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不能丟掉朝鮮這個“壞孩子”

(2014-04-09 02:09:31) 下一個

  近來,有關“曆史上朝鮮是否拖累中國”這一話題,引發關注,有觀點認為曆史上朝鮮拖累中國,也有觀點認為沒有拖累。筆者認為,這些觀點均不夠全麵、不夠客觀。“你能看到多遠的曆史,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這是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對人們的告誡。我們應盡力避免“曆史上朝鮮是否拖累中國”這一話題的影響,以便為更好地處理新時期中朝關係、主動解決朝鮮半島問題提供借鑒。

  從曆史的維度整體分析,從我國曆史記載最早的箕子朝鮮(公元前11世紀建國)開始,至今三千多年的曆史中,中朝關係的主流是友好合作,對抗攻伐的時間較短。尤其是唐朝中葉以後,中朝之間確立了良好的朝貢關係,中國不僅不再構成對朝鮮半島國家的威脅,而且成為保證朝鮮半島安全與穩定的關鍵性力量,任何對朝鮮的第三方軍事入侵,都被認為是對華夏中國的重大威脅,無論中國是否願意或有無實力,隻要朝鮮半島上發生敵對中國的外部勢力入侵,中國必然應援,這是朝鮮半島與中國大陸之間唇齒相依的地緣戰略關係所決定的,也是中國曆史和地緣戰略上的一大規律。

  其次,從國家實力角度對比分析看,中國曆史上幾次針對朝鮮半島采取的重大行動主要包括征討和應援,出兵征討主要是在西漢、隋、唐時期,出兵應援主要是在明、清以及新中國。其中,明援朝前,經過明神宗的“醉夢之朝”,政治風氣日壞,黨派林立,鬥爭激烈,朝廷橫征暴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國力衰退,民生凋弊,明王朝積重難返,雖未到萬分危急之時,但已禍根深埋。史學家評價“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而之後的援朝之役隻是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清朝應援朝鮮之前,正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之中,政治上十分腐敗,地方政府、軍隊之中派係林立,相互鬥爭,經濟落後,主要以農業為主,現代製造業僅占GDP的0.1%,清軍編製落後,紀律鬆弛,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瀕臨崩潰的邊緣,援朝之戰加速了清朝的滅亡。而抗美援朝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實現大團結,打敗了所謂的“聯合國軍”。抗美援朝的輝煌勝利,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新中國真正被公認為強國。有人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的兩大成果:一是打出了幾百公裏的安全縱深,二是打出了幾十年的和平建設環境。分析中朝關係的曆史,可以看出,中國強大,則有利於朝鮮半島的穩定與發展,朝鮮半島也成為維護東北安全的重要屏障;中國貧弱,出兵征討或應援朝鮮,巨大的戰爭消耗可能引發國內政權不穩,甚至導致一個朝代的覆滅。

  再次,從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理性分析,周邊安全問題是一個國家必須麵對的重大戰略問題,特別是像我國這樣周邊鄰國較多的國家這種影響更為明顯,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曆史和現實問題。曆史經驗需要總結,但輕易判斷“朝鮮曆史上是否拖累中國”這樣的結論,既不利於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對現實的指導意義也有待考察。不能因曆史上影響或拖累就嫌棄、放棄,也不能因曆史上沒有拖累,就盲目樂觀、簡單處理,而是要從國家利益大局出發,積極應對,穩妥處置。

  因此,我們必須要看到朝鮮半島是我必爭、必穩、必保的戰略要地。從地理位置上看,朝鮮半島處於東北亞核心地帶,扼守東北亞海上交通要衝—朝鮮海峽,它是連接亞洲大陸與日本列島之間的天然“橋梁”,也是大陸與海洋兩種力量向外擴展的走廊,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來朝鮮半島被視為中國抵禦外敵的“緩衝國”和安全屏障。當前,朝鮮半島是一個危險性、敏感性、複雜性較突出的地區,是大國在東北亞博弈的戰略要地,是多國關係、意識形態及邊界衝突的多發地帶,美國把朝鮮半島視作遏製歐亞大陸力量的“島嶼鎖鏈”的重要環節及其亞太戰略的重要支點,俄羅斯將朝鮮半島看作向太平洋發展的重要跳板,日本把朝鮮半島看成保障其本土安全的戰略要地。針對朝鮮核進程等現實問題,有人認為朝鮮是“被慣壞的孩子”,說不聽、談不攏、養不親,要“丟掉包袱”,發展正常國家關係。對此,我們要以大國的眼光來分析,要看到朝鮮半島是我必爭、必穩、必保的戰略要地,一旦失去對朝鮮的影響,任其成為包圍遏製中國的戰略前哨,中國安全將麵臨重大威脅。

  朝鮮問題是除台灣問題外,可能使我卷入大國軍事衝突的一個“爆炸點”,也是影響我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一大隱患,必須高度重視,力爭主動。要不斷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增強處理危機、應對危機的能力,要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多種手段,聯俄、拉美、摁日、友韓、勸朝,著力維護好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在處理中朝關係中力爭主動。(作者是南京軍區某部研究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