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

說點心裏話,做點想做的事,給朋友一點安慰。
正文

烏克蘭危機啟示錄

(2014-03-19 04:21:28) 下一個

 

烏克蘭政局並沒有隨著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並交出世界第三大核武庫而消停,恰恰相反,這些年來成為冷戰最後的戰場,甚至在引發第二次冷戰。烏克蘭又倒向了西方,克裏米亞地區則公投要重回俄羅斯。俄西地緣政治拉鋸戰進入最後階段,帶給我們諸多啟示:

啟示一、政治斷裂帶易引發大國政治的悲劇。俗話說,弱國無外交。但烏克蘭是歐洲第二大國家,並非弱國,為何自古以來難以獨立自主?正如地殼板塊連接處常常爆發地震一樣,洲際板塊交接處和文明斷裂帶,也常常導致政治地震的爆發。烏克蘭就不幸坐落在天主教與東正教文明的交界處,烏克蘭西部大多數居民為天主教徒,東部大部分居民信奉俄羅斯東正教,經濟危機引發文明的衝突,導致國家處於破產和分裂的邊緣,為大國插手提供可能,並最終以自身悲劇引發大國政治的悲劇。這再次折射出歐洲分與合的宿命。歐洲的邊界——政治邊界、經濟邊界、(文化)宗教邊界不重疊,始終是歐洲動蕩、碎片化的根源。何處是歐洲的政治邊界?烏克蘭危機難以給出明確答案。

啟示二、基督教文明的擴張性從未停息。作為西方世界最具宗教色彩的美國,如何搞垮蘇聯,又如何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再清楚不過地表明這一點。烏克蘭危機是美國肢解俄羅斯帝國夢想的戰略舉措。在歐盟調停下,烏國內局勢一度出現轉機,但不符合美國徹底排擠掉俄的戰略構想。美國助理國務卿特別是努蘭德承認,美國已經為此“投資”50多億美元,並用粗話咒罵準備與俄國妥協的歐盟,表明美國試圖通過烏克蘭政變達到以下戰略目的:

首先、消除俄羅斯從文明道統上挑戰基督教文明的合法性。俄羅斯敢於向西方叫板,不隻是普京的彪悍作風,或俄羅斯注重軍事、能源等硬力量使然,更在於俄羅斯作為第三羅馬帝國的底氣。這從其宗教“正教”(“東正教”是誤譯)名稱即可見一斑。何況東正教不受教皇管製,有自己的獨立而分散的教派體係。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永遠不是外國。俄羅斯的曆史發端於“基輔羅斯”(Kievan-Rus),俄羅斯的宗教就從那裏起源。烏克蘭幾百年裏都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即便此後烏克蘭成為獨立的個體,也一直與俄羅斯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從曆史上看,烏克蘭西部1939年並入蘇聯;烏克蘭東部克裏米亞60%的居民是俄羅斯人,1954年才加入烏克蘭。沒有作為俄羅斯文明發源地的烏克蘭,俄羅斯成為亞洲色彩更濃的歐亞國家,“歐亞聯盟”破產,文明道統上便無法挑戰西方。

其次,消除俄羅斯複興的可能。蘇聯解體以後,美國不斷擠壓俄羅斯複興空間,這是最後的關鍵戰役。烏克蘭是“俄羅斯帝國的鑰匙”,這是西方政界的通識,也是華盛頓“策反”烏克蘭的主要動機。美國外交戰略家、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烏克蘭對俄國的地緣政治意義:“失去了烏克蘭,俄羅斯將不再是個帝國;有了聽從使喚且服從(俄國)意誌的烏克蘭,俄羅斯自動成為帝國。”俄羅斯能源通道經烏克蘭輸往歐洲,俄不時“斷氣”製約烏克蘭、歐盟。烏克蘭倒向西方,將掐斷俄進入西歐油氣管道。進一步,美通過烏變天試圖趕走俄羅斯黑海艦隊,使之在克裏米亞無法立足,砍斷俄羅斯借此影響中東事務的地緣-軍事途徑。目前鬥爭焦點集中於此。

