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張之洞為南京修首條“馬路”

(2014-04-15 05:34:37) 下一個

 不到9米寬的馬路開啟城北發展

  經過太平天國的戰火浩劫,南京百廢待興。原有的“石板大道”,石板多已不存。最初修繕,居然用斷磚充數。雖然道路大多“中間高兩側低”,設計上有利於排水,但斷磚組成了小水坑,陰雨天就是泥塘,冬季變成“溜冰場”。而修繕工作,還需要官民合資。

  1895年,時任兩江總督張之洞下令修築“江寧馬路”。這條路從下關碼頭開始,經過儀鳳門、鼓樓而直達位於大行宮的兩江總督署。“馬路”用磚石鋪成,石料采自紫金山,參照上海租界的馬路技術結構標準。雖然寬度僅6米到9米,今天約為“雙向單車道”。但這條路是南京交通從土路、古道轉向近代道路的起點。不過,今天這條“馬路”已經被分割成段,消失在城市中了。

  馬路還有相應配套。考慮客、商從下關碼頭登岸進城,張之洞設立了南京最早的“公交機構”——“成泰馬車公司”。此舉直接開啟了城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申報》報道稱,沿路“商民逐漸起蓋,房屋夾道,店肆林立”。張之洞在上疏中稱,城北“不過三年,可成街市。”

  城建規劃為老百姓讓路

  “第一路”修好後,張之洞又在老城南,規劃一條馬路。這條路以鼓樓為起點,向南延伸,經過貢院,再到鈔庫街,最後至聚寶門(今中華門)之外。不過在開工之際,張之洞調回湖廣,由劉坤一主政兩江。

  他發現,此前的規劃經過民房密集的老城南,工程一開,必然要拆毀大量民房,百姓被迫動遷。因此,劉坤一修改了前任的規劃,選擇了一條民居房屋間距較寬的區域,盡可能不影響百姓、商家。自此之後,南京修馬路成為風潮,分別在三牌樓、大行宮、內橋開通了幾條支線。

  左氏治水,“犧牲”城外保城內

  為了治理秦淮河水質汙染,南京市最近計劃引用長江水,“衝刷”秦淮河。100多年前,左宗棠也麵臨著嚴峻的治汙問題。戰後,秦淮河水淤塞嚴重,而一座座違建,又不斷侵占河道。居民傾倒磚土、垃圾情況日益惡化。加上城內染坊多位於秦淮河兩岸,燃料隨意排放,竟使河水“其色烏亮”。當時《申報》還寫過批評報道,“城內柵欄、修路……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獨水利一項,十餘年來無人過問。”劉坤一主政兩江時,曾調來湘軍疏通秦淮河。

  1882年,兩江總督左宗棠在通濟門外修建了一座石閘,通過束水入城,確保冬天或旱季秦淮河的水量充足,河水也能變成大家都能用的清流。不過此舉是把“雙刃劍”。水閘修建後,一旦遇有大水,水閘關閉,城外圩田就出現倒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