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習近平的“演講範兒”

(2014-04-02 19:05:39) 下一個

公眾演說本是西方的產物,政見傳播的對象是大眾。而中國古語有雲:“一言之辯,重於九鼎至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師。”中國領導人深諳其道,在他國發表演講中或闡明主張,或抒發情感,運用曆史的、現實的多重維度,尋找中西方共同的文化淵源以期獲得聽眾的情感共鳴。

3月22日至4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德國和比利時分別發表了4場演講。演講中,他數次援引古今名言詩句,提到多位中外人物來闡釋對各種文化和文明的理解,以及中國的發展與外交政策等。

4月1日,在歐洲學院的演講中,他將熱烈奔放的酒和含蓄內斂的茶對比,用“酒逢知己千杯少”和“品茶品味品人生”來說明東西方文明的差異。

這種表述方式在習的演講中俯拾皆是。語言平實且意味雋永、幾無官腔且具親和力、通俗易懂且具感染力,被國際媒體親切地稱為“習式風格”。

在何種國家的何種場合演講何種內容,本是根據與到訪國家的親疏程度,以及所要開展的外交方略所決定的。但從習近平的演講中,還是可以看出領導人的講話自有其內在的表述邏輯——更重要的是,演講背後所想傳達的信號。

對外交的個人投入

聊足球、談思考、提看法

“他本人穩重又有風度,聲音非常有磁性。講話語速緩和,語態輕鬆、自然,但回答尖銳問題又很有力。”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在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後作此感受。

實際上,習近平的外交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個人投入。他曾多次在各種場合中表露出自己對中國體育和中國足球的關注,並且將這種熱愛融入到與演講國的交往中。

2013年6月15日,在墨西哥參議院演講時他曾坦言,“我是一個足球迷。”“帶領中國隊闖進過世界杯比賽的就是也擔任過墨西哥國家足球隊主教練的米盧。”在剛剛結束的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他笑眯眯地說,“中國廣大球迷對剛剛擔任中國國家男足主教練的阿蘭·佩蘭先生寄予了熱切期待,我祝他好運。”

除此之外,習近平在各種講話中還勇於展示自己的個性和思考。3月27日,在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時,他講述了自己對陝西出土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琉璃器的思考:“對待不同文明,不能隻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還是這場演講,作為首次係統提出對世界文明看法的當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指出:文明有多彩性、平等性以及包容性。

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王正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習近平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看法和主張,實際上成為各國人民要求本國的文化、文明得到平等尊重和充分發展的代言者。

有人說,習近平的觀點是犀利的,但表達卻是溫和又巧妙的。他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上引用拿破侖的話,巧妙地將中國比喻成一頭睡醒的獅子:“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演講方式

找淵源尋共鳴、善用比喻講故事

在外事活動中,提及兩國彼此之間的淵源,可以迅速產生共鳴。在習近平的演講中,都可以找到類似的“共鳴”痕跡。

3月27日,在法國演講時,他談到毛澤東和戴高樂在冷戰期間毅然作出中法全麵建交的曆史性決策。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的演講中,習近平提到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留下的兩國友好交往。2013年6月5日,在墨西哥參議院演講時,他講述了墨西哥著名作家帕斯曾將兩千多年前中國哲人老子、莊子的思想翻譯成西班牙文。

在不同場合的演講中,習近平多次說到“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說到國家之間要民心相通,強調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

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了中國和其他國家人民相親的事例:在德國演講時,他分別列舉了德國友人拉貝在南京大屠殺時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了棲身之所,以及葡萄專家諾博無償向山東農民傳授葡萄栽培、嫁接改優技術的故事。在法國,他列舉了把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醫生貝熙葉,以及在四川汶川地震期間舍身守護困在電梯的小女孩的軍醫烏埃爾。

習近平在演講中擅用比喻。在比利時布魯日的歐洲學院,他用布魯日的“橋”含義比喻其歐洲之行就是“在亞歐大陸架起一座友誼和合作之橋”。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講時,習近平曾以“春”為喻,闡述中國對當前世界形勢的看法和對國際關係的立場主張。

除了向到訪國表達中國的外交主張,習近平還在多次演講中談及中國改革,語氣堅決。

2013年9月5日,在G20峰會上他表示,“任何一項事業,都需要遠近兼顧、深謀遠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在德國的演講中,他表示隨著改革進程的深化,“德國製造”和“中國製造”將呈現更多契合點。

“儒生”氣息

引經據典和“大白話”結合

引經據典是演講學的基本功,而習近平在演講中頻頻引用詩詞、俗語,多次熟練地提及各國文學,顯示出其熱愛閱讀的“儒生”氣息。

細心的讀者可以觀察出,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上並不是完全按照講稿推進的。他在總結50年來中法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時,提煉了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合作共贏四組詞語,隨後用200字左右的篇幅來具體闡釋其含義。其中,在闡述“相互理解”這個章節後話鋒一轉,用了474字講述了他本人對法蘭西文化的理解。幾十個法國曆史、哲學、文學、藝術家及作品習近平信手拈來、恰到好處。

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他引用歌德名篇《浮士德》,指出中國不是可怕的“墨菲斯托”;他還列舉出歌德、席勒、康德、馬克思、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等在哲學、文學、音樂領域的巨擘。習近平強調稱,“增加了對人類生活中悲歡離合的感觸”,“加深了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

同樣的閱讀“功力”展示於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我們這一代人讀了很多俄羅斯文學的經典作品。我年輕時就讀過普希金、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讓我感受到俄羅斯文學的魅力。”

習近平講話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愛講“大白話”,他不僅將這種接地氣的語言風格運用在國內講話中,還將其帶到國外的演講場合中,同樣使聽者印象深刻。

他用“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來表示隻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文明衝突”。用“鞋子合不合腳隻有自己穿上才知道”來闡述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隻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

有分析家指出,這樣的語言沒有高調和口號,也沒有任何豪言壯語,而是一種近乎談心式溝通交流,讓人產生真實的感受。他在坦桑尼亞演講時,一開口用“哈巴裏”打招呼,用“阿桑特民薩那”來謝謝大家,在細節處體現一位大國領導人的親民風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