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軍事報道】朝鮮戰場犧牲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的437具遺骸28日由韓國運回中國。韓國是通過什麽樣的技術與流程挖掘、鑒定誌願軍遺骸的,這一工作是由什麽部隊負責,在挖掘過程中又麵臨著什麽樣的困難呢?通過調查,《環球時報》記者一一解開了這些謎團。
韓軍有支專業遺骸鑒定部隊
韓國最早開始提出挖掘朝鮮戰爭戰死者遺骸始於2000年,當年正是朝鮮戰爭爆發50周年。韓軍方以陸軍本部為基礎製定了挖掘方案,原本計劃3年完成。到2003年時,韓軍決定繼續挖掘,並正式組建專職挖掘和整理部隊(軍官5名,士兵18名)。2007年1月,韓國專門負責此項工作的遺骸發掘鑒識團正式成立,由陸軍主管提升為國防部直轄,主要負責人為上校軍銜,下轄9名軍官和78名士兵。2009年1月,韓軍遺骸發掘鑒識團辦公樓正式投入使用,而韓軍也初步具備了遺骨的科學和精密檢測能力。此後韓軍遺骸發掘和辨識工作進入快車道。2009年至今,每年的遺骸挖掘量都在1000具左右,遠超之前的數量。
目前韓軍共挖掘出朝鮮戰爭陣亡軍人遺骨8744具,其中當年戰鬥最激烈的江原道(4394具)、慶尚北道(1962具)、京畿道(1544具)最多。在已經鑒別出的朝鮮軍人和中國誌願軍遺骸方麵,數量最多的分別是江原道(464具)、慶尚北道(264具)、京畿道(212具),其中誌願軍遺骸主要在江原道和京畿道挖掘出土。
遺骸鑒別包含四步驟
韓國國防部遺骸發掘鑒別工作主要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調查和探測,包括根據戰史研究、附近居民和參展老兵的口述進行分析和鑒別;進行現場勘查驗證,識別是否為當年戰鬥現場;確立年度挖掘計劃,並對挖掘部隊和人員進行相關培訓。
第二階段是發掘和收集,由專業人員采用挖掘文物的方式進行精密挖掘,對挖掘出的遺骨進行詳細記錄,對遺骨按照傳統方式放入由梧桐樹木材做的棺槨中;在發掘現場的部隊設立臨時靈堂,並進行悼念。
第三階段是確定身份,包括由工作人員憑借肉眼對遺骨的年齡、性別進行初步甄別,同時根據遺骨狀況和遺物情況初步辨別敵我;對於韓軍戰死者遺骨,使用專用車輛送往位於首爾的中央鑒識所,對於朝鮮人民軍和中國誌願軍的遺骸則送往位於坡州的“朝鮮軍人、中國軍人墓地”臨時安葬,對每具遺骨都進行編號;進行法醫學分析,並動用尖端設備進行鑒別,包括根據遺骨分析戰死者的性別、年齡、人種、個人特征等,利用3D掃描機、廣譜儀、牙齒X光分析儀等進行詳細分析;對遺骨采集DNA樣本,並對遺物進行附加詳細檢驗;對遺骨DNA與申報的戰死者遺屬DNA樣本進行對比,並確定具體的親屬關係;對於未能確定明確身份的遺骨,將放置在特定保管盒內長期保存。
第四階段是後續措施,包括對已明確身份的遺骸,將任命當年所屬部隊的師長作為通報官向家屬進行通報,並每年1-2次集中安葬於國立大田顯忠院;對於沒有辨明身份的戰死者遺骸,每年在國立顯忠院舉行一次紀念活動;對於“聯合國軍”戰死者遺骸,將通過與相關國家協商後通過“聯合國軍司令部停戰委員會”交還本國;對於朝鮮和中國誌願軍的遺骨,通過位於板門店的停戰機構磋商交還日期,而移交之前將暫時安葬於“朝鮮軍人、中國軍人墓地”,該墓地距離三八線隻有5公裏。目前,埋葬在這裏的誌願軍遺骸已全部交還中國。
挖掘鑒別麵臨諸多難題
今年韓國國防部遺骸發掘鑒識團的發掘任務已經確定,從今年4月開始至11月結束,發掘地點包括江原道、首爾市、京畿道、慶尚南道、慶尚北道、忠清北道、全羅南道、全羅北道等,其中靠近三八線的江原道和京畿道仍是挖掘重點。目前,韓國朝鮮戰爭軍人遺骸發掘工作仍麵臨不少困難:首先,由於陣亡者死亡的確切消息不足,因此埋葬位置很難具體掌握。現在主要依靠當年老兵的回憶和當地居民的證詞加以判斷,但老兵們的年齡已經很大。其次,準確確定本人身份目前隻能依靠DNA檢驗,這需要戰死者的家屬積極提供DNA樣本。第三,由於國土開發和建設等,很多當年的戰鬥地形已經破壞,因此遺骸挖掘和鑒別工作可以說是在與時間賽跑。
之所以在韓國挖出的誌願軍遺骸較少,韓國《朝鮮日報》此前的一篇報道可能講出了部分原因。據韓國史料記載,1951年4月,韓國軍隊6個師的19個團在該地區與中國誌願軍的4個師展開激烈陣地爭奪戰。此役韓軍陣亡19人,失蹤1608人(實際上相當部分陣亡),損失慘重。當時中國誌願軍在撤離時將本國士兵的遺體都帶走了,而韓軍部分士兵的遺體被丟棄在山坡上,後來被當地村民掩埋。
韓國國防部相關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其實大部分誌願軍遺骨通過遺物用肉眼就可以辨別,遺物既可能是軍服、靴子、鋼盔、槍支、彈藥、挎包等軍用品,也可能是眼鏡、戒指、煙鬥甚至家人照片等私人物品,這些都能從一個側麵辨明身份。而對於一些難以辨認的遺骨,隻能鑒定DNA。如果今後韓軍在發掘朝鮮戰爭陣亡者遺骸過程中再發現誌願軍遺骸,將參考此次的程序,每年定期歸還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