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財富》500強: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憂患 zt

(2007-07-15 17:41:05) 下一個


  7月12日,美國《財富》雜誌公布了2007年度500強PK的結果。中國企業再次捷報頻傳:入圍企業創紀錄地達到了30家,其中內地22家,香港2家,台灣6家,比上一年增加了6家。而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石化以1316.36億美元的年營業收入,從去年的第23位升至第17位,成為500強中排名最高的中國企業,在亞洲則僅次於豐田汽車公司而穩坐第二把交椅。

  然而,每年看到這份名單,我難以興奮起來,今年似乎更加沉重。《財富》1995年開始排名的時候,中國隻有3個寶貝企業入圍,十年多的時間,入圍企業多了10倍,然而看看名單吧:中石化、國家電網、中石油、中國人壽、中移動、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電信……這些麵孔在中國婦孺皆知,因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要麽是壟斷企業,要麽和壟斷企業沾親帶故。2005年,寶鋼和上海汽車一舉殺入了500強的時候,引起了很多的興奮,因為他們似乎是競爭性行業,然而,汽車和鋼鐵可不是哪個人想搞就搞的。對於壟斷,每一個中國人是有切身感受的。中石化殺入20強的主要原因不是其經營和公司治理的顯著改善,而是漲價、漲價再漲價,雖然全球石油公司都在漲價,但考慮到中國兩大石油寡頭的所作所為,給人的刺激似乎連中國足球第一次衝出亞洲的力度都不如。

  500強大約占據了全球生產的40%、國際貿易的50%、國際技術貿易的60%和國際直接投資的90%,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名片”。然而,如果以中國入圍的這些壟斷企業作為中國的經濟名片,顯然有點英雄氣短,不是說他們實力不行,他們確實很強。然而,和歐美、日本的入圍企業比,這些壟斷企業不僅在管理、利潤等方麵不能和他們相提並論,更主要的,其江湖地位完全是依靠壟斷而不是競爭取得的。如果說500強真能代表一個國家競爭力的話,那起碼說明,我們還沒有培養出哪怕一個完全在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巨頭。在我們的製度環境下,茁壯成長的卻是完全依靠壟斷而生存的企業,這也許是為什麽那麽多國家不承認我們市場經濟地位的原因吧。

  而且,這些壟斷企業真的就能代表中國的經濟名片?他們在某些領域的表現也許能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論社會責任感,同樣是《財富》雜誌,其公布的“2006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排名,對64家世界級的企業在管理和承擔社會責任方麵的表現進行綜合考量。排名第63位和第64位的中石油及國家電網公司,在榜單中位居後兩名。最近,“中國製造”在美日等國家遇到的麻煩,有人認為是反華勢力在妖魔化中國產品,但看看近年國內頻發的食品、藥品事故,以及原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被處決的事實,如將這一切完全斥之為“反華、設置貿易堡壘”,顯然連中國人都不能認同。

  也許大家會擔憂,這份名單似乎給了十多年來一直難產的《反壟斷法》另一種解讀:在全國人大緊鑼密鼓進行《反壟斷法》立法的時候,我們麵對的壟斷形勢似乎並不容樂觀。我真的擔心,看到《財富》500強的結果,有人又要為壟斷歌功頌德,大唱讚歌。國資委某領導不是石破天驚地指出過嘛,國有企業不存在壟斷。那麽,現在他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了,壟斷有什麽不好,壟斷讓多少中國企業殺入了500強,答卷真的令人陶醉:22家內地企業,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共有16家入圍。新當選的中國五礦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也是清一色的“國家隊”。當《財富》500強裏中國的壟斷企業越來越多的時候,對《反壟斷法》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麽?對於名存實亡的“非公三十六條”等意在打破壟斷的國策,又將會是何種的諷刺?

  改革開放20多年了,中國一直作為世界經濟的明星而被津津樂道,然而說到企業的競爭力,《財富》500強與其說是中國企業的驕傲,不如說是中國企業反思的一麵鏡子,當一個國家殺入500強的清一色都是壟斷或者官辦企業的時候,我們沒有任何喜悅的理由。那些胸懷壯誌想殺入500強的聯想、海爾們,那些生活在國企和外資夾縫中的民營企業華為們,當你們看著一個一個的壟斷企業順利實現了500強的夢想,而你們卻一年一年铩羽而歸,被擋在《財富》500強的門外,你們除了一聲歎息,還想到了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