離間德俄,控製歐盟

再者,離間德俄關係,進一步控製歐盟。正如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所承認,美國推動歐盟和北約東擴,重要動機是稀釋德國對歐洲的支配,華盛頓極力在烏克蘭推動歐盟和俄國對立,是預防德國和俄羅斯組成經濟乃至政治聯盟,抵消美國霸權。歐盟安全上靠美國,能源上靠俄羅斯,烏克蘭危機後能源上轉而依賴美國。這使得美國全方位控製歐盟,尤其是德國。

啟示三、政治危機源於經濟危機,對外經濟依存是國家安全的軟肋。近年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國家,以及依賴西方經濟的經濟困難國家轉移,引發全球覺醒時代和阿拉伯之春。此次,西方為避免刺激俄羅斯和中國,未用“烏克蘭之春”或“橙色革命”等口號,但實質無異。烏克蘭國內經濟困難,處於債務違約及破產邊緣,為外部操控提供可能。烏克蘭政變是西方所一手策劃,西方利用的是烏克蘭不想過於依賴俄羅斯的傾向。

 

啟示四、對曆史的錯誤解讀,是戰略折騰的誘因。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讓西方得意忘形,美國更是得出“曆史的終結”的結論。新保守主義、新帝國論一度甚囂塵上,結果導致美國陷入阿富汗、伊拉克泥潭十餘年而難以自拔。歐盟也乘勢大規模擴張,光2004年一年就吸納十個國家,迄今消化不良。這些都是錯誤解讀冷戰結束的曆史在作怪。其實,蘇聯並非被西方自由民主所搞垮,而是自行解體的。將曆史的偶然性,賦予必然性意義,往往導致自我實現的預言。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文中曾說,“一切曆史事變與人物都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曆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去年,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贏得西方一局,讓美國知難而退。今天,美國再次發力,弄掉亞努科維奇,當然也是報複。現在,美國又遇到可能失去克裏米亞的戰略困境。正如一戰沒有打完,再打二戰;冷戰沒有打完,現在開啟第二次冷戰,焉知禍福?!

啟示五、西方的雙重標準再次折射其虛偽性。以前支持科索沃公投,現在反對克裏米亞公投。以前倡導人權高於主權,現在又說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教人無所適從。原因當然是自身的利益決定價值觀:科索沃從獨裁的塞爾維亞獨立,是合法的;克裏米亞從民主的烏克蘭獨立,則是非法的。且俄羅斯並非自然形成的民族國家,現在又吸納克裏米亞,也是違反西方國家觀念的。真所謂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在俄羅斯問題上一再得以體現。蘇聯解體前夕,西方欺騙耶爾辛,北約不會東擴,波羅的海三國不加入歐盟,現在情形如何?俄羅斯怎麽能信任西方?俄當然可以認為,西方可以策劃烏克蘭政變,我為何不能策劃克裏米亞獨立?!

世界失衡國際法便失效

啟示六、國際法隻有在勢力均衡時起作用;失衡的世界裏,仍然是實力說了算。克裏米亞16日舉行公投,但本身遭遇法律問題挑戰。七國集團與美歐明確表示不會承認公投結果,稱俄兼並克裏米亞將明確違反《聯合國憲章》,違背俄關於赫爾辛基最終法案;俄烏1997年《友好、合作與夥伴關係協定》;俄烏1997駐軍協議以及1994年《布達佩斯備忘錄》等承諾和責任。但是,克裏米亞公投並入俄羅斯,西方又能拿俄怎麽樣?美國沒有戰略決心、歐盟更無實力與俄對抗。

