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煮餃子剩下的餃子湯,bf都點名要喝一碗,並且念念有詞的說餃子湯是有記憶的。我每次都是聽聽就算了,沒往心裏去。直到有一天,和朋友提起除夕吃餃子的事情,又突然想起這句話。我們家的傳統是往餃子裏包一些硬幣,紅棗,花生和軟糖,討個好彩頭。除夕的餃子是最好吃的,不是因為材料好,而且因為包裹著希望。姥姥家是很講究這些的,幾乎就是過年的一部分。即使是一個人的新年,也要包一點兒的,因為有家的印記。以前最不喜歡餃子,包子,饅頭,曾經認真的想過我可不要學做這些麵食,可是現在都一樣一樣憑著記憶去實現,而且餃子要包鮁魚餡的,饞點兒肥肉和韭菜,包子一定要做成樹葉形的,裏麵還要放幾塊排骨,饅頭一定要反複的揉,要切開生坯檢查氣泡是否均勻。這些習慣都是不知何時從姥姥那裏學來的。記得姥姥剛剛去世的時候,我每天都是想著和姥姥一起度過的時光,想著姥姥為我送午飯,那年暑假每天都做的牛肉丸子湯,七夕的巧果,樓下叫賣的豆腐腦配上姥姥做的鹵汁,端午的黃米粽子,還有一碗看似簡單,但是媽媽怎麽都做不好的蒸雞蛋羹。原來食物保存了太多的記憶。我習慣用“鮮”字來形容食物,bf每次都笑我有那麽鮮嗎,其實這是記憶的味道,超越了味蕾的界限。想起美味情緣裏說食物是有感情的。其實食物也是有記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