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市比較公正,按常駐人口計算人均GDP

(2007-01-04 20:52:18) 下一個
06年北京人均GDP預計超6千美元


2005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6886.3億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GDP為5546美元。記者日前從市委九屆十三次全會上獲悉,2006年北京GDP預計增長11.5%,比年初預期目標高2.5個百分點,據此測算,2006年北京人均GDP預計超過6000美元。




  力爭到2008年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000美元,是市第九次黨代會描繪的宏圖,現在這個目標已提前兩年實現。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發展研究所所長景體華說,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000美元,意味著北京已經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目前,北京常住人口人均GDP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位居第二,上海市2005年的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計算為51474元,按當年平均匯率為6282美元。

  根據市統計局發布的數字,本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是在1994年,2001年首次超過3000美元。2005年,本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經超過了5000美元。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00美元提升到4000美元,北京用了6年時間,而從4000美元到6000美元,北京僅僅用了3年。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000美元,從直觀上反映了北京的經濟發展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市政協副秘書長、民進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林義認為,北京能提前兩年實現這一目標決非偶然:“這是北京這兩年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必然結果。同樣,北京的市級財政收入能連續八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速,原因也是政府及時調整了思路,發展經濟不再一味靠加大投入,依靠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轉為依靠高新科技,依靠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等等。”

  2006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11.5%,比年初預期目標高2.5個百分點,接近“十五”時期平均增速。文化創意、金融、高科技製造業等高端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0%左右。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117億元,連續12年平均增幅超過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8%,而物價則保持較低水平,可以說,在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取得了較好的質量和效益。

  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共有55個國家的人均GDP(按名義匯率計算)超過了6000美元,排在第55位的是拉脫維亞,人均GDP為6150美元。這55個國家中,有45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了10000美元。排名第一的是盧森堡,該國2005年的人均GDP達到了69056美元。而我國2005年的人均GDP約為1700美元左右,排在全球第106位。

  目前國內有些省份的城市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但卻是按照戶籍人口計算得出的結果。“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應該按照常住人口計算”,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發展研究所所長景體華說:“特別是擁有大量流動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按照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得到的結果是不準確的,很難反映這一地區真實的經濟發展水平。”她介紹,在人口流動性不大的計劃經濟時代,北京曾經也是按照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但從2000年以後就改用常住人口來計算了。

  6000美元背後隱藏城鄉差距

  “6000美元隻是個平均數,在經濟水平總體提升的同時,必須看到其中隱藏的種種差距”,林義說:“首先就是農村和城市的差距,去年本市農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8%,城市則為12%。看上去都是增長了不少,但農村增速慢於城市,說明城鄉差距仍在不斷擴大。去年市級財政投入農村的比例首次超過了城市,新農村建設也在紅紅火火地開展,為什麽城鄉差距反而拉大?這就牽涉到另一個不平衡,也就是農村內部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問題。”

  林義所說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第一是農村內部的產業結構不平衡,目前北京農村的二、三產業發展很快,而第一產業在逐年消減,對本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很低。而且,現在的京郊農村大多發展生態觀光旅遊,缺少一個真正適合北京農村又能帶領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要想拉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關鍵是在農村推行產業轉型,因村製宜做好規劃。”另一個“不平衡”是農村內部的地域差距,“同樣是農村,山區、半山區與平原地區的差距很大,現在北京的山區還有不少靠資源維持運轉的產業”,林義說:“政府財政向農村傾斜沒錯,但應該有先有後、有輕有重。我建議,本市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應該由現在簡單的區域傾斜變為產業傾斜,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特點——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北京現在需要花更大力氣縮小城鄉差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