啟示七、一旦遭遇俄羅斯這樣的強大對手,歐盟的尷尬地位一再暴露。在歐盟斡旋亞努科維奇與烏反對派達成妥協後,英國《金融時報》曾發表社評:自蘇聯解體以來,從來沒有哪個事件比這場從基輔開始的革命更加明確地昭示著“歐洲時刻”的到來,結果美國根本不買賬,直接插手搞掉亞氏,成功實現烏克蘭轉變。危機由烏克蘭未與歐盟簽署聯係國協定引起,歐盟積極介入調停,但最終演變為美俄博弈,再次表明歐盟難以成為世界獨立的一極。由於曆史和地緣政治原因,歐盟預計不會跟隨美國對俄羅斯的強硬態度,一遇到俄羅斯等外部威脅的重大問題,內部分裂就暴露出來。歐盟超過四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德國外長警告稱將俄羅斯踢出G8有風險。卡內基歐洲主任揚·特介稱,烏克蘭危機可以說是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一次重大失敗。歐盟對外關係委員會德籍俄羅斯問題專家馬伊斯特稱,歐盟策劃了一場連自己都沒有做好準備的衝突,目前根本沒有對危機作出合適反應的手段。由於烏不是北約成員國,克裏米亞被俄“保護”之後,西方不可能擅自出動軍隊。歐盟和美國最終必將認可俄對克裏米亞任何形式的控製。雖然歐美官員已開始討論製裁俄羅斯,但鑒於歐元區最近才逐步從歐債危機中走出來,如果現在製裁俄,無疑會把自己的經濟拖下水:第一,歐盟是俄第一大貿易夥伴,俄是歐盟第三大貿易夥伴,其中德國對俄出口占歐盟對俄出口的30%。製裁俄無疑會拖累歐盟貿易。第二,歐盟高度依賴俄油氣資源。俄對歐盟出口80%是能源,歐盟對俄天然氣的依賴尤其嚴重。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芬蘭、捷克、斯洛克和保加利亞對俄天然氣的依賴度高達100%,而意大利和德國對俄天然氣的依賴度也超過25%2006年以來,俄曾兩次以斷供天然氣施壓烏克蘭和國際社會。天然氣是俄的王牌,一旦斷供將是歐洲經濟不能承受之重。歐盟宣布將在未來幾年向烏克蘭提供至少110億歐元(約合150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不過大部分資金有附帶條件,並且需要歐盟成員國和其他機構批準。還不清楚歐盟的援助資金有多少能夠立即到位。

 

啟示八、烏克蘭危機隻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一書中指出,歐亞大陸的聯合或為一種力量所支配,將成為真正的世界島。倘如此,兩麵靠洋不再是美國的戰略優勢,而是戰略劣勢,因為美國將成為孤島,這將是美國的戰略噩夢。這就不難明白,作為海洋文明的美國,視歐亞大陸文明的複興為夢魘。為此,烏克蘭危機隻是美國的戰略三環之一部分:其一是徹底終結俄羅斯複興夢想;其二是離間俄歐,尤其是德俄關係。歐盟的戰略目標是建立從裏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自貿區,讓夥伴國不必“在莫斯科和布魯塞爾之間做出選擇”,因為歐盟是歐洲曆史的終結選擇。換言之,俄羅斯加入歐盟,是歐盟的夢想;其三是離間俄中關係。此次烏克蘭危機中,中國努力不站隊,在聯合國表決克裏米亞公投時再次棄權,就部分達到了美國目的。

俄中唇亡齒寒

啟示九、俄羅斯與中國已成唇亡齒寒關係。危機結局,很可能是西方贏烏克蘭,俄贏克裏米亞,但克裏米亞名義上保留在烏克蘭,實際受俄控製,這樣俄保住黑海艦隊,西方也維護了烏克蘭名義上完整。事態演進取決於美國的戰略決心。美國國內對此意見兩派:布熱津斯基代表激進派,基辛格代表穩健派。布熱津斯基建議,把烏克蘭“芬蘭化”——在經貿上同時維持與俄國及西方的聯係,但軍事上嚴守中立。預計克裏米亞公投實現高度自治,成為俄羅斯衛星國,西烏克蘭芬蘭化(政治倒向西方,軍事中立——暫不加入北約、不申請加入歐盟)。問題是,基督教思維能否上法乎道取其中?基督教文明擴張能否自我克製、自設邊界?俄羅斯麵臨的戰略壓力到了最關鍵階段,如果不能頂住,中國將提前遭遇美國主導的西方戰略壓力。北約近年積極介入亞洲事務,將來完全可能吸納烏克蘭並在其領土部署針對俄羅斯的導彈防禦係統。俄羅斯作為中國的戰略緩衝地帶難以為繼。中國不得不兩麵與美國博弈。沒有俄羅斯從西方文明內部挑戰普世價值話語霸權,沒有俄羅斯的話或俄疲於應對西方的話,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製將蕩然無存,中國何以推動世界多極化、國際秩序朝向更公正、合理方向發展?這樣,烏克蘭局勢再次揭示,中俄已成戰略上唇亡齒寒關係,千萬不能抱戰略僥幸心理。

