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了,每年的這個時候,每個家庭都會聚集到一起、祭拜逝去的親人,表達對先人的無盡思念。這是清明節的本義所在。而這一天,人們又會紛紛來到逝去的親人墓地祭掃。也許是現在這種祭掃活動已經被太過程式化的形式掩蓋了本義,很多人隻知道燒紙錢、放鞭炮,點香燭,把這種表麵上的儀式當成了最重要的東西,反而忽視了對親人的追思,對慈孝文化的傳承。
眾所周知,清明節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曆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應該說,清明節行“墓祭”之禮,隻是一種形式,其內在的核心內容應該是對先人的緬懷,感謝逝者曾經的恩情,反思自己做人的得失。
《論語學而》有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說的就是要謹慎地追念前賢,靜靜地追思,體悟出點點滴滴的生命感歎和感動。
由此看來,我們在清明節開展祭掃活動,不應為祭掃而祭掃。因為祭拜祖先,其實是告訴年輕一代,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先、不要辱沒了自己的祖先。而主要的是要感念逝者,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華。麵對已經逝去的長輩,我們要感念養育之恩,先輩們為了晚輩們的健康成長,嘔心瀝血。在追念中,尤其要反思自己對還活著的長輩是否盡到了孝心,對晚輩是否盡到了嗬護教育之責。同時,要學會推已及人、推恩及人。在與人相處中,既懂得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也尊敬他人的父母長輩,使清明節慈孝文化這一大主題得以發揚光大。
《論語》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意思是說父母還在,一方麵高興,因為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可是另外一方麵也很害怕,不知到底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去盡孝? 其實,歲月匆匆,人生無常,我們要敬畏生命,善待親人,謹行孝道,莫待“子欲養而親不在”時後悔莫及。
這才是清明節的本意,我們可千萬不要隻追求表麵的祭掃形式而忘卻了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