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己的孩子不和長輩打招呼怎麽辦?

(2012-08-05 18:57:45) 下一個

 先舉兩個我身邊的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叫人”教育失敗的例子。

 我認識的一個家長很驕傲:“我的孩子有禮貌,我的孩子是叫人的,我要求她們一定要和長輩打招呼。”這兩個女孩確實總叫人,但是,她們在叫我“阿姨”的時候,心不在焉、眼望別處、環顧而言他,毫無熱情可言,敷衍了事。何苦叫我“阿姨”?不叫也罷。

 有的小孩,基本上都是中國人的孩子,視而不見,我主動上前和他們打招呼,有的孩子眼無焦點、聞所未聞、擦肩而過;或者低頭不語;或者“哼”一聲即離去。

 “叫人”教育是必修課。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對孩子永遠要有一個意識,即:不逼迫孩子做任何事情。

  有的小朋友性格外向,熱情開朗,自來熟,提醒一兩次就記住了要和成人長輩打招呼這件事。但是,有的小朋友內向,過度逼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會妨礙兒童心理成長,對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孩子是很敏感的,能察顏觀色看出父母對自己不滿意,久之會形成自卑心態。同時,孩子自己不想去和人打招呼,但是被逼無奈去打招呼,純粹是為了照顧父母的情緒,父母卻不照顧孩子的心理需要,這有失公平。

 主動社交是兒童成長為社會中的一員的重要一環。重要性我就不多敘了。

 解決的辦法,出發點,我認為就一條:尊重孩子。父母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征求孩子意見,讓孩子在整個過程中做主動一方, 即,讓孩子形成一個意識:是孩子自己要去叫人的,而不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去叫人的。

 在五歲以前,孩子自我意識不明確,父母可以inception,用自己的意識去影響孩子。平時教給孩子怎樣識別成人,怎樣用正確的人稱。有時候孩子不叫人是因為麵對成人時,不知道該叫他們什麽。“奶奶,爺爺,姥姥,姥爺,叔叔,阿姨,大大、嬸嬸,小姐姐,小妹妹,小哥哥,小弟弟”等等。

  實習的場合,比如要去朋友家開party。去之前,可以先給小朋友打預防針。和小朋友做個短暫交談,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過程。告訴他們:今天我們會見到誰,我們應該叫他們什麽,再問:我們應不應該和他們打招呼、問好啊?因為這樣有禮貌,大家會更喜歡你。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期望,即你希望他和成人打招呼。再問,我們應該在什麽時候和成人打招呼,讓小孩做個自我決定在什麽時候和成人打招呼,家長做輔助指導。到了朋友家,進門之前,可以再問一遍,並且一定要寬慰他,如果你不好意叫人,等一會再打招呼也沒問題。進門之後,如果小孩低頭不語,要當著孩子的麵,替孩子和長輩解釋:我們要叫奶奶爺爺的,我們一路上都說好了,是不是?可是我們現在又有點不好意思了,等一會熟了我們就叫奶奶啦,對不對?自己小孩不叫長輩總是不禮貌的事情,和長輩解釋一下,表示對長輩的尊重,長輩心裏也會高興些,同時也給孩子一個台階下。

 如果五歲之前沒有養成叫人的習慣,五歲之後,尤其七歲之後就比較難改變了。七歲之後自我意識明確了,不容易再受父母意識的影響,所以,隻要讓孩子知道你希望他們做什麽就可以了,即,家長希望他們叫人,因為這樣是有禮貌的行為。家長切忌絮絮叨叨,點到為止即可。說多了會適得其反。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年齡都不能“當人訓子”。如若孩子沒有叫人,當著他人麵不能催促孩子,甚至認為孩子失禮、給自己丟人從而給孩子臉色看。應該當著孩子的麵和長輩解釋,同時眼睛看牢孩子“我們忙著玩,忘了叫了,是不是?我們要叫奶奶爺爺來著,是不是?”回家以後,可以回顧一下今天有什麽事情我們做得不合適?讓孩子自己回顧一下,並說說再有類似場合,該怎麽辦。

 再大些,十二歲以前還可以小聲直接問問,你叫阿姨好了嗎?十三歲以後,叫人的教育結束了,好壞就他了。

 從上所述,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1. 禮節教育從幼兒時期即開始了,直到青春期開始之前結束。

 2. 禮節教育的成功在於是否父母和孩子保持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礎。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的辦法就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開始,對孩子要像對成人一樣:尊重,理解,寬容,溝通。當然,這四條“尊重,理解,寬容,溝通”也是建立所有良好人際關係的通用法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