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稅負沉重服務缺失 製度冷漠讓810萬個體戶消失

(2006-12-07 20:48:09) 下一個

  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表明,1999年我國實有個體工商戶3160萬戶,到了2004年,這一數字下降為2350萬戶,6年間淨“縮水”810萬戶,平均每年減少135萬戶。

  在工商部門的嚴格執法下,我國市場監管的確得到了很大加強,不過在監管加強的同時,我國個體戶卻麵臨一場“縮水”危機。



沉重的稅費負擔、缺位的創業服務等,成為個體戶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而個體戶數量的減少所引發的民生之痛——公眾創業熱情不再,創富激情消弭,這樣的情況出現在市場經濟體製之下,更讓人感到沉重。

  編輯的話:

  “個體戶”這樣一個詞匯,曾標誌著中國人終於走向市場經濟所賦予的對自身命運的自主。然而誰能想到,在改革開放20多年之後,在市場經濟的持續深入中,“個體戶”卻日益成為一個漸趨消亡的詞匯。

  是成熟的市場經濟不再需要“個體戶”了嗎?當然不是。市場經濟不可缺少個體工商戶這樣的經濟單元,而麵對就業日趨艱難的現實,個體工商戶更是維係社會穩定與民生的基礎。但是,嚴格的登記製度、繁瑣的審批程序、沉重的稅費負擔,加之各種“創業服務”的缺失,讓眾多個體戶的創業活力遭遇“製度性冷漠”,也使很多個體戶不堪重負而關門倒閉。

  由於個體戶的特殊性,我們無法判斷統計數字的準確性,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調查結果指出的國內個體戶逐年減少的現象,的確不可否認,關鍵是個體戶的減少是否有利於我國經濟健康規範的發展呢?事實上,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小商小販多點並不是件壞事。畢竟擦皮鞋、賣雜貨等小行業容不了大型企業,畢竟在從農村不斷湧入城市的打工者們,需要在新型的家園中找到生存之路。此時,我們政府的管理職能並不是收費或是處罰。“大禹治水,用疏不用堵”的道理我們都明白,但在局部利益的麵前,我們的執法者卻似乎隻顧及到了眼前利益。

  810萬個體戶為什麽消失

  “國有的有政策傾斜、外資的有超國民待遇,隻有我們是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李燕幹了幾年個體戶收入雖然不菲,卻是滿肚怨氣,而她之所以幹不下去,“物競天擇”的市場規律並非主因。

  短短6年時間,810萬戶個體戶消弭於無形,如此的銳減實在驚人,聯係到“國內私企平均壽命隻有2.9歲”的報道,這一消息發出了危險警號。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認為,沉重的稅費負擔、缺位的創業服務等,是抑製創業活力的關鍵因素。由此可見,這種消亡不能歸結為單純的市場沉浮,它有著深層次的體製性原因。

  “每賺一毛錢至少有5分錢要用來打理‘關係’,這是最基本的‘規矩’。”剛出校門時的李燕可不懂這些。店麵開門後率先迎來的不是生意卻是罰款,工商稅務、衛生環保……李燕突然發現,她想象中的自主創業路上,竟然有那麽多要應付的人際關係。而類似李燕這樣一位個體戶老板,每天的精力大多放在應付處理“關係”上,不同的政府部門都需要細心維持著。

  “要想了解中國個體戶的艱難,可以數數他們手中政府收費的發票。”李燕感慨地說。根據全國工商聯的有關調查,繁重的政府收費已使得個體私營企業的成本不斷提高。一些地方個體私營企業需要繳納的費用有衛生費(向城建局、環保局、環衛站、文明辦繳納)、勞動用工年檢費(向勞動局繳納)、土地發放費(向土管局繳納)、耕地占補開發費、出外經營手續費、工商年鑒公告費、造地專項基金、發票結報費、市政押金、電腦票據工本費、土地設施管理費、房產抵押管理費等各項政府征收稅費和基金多達375種,這還不包括各種攤派、讚助、協會收費、有償宣傳費、部門下達的報刊雜誌費和非生產性招待費。

  “雖然國家表示個體私營經濟是重要組成部分,但歧視性政策還是存在,特別是在北京這樣市場比較大的城市,個體戶實際經營成本越來越高。”李燕告訴記者,由於自身資金短缺,再加上昂貴的地租,類似於她原來的小公司不得不選擇租用民宅進行創業,以減少就業成本。“1個月最多5000多元的房租,起初還能承受。但現在北京不允許‘民宅商用’,而我們又租不起那些寫字樓。”今年6月,北京市工商局為了規範市場秩序,停止民宅商用的登記,這樣一個在許多國家流行的鼓勵個體工商戶的政策,在“擾民”的限製下,在北京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就此消失了。

  類似的規定在中國還有很多。比如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非常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街頭攤販都具有合法性,但中國的很多街道卻不允許。2005年,紐約市市長否決了市議會的“人行道攤位修正法案”。可以在世界上最昂貴的街道上擺攤,精明的紐約人的確比部分中國人有商業頭腦。

  另據9月份世界銀行發布的《2007全球商業環境報告》顯示:在全球商業運營活動的便利性排名裏,中國位居175個經濟體中的第九十三位。在175個經濟體中,我國開辦企業的排名隻在128位,在稅製稅收方麵是168位。中國開辦企業的最低資本是213.1%,雖然比以前的947%大幅度下降,但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對企業初始資金的比例均為零。

  一位知情者透露,每年北京有大量與中小企業相關的創業基金和項目基金,但由於基層執行力度不夠,往往到不了真正的創業者手中。更讓人吃驚的是,就在中小企業因資金緊缺“卡脖子”的同時,國家提供的創業無抵押小額貸款,在北京市一個區5年來隻放了不到10筆。

  個體戶應該再多消失點?

