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14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日前,世界銀行發布2011年“國際比較項目”報告,通過購買力平價法(PPP)計算作出預測稱,今年中國可能超越美國,一躍成為全球頭號經濟體。由於此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總量要在2020年前後才能超越美國,所以世行這一新論點引起全球各大媒體熱議。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世界銀行4月29日發布的這份報告認為,以PPP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在2011年已經達到美國的86.9%,比2005年的43.1%提高一倍多,這表明,如果以PPP來計算,中國經濟總量正在與美國拉近。世行的“國際比較項目”,每6年收集可供比較的價格和支出數據,用購買力平價來衡量不同經濟體的規模及對比關係。
美國《赫芬頓郵報》2日報道,考慮到世行以2011年的數據作為研究對象,而中國經濟增速在2011年後大幅超過美國,因此中國經濟規模可能現在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參與這份報告研究的中國國家統計局並不讚同這一觀點,並對相關研究方法持保留意見。
一些美國經濟學家認為,這種經濟對比方式是誤導性的,因為它沒有考慮到浮動匯率。美國金融分析師格雷格·麥克布萊德說,雖然PPP消除了一些統計失真,但誤差仍然很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官員史蒂芬·施瓦茲說:“你可以預期人口更多的國家有更大的產量,但按人均計算,中國仍然很窮。” 世行的預測性觀點也引起一些媒體的質疑。美國《華盛頓郵報》的文章指出,通過購買力平價法對中美兩國GDP進行比較存在局限性。由於在國際貿易中,必須以匯率作為付款的基礎,因此在比較國家之間的經濟實力時,匯率法無疑更顯重要。文章還指出,就算以PPP計算,中國的人均GDP在世界上也排在第99位的後列。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世行的這個報告要正麵地看,但不要驕傲地看,“中國今年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這個結論是相對合理的”。去年中國的GDP,按當時匯率計算,達10萬億美元,而美國是16萬億多美元。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的人民幣用匯率來衡量是被低估的,因為出口給美國的產品中低端的基礎產品占多數,低價銷售時反映的幣值也會被低估,同時,美國出口給中國的則是金融服務、創意設計等高端產品。“嚴格來說,中國的經濟規模可能兩三年前就超過美國了。”
此外,人均GDP和兩個國家經濟總量的大小也是兩回事。“一堆蘋果和一堆西瓜,各10萬噸,不能說蘋果個頭小,就認為重量有差別。中國的福利落實到個人身上沒有美國好,但不能說總量沒有美國大。”曹和平補充道,當然人均好才是真的好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人均好和總量好都是很有必要的。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陳一鳴 環球時報記者 鄭一真 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