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中國隻是歐洲的甜品不是主菜

(2014-04-08 07:10:36) 下一個
摘要 : 盡管歐洲的經濟依然處於泥沼之中,但是相比之下,中國更需要歐洲,而不是歐洲更需要中國。

梁海明/文

中國經貿代表團近日與歐洲多國,簽訂了超過200億美元的經貿大單,以至於不少歐洲媒體把中國經貿代表團稱為"財神爺"。

中國向歐洲大灑金錢,加上歐洲部分輿論的客套話,很多中國讀者由此產生了"恩主"的心態,以為中國對歐洲很重要,甚至沒有中國資金,歐債危機可能解決不了。在這裏我要告訴讀者,讀者如懷有"恩主"心態是很有害的,部分歐洲媒體是由當地華人開辦的,很有些奉承中國的味道,聽聽就算了,千萬不要當真。

我必須告訴讀者一個你所不知道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對於歐洲而言,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重要。中國隻是歐洲的甜品,不是主菜。相比之下,中國更需要歐洲,而不是歐洲更需要中國。

歐洲最需要的不是金錢

歐洲現在最需要不是錢。雖然2009年爆發歐債危機後,幾個歐元區國家如希臘、葡萄牙等國債台高築,看起來讓人覺得他們很窮。但是,請讀者注意,存在危機的隻是歐元區的3、4個國家,而且,與中國的國富民窮相比,歐洲國家普遍是國窮民富,窮的隻是政府,很多民眾富裕得很。尤其是歐洲那群善於藏財、不愛出風頭、非常低調的有淵源家族、有實力名門望族,他們的財富簡直是富可敵國。

說組數據讀者看了就會明白,拿這次與中國簽訂了近100億美元的德國為例,德國去年的國民積蓄約3.5萬億歐元,相當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去年國民生產總值(GDP)的一半。在過去20年,德國政府財政收入逐漸減少,國家財富縮水了8000億歐元,但德國民眾的私人淨資產總合卻大增超過4萬億歐元。

所以,歐洲人並不窮,中國資金他們是需要,但解決不了他們的債務問題,一些中國人前往歐洲大量購買房產,推高歐洲房價,更是惹不少歐洲人反對。為什麽呢?那是由於很多讀者都不知道,錢並不是解決歐債危機的辦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乍得(O livier Blanchard)就曾為此寫過一篇"檢討書",他說,在希臘爆發債務危機初期,IMF給予希臘資金援助,同時要求希臘政府要撙節開支、量入為出,希臘政府按照他意見做了,但在第二年,希臘的經濟更差,債務更嚴重。

為什麽會出現給錢債務更重這種情況?在這裏我要告訴讀者,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和愛爾蘭等歐洲國家之所以爆發債務危機,主要根源是這幾個國家與其它歐元區國家的單位勞動成本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這個差異為上述五國帶來非常大的風險溢價(Risk Premium)問題,這一方麵會導致了資本向安全國家大量外逃,由於資本不願在上述五國逗留,才導致政府資不抵債,引發債務危機。

由於勞動成遠不如身邊的"富兄弟",相應地導致上述國家的勞動力投入減少,嚴重損害經濟,令歐洲部分國家陷入死亡螺旋。被譽為"新商業周期理論之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曾發表一篇論文"Why Do Americans Work So Much Than Europeans?"(《為什麽美國人比歐洲人更勤奮?》),他在文中表示,在商業周期中,勞動力的投入隻要減少3%,就足以引發嚴重的經濟衰退。而一旦經濟衰退,政府稅收就會逐步減少,財政收入越差,政府投資金額就越少,反過來又導致經濟的進一步衰退。

因此,歐洲國家要解決歐債危機,急需的並不是錢,而是人才!

陷入債務問題的歐洲國家,需要的是專門的人才來有效利用、規劃和管理資金。對於這點,德意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諾伯特·沃爾特(Norbert Walter)曾給出非常具體的建議,認為希臘應該任用來自美國的反腐人員,來自意大利的稅收專家,來自德國的私有化專家,以及來自西班牙的旅遊專家,隻要這些專家願意移民到希臘,提高希臘的技能水平和收入水平,資本就會有信心留在希臘,該國的債務危機就能迎刃而解。

沃爾特並認為,如果歐盟的勞動力流動性增大,並能更有效地進行管理,不但債務危機可以解決,歐盟未來10年的經濟還能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長。由此可見,沃爾特的建議,是和中國老話"得人才者方能得天下"的道理是一致的。