啟示十、中國的戰略選擇是空間換取時間。一些中國人認為,危機給中國帶來戰略機遇,危機讓美國重返歐洲。其實,博弈遠未結束。烏克蘭博弈也是中東博弈的延續。失去黑海艦隊在克裏米亞的立足之地,俄羅斯南下影響中東事務的手被砍斷。美國從中東撤退,不至於讓俄羅斯填補戰略空間。美國可能視情況將烏克蘭包袱扔給歐盟。烏克蘭危機督促中國運籌好中美俄歐關係。中國是烏第二大貿易夥伴國,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在烏農業領域也有很大投資。中烏關係隨著去年12月建立的“戰略夥伴關係”有了進一步深化。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產生四重考驗。

其一是外交考驗:中國是否援烏,承認烏新政府?承認克裏米亞獨立加入俄羅斯?國際媒體評論,烏克蘭革命給中國政府提出了一係列難題,因為北京方麵與被罷免總統亞努科維奇的政府,擁有“戰略夥伴關係”。在中國的中東歐戰略中,烏克蘭是一個關鍵部分。去年11月以來公布的約190億美元投資和貸款協議中,有80億美元是和烏克蘭簽署的。

其二是經濟利益考驗: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烏克蘭有幾大價值。物流上,烏克蘭是西歐一道通往中國巨大市場的大門,而中國正希望通過“鋼鐵絲綢之路”擴大鐵路貨運出口。烏克蘭的農田有助於保障中國的糧食進口,中烏已製定了龐大農田租賃計劃。

兩國軍事關係密切,烏克蘭幫助中國製造戰鬥機發動機,此外雙方還根據戰略夥伴協議,在其他項目上合作。去年12月亞努科維奇訪華,與中方達成能源、基建、港口、航空、糧食等領域的投資合作協議。最大的一筆交易,與中國企業家王靖有關,他簽署了價值30億美元的協議,投資克裏米亞半島一個深水港建設項目的一期。這個港口項目旨在重新布局東方至歐洲的鐵路貨流,它可將目前航運路線縮短6000公裏,項目二期預計投資70億美元,將建設配備有升降機的糧食儲備區、原油儲備區和天然氣生產基地。

 

其三是戰略考驗:普京需要中國支持,中國能否得罪西方?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騎牆還是勸和,考驗中國外交智慧與外交能力。未在聯合國支持俄羅斯,俄不會滿意。如何安撫俄羅斯,強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考驗中國外交技巧。

其四是意識形態考驗:烏克蘭危機再次證實顏色革命的威脅,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之“尊重核心利益”彌足珍貴。如果克裏米亞公投之後,誘導更多的東烏克蘭地區效仿之,最終分裂烏克蘭,甚至導致極端勢力在烏克蘭蔓延,將大大考驗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時所聯合做出的維護烏克蘭領土完整乃至核安全的承諾。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會受挑戰。

種種考驗下,中國的戰略選擇何去何從?冷戰結束以來,中國奉行的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大戰略,包括簽訂中俄邊界協定,但美國重返亞太,逼中國“西進”,本指望通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將歐亞大陸相連,對衝海上全球化風險。烏克蘭這一環斷裂後,中國還能否繼續推行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尤其是俄羅斯戰略空間擠壓到極限,難以抵擋西方的戰略攻勢後,中國還能如此超脫嗎?

作者是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盟研究中心副主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高級豬腦袋研究員。啟示一,這是簡單的俄羅斯領土回收;啟示二,俄羅斯也信奉基督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