就沒有選對人,而負責招聘活動的人力資源經理本身的知識和經驗都不夠。

他說:“很多人說新興行業中的所有職位都缺人手;傳統行業中,‘缺口’最大的是高層人員。其實該換個說法:市場最缺的是經驗和知識。”

他指出,一些公司為了快速填補經驗和知識的缺口而雇用外籍員工。“不過,這隻能夠短期解決問題,長遠來說,還是需要物色有潛能的人,讓他們受訓。完善的培訓計劃是重要的。”

上海金融業急需中英雙語人才

九年前毛航宇自上海財經大學畢業後就加入外資銀行,先到一家歐洲銀行工作兩年,過後加入新加坡華僑銀行的中國分行。

這名33歲的華僑銀行(中國)企業銀行部副總裁說,因外資銀行一般不願雇用沒經驗的大學畢業生,許多同學都到中國金融公司發展,但她還沒改變初衷。她說:“本地銀行規模太大了,分工分得很細,外資銀行相對小,也就能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不單掌握產品知識,連後勤的運作也能去了解。這對自身的發展有益。”

她說,在外資銀行工作的中國人,比外籍同事更了解內地的外匯管理政策和法律條規等,常成為同事谘詢的對象。她也能及時通知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等地的客戶,政府出台了哪些新政策,並提供相關資料。

由於中國金融業逐漸開放,越來越多外資銀行獲準提供人民幣零售產品,不少外資銀行也把亞太區域總部設在中國,市場對像毛航宇般有經驗的中國金融從業員的需求也就增加了。

通曉中英雙語吃香

金融業之外,會計和審計行業也急需人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中國)(PwC,新加坡中譯名是普華古柏),每年人員流動率介於15%至18%,公司合夥人許毓¤(37歲)說:“這行業人員流動率普遍偏高。”

她說,許多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大都先委派自己的職員來考察和開發中國市場,這些人一般都希望以熟悉的語言(很多時候是英語)來跟中國的谘詢顧問溝通,加上谘詢顧問又得熟悉外企所屬國家的會計準則和工作方式,普華永道規定到中國的人員需掌握英語和華語,與熟悉中國市場的員工相互配合。

因此,有國外工作經驗、能負責跨國項目,又通曉雙語的經理和高級經理就十分搶手,普華永道每年調動全球約2000名員工到另個國家實習,以培養有國際視野而又了解工作地情況的職員。

許毓¤補充,因中國目前在開發的行業很多,要提供谘詢服務的對象也相應更多,包括一些想在股市上市的企業,因此中國也需要有派駐國外經驗而又熟悉一些特定行業的合夥人,由他們來提供培訓等等。

許毓¤是新加坡人,是非科班出身的審計合夥人,多年前因為“想看看外麵的世界”而到普華永道香港公司工作,後被調派到紐約,今年年初才輾轉到上海來。

她感歎“新加坡的市場太小了”,一年隻有七至十個新加坡人成為普華永道的合夥人,但中國今年的新合夥人卻有55個。她說:“有誌當合夥人的,自然會想到中國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