美國才是歐洲救命稻草

另一方麵,歐洲最需要的其實是美國,不是中國。美國自今年開始縮減量化寬鬆政策(QE)後,預計按照當前削減QE的速度,QE將在今年的10月份結束。對此,由歐洲人把控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其主席拉加德就非常緊張,近期多次呼籲甚至是請求美國放緩縮減QE進度。

歐洲為何如何關心美國的QE政策?一是美國的貨幣政策對歐洲非常重要,如果美國持續削減QE規模,會導致大量美國資金從歐洲"班資回美",歐洲股市、匯市乃至經濟在外來資金撤退的影響下,震蕩難免;二是歐洲也希望推行QE政策,以此刺激經濟,但如果美國縮減QE的情況下,歐洲實施QE政策,會導致美元升值、歐洲貶值,不利於美國的出口,那歐洲的QE政策必定會招致美國的大力阻攔、破壞。

所以,在QE問題上,我可以毫不誇張地告訴讀者,歐洲實際上是在請求美國"給口飯吃",至少是美國在吃幹飯時,讓歐洲能喝上湯,照顧照顧歐洲的利益,而不是美國自個想什麽時候結束QE政策就什麽時候結束。

相比之下,問讀者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無論是加息或減息,還是提高或下調存款準備金率(RRR),歐洲或者IMF緊張過沒?

不但中國貨幣政策對歐洲的影響不大,甚至是中歐的貿易對歐洲影響也沒有美國的大。有讀者不信是吧?別急,我給讀者列舉個例子讀者就明白了。

這次中國經貿代表團去歐洲,呼籲中歐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議,歐盟的回複是:"同意考慮",歐洲的言下之意是這個協議不急協商。但在另一邊廂,歐洲卻和美國緊鑼密鼓地進行TTIP(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談判。

為什麽兩者差別這麽大?原因很簡單,那是由於美國能帶給歐洲更大的利益。美國是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第二大貿易夥伴。世貿組織(WTO)、倫敦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研究顯示,如果TTIP能成事,美歐將會成為全球產值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到時歐盟出口美國將會再增長28%,也就是每年額外賺取1870億歐元的外匯;美國屆時增加到歐洲的投資總額,將是所有亞洲國家總投資總額的3倍,並為歐洲打造大約1,500萬個工作機會。

看了以上的例子,如果讀者你是歐洲的話,你覺得美國還是中國對你重要?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中國多處要向歐洲學習

而且,很多讀者到現在還沒有明白的是,這次中國經貿代表團前往歐洲所購買的產品,例如飛機、高科技商品,絕不是去歐洲"施舍"金錢,而是去買中國自己生產不了,同時又急需的產品。

這就好像如果我肚子餓了,想吃包子,因此出去買個包子吃,我難道可以對賣包子的人說,我買你的包子,所以我是你的財神爺,我是你的恩主嗎?

因此,我們不得不麵對一個很殘酷的現實,中國不但不是歐洲的"恩主",中國還應該視歐洲為"老師",除了高科技產品、環保技術外,中國政府推行的政策,需要向歐洲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例如在中國央企、國企改革方麵,中國就需要向歐洲學習。歐洲在1957年推出《羅馬條約》,雖然在條約內,煤炭、鋼鐵和銀行等行業都掌握在國家的手中,和中國當前的情況很相似,但是《羅馬條約》還建立了內部市場規則,一方麵可以保證不管是國營還是民營企業,都可在市場原則的環境下經營,另一方麵則是對各經濟領域進行更多的政府監督,避免出現形成壟斷或寡頭壟斷。

《羅馬條約》的成功經驗,就告訴了中國政府,改革央企、國企,不是任由市場力量決定,而是要對經濟領域進行更有效的監管、更強的監管框架以防止壟斷,從而真正地保護消費者,保護市場中的民營企業。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曾在著名的《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雜誌上預言,到204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占全球GDP的40%,歐盟則隻占5%。雖然歐洲、中國到時的經濟實力很有可能就像福格爾預測的那樣此消彼長,歐洲爆發歐債危機也值得我汲取經驗教訓,但是,常言道"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中國從一個有錢人成為一個貴族,要走的路還很遠。底蘊深厚的歐洲,中國應當更多地視為路途中的導師,而不是想當然地以為中國是歐洲的"恩主"。(作者梁海明係香港財經評論員,著有《中國經濟新政策與我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