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扼殺民營油企將使中國經濟更不安全zt

(2007-09-06 22:24:26) 下一個


  9月1日舉辦的中國石油流通行業高層論壇,上百家民營油企以及業內專家在京城聚首,再次想從兩大石油巨頭手中爭取生存權。

  可惜,這是一場無法取勝的戰鬥。



在8月30日通過的反壟斷法中有如下條款,“國有經濟占控製地位的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以及依法實行專營專賣的行業,國家對其經營者的合法經營活動予以保護”,清楚說明某些行業的行政壟斷享有但書特權,石油業壟斷巨頭完全可以適用這一豁免條款。

  從理念上來說同樣如此,我國石油行業紙麵上開放度增加,行動上壟斷度加強。這源自於一個理念,即做大基礎領域的國企才能保障中國經濟安全。按照中國入世的承諾,國內石油零售市場在2004年對外開放,國內石油批發市場在2007年對外開放。實際上,從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經貿委等八部門的“38號文”,規定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之外,不允許獨立的成品油批發企業存在;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重申兩大集團的成品油批發專營權,並進一步賦予其零售專營權;去年年末,商務部發布《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和《原油市場管理辦法》,提高而不是降低了行業準入門檻。這些旨在WTO開放過程中對抗跨國壟斷巨頭、捍衛國內經濟安全的舉措,一一成為射殺石油行業民企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一組數據形象地反映了民營油企的萎縮:全國民營石油批發企業由1998年的3340多家銳減到目前的663家,其中有1 / 3正在或者已經倒閉,現有45000多座民營加油站有2/5處於死亡邊緣。不難理解民營油企為何要打包出售給外資:這哪是正常交易,分明是死亡搶救行動。

  有零星的好消息,但第一未觸及民營企業無法獲得油源這一根本頑疾,第二停留於紙麵落實遙遙無期。8月4日,針對新一輪油荒民營企業無油可供,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公司對係統內外成品油經營企業要一視同仁,不得對係統外企業停供、限供成品油。但壟斷巨頭用“停批保零”輕鬆化解,隻要市場上有油,又有誰去追究民企是否得到了油源?另一個好消息是8月底傳出的,經中商石油委爭取,國家給予民營油企一部分行政性油源,具體數字大概在500萬噸。但遠水難解近渴,更何況還隻是涓滴之水。在6月發改委主持的會議上,中石油、中石化態度強硬,不同意切一塊油給民企,認為“給了民企等於國有企業資產流失”,果然,國資流失再次成為圍剿民企的說辭,不知道兩家公司讓外國投資者賺了幾百億的錢算不算國資流失?

  扼殺民營油企將使我國能源行業更不安全。

  第一,失去生存空間的民營油企出於義憤更是出於自保,紛紛將企業打包出售給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的跨國外資企業,這使外資能夠以低廉的價格從容在市場布局。今後中國石油壟斷巨頭不得不直麵外企的挑戰,從博弈能力以及資金、市場經驗等各方麵而言,跨國能源巨頭的能量絕非民營油企可比。他們遲早會要求WTO所規定的市場開放政策,否則,國際壓力將源源而來。

  可怕的不僅是民營油企被逼與外企攜手(目前進入中國希望收購民營石油資產的境外資金高達3億美元),甚至中石化集團都在與外資攜手,以與更大的壟斷巨頭抗衡。有關方麵似乎認定民企比外企更不安全。有關人士就曾說,外資並購是正常的市場行為,不必大驚小怪。

  第二,石油壟斷企業雖然一再躋身亞洲最賺錢企業、世界500強,也在世界各地搜尋油源,但其生產效率仍然難以與世界知名石油企業並肩,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壟斷型的大企業,其盈利情況與勞動效率卻沒有一個進入前50名。中國國有企業耗用2/3金融資源,所創下的GDP僅占全國1/3,並不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成就。

  第三,壟斷企業成為我國資源價格市場化與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阻礙。正因為壟斷,我國的資源價格市場化無法形成公允的定價體係,國內不能形成市場價格,又無法參照國外價格,資源價格市場化動輒得咎,遲遲無法啟動,價格爭執的惟一作用是增強了物價部門的權力。在資本市場中,且不說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以及在回購過程中屢屢發生的侵害中小股民事件,更重要的是,壟斷價格導致國內石油期貨有效交易不足,一直半死不活。中國企業在期貨等領域無尺寸之長,隻留下一個個痛苦的回憶,在國際期貨市場已實行“戰略撤退”,轉而以控製油源為主,但歐美國家在有意封堵這一方略。我國不得不以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采購國外大宗商品為代價進行彌補。這一代價難道比向民企開放石油市場更低?

  開放油源,以技術指標作為行業門檻,才能滿盤皆活。如果有關方麵以壟斷企業捍衛經濟安全這一心結不解,中國石油、金融等領域的市場化就無法推進,最後有可能在被迫開放中,失去競爭力與控製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