  “不幹個體了也好,憑你的學曆找個正經工作不難。”聽到李燕的抱怨不少人出言安慰,可他們的寬解之詞卻讓李燕更加難過,難道幾年來自己辛辛苦苦幹的根本就不算正經工作?

  當下,盡管個體戶的地位已然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但“個體戶”這個詞在不少人心目中仍然與“投機倒把”、“偷稅漏稅”之類的貶義詞脫不了幹係,甚至有些人把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很多不良現象都推到了他們身上,認為“個體戶的出現在搞活市場的同時也攪亂了市場,是社會整體誠信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隨著社會進步,讓原來的個體經濟逐漸退出未嚐不是件好事。”

  然而,就在國家工商總局發布了我國個體戶6年間“縮水”810萬戶的數字的同時,英國貿工部下屬的小企業服務局公布數據卻顯示,在2005年初,英國的企業數量達430萬家,比上一年增加5.9萬家,增幅1.4%。這是連續第八年出現增長,而這其中有320萬家企業沒有雇員,也就是說近3/4的企業都是“個體戶”。

  國外的月亮不一定是圓的,但國家工商總局的另一組數據也許更能讓人警醒。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全國內資企業實有350萬戶,比上年淨減少30.1萬戶,下降7.9%。無論如何,在中國正在進一步開放市場與國際接軌的現在,增強民族資本的競爭力已成當務之急。

  人們環顧四周不難發現,原來近在身邊的集貿市場越來越遠,出門就有的個體攤位也越來越少,驅車數十公裏到大型超市采購日用品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最普通的一幕。有人說,沒有了那麽多路邊個體攤位的嘈雜,城市治安好了很多;但仍然有人想念著劉大媽的鹽鹵豆腐、張大哥現磨的香油,我們依然能見到路邊賣菜、賣水果的人,隻是他們時刻準備與城管“打遊擊”,甚至不時還能聽到商販暴力抗法的新聞。或許我們在大商場裏能得到更實惠的服務,但我們依然看到有毒食品出現、不合格產品現身超市。不能否認,如今商場售貨員的服務態度進步了很多,但不少人家依然留戀門口個體小店裏親如一家的溫馨。

  今年,有幾個地方政府改革的新聞值得人們反思。一個是安徽合肥市提出創建“無攤城市”目標,主要措施是全部拆除髒破、雜亂店的招牌,徹底取締占道攤點;另一個是烏魯木齊市個體戶數量有增無減,個體戶數量達到6.56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2.48%,從業人員達到12.4萬人,2005年,烏魯木齊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34.4億元,占59%。

  網絡成個體戶“隱身所”

  “老顧客以後找我,不用來辦公室了,直接上網就成。”說要回去做家庭主婦隻是氣話,李燕畢竟放不下經營了好幾年的生意,這幾天正在忙著派發新印製的名片,上麵有她剛在淘寶、易趣等幾個電子商務網站上開的網店的網址。

  “這招也是別人教的。有實體店更容易取得網友們的信任,等口碑打好,有沒有實體店就不重要了。”李燕的不少個體戶朋友目前都在網上“二度創業”,在現實中疲於應付各種收費的個體戶們,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找到了一個網上開店的避風港。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流行,很多人從實體經營轉向了網上開店。

  目前國內最主流的電子商務網站是淘寶和易趣。淘寶現在有40萬左右的店鋪,不少賣家已經雇傭了多名雇員,成立了自己的網上客服中心。“以前在商鋪開店,1個月賺的還不夠交費的,現在淘寶可是免費開店。”曾開過實體店,沒幾個月便轉戰網絡的淘寶賣家表示,網上開店沒有現實中開店那麽麻煩,隻要做好質量和服務,惟一多付出的就是時間而已。

  另外,網上開店的風險性很低,就算賠了也隻是貨錢,也許這也是目前很多人選擇網上開店的原因。就記者所知,目前淘寶網上的一些頂級賣家,1個月的交易量達到幾千件,交易額幾萬到幾十萬不等,收入頗為可觀。目前網上開店的大部分是年輕人,擁有自己的電腦,會上網,會使用數碼相機,這也是一道門檻。“可不管怎麽說,沒了重重疊疊的雜費,負擔總是輕多了。”李燕在網上做生意感覺頗為愉快,“沒有店麵,就不用應付檢查;他的錢打過來我的貨交出去,一來一往清清爽爽,不用請會計,我自己都能把賬作了,而且往往連發票都不用開。”不用開發票就不用納稅,記者發現網絡上不少店家都不提供發票或者隻提供餐票之類與所售商品並不相符的報銷用票據。

  當然,網上開店也會遭受信任危機。虛假宣傳,送貨時間無法保障,商品沒有辦法完全“三包”等都是困擾眾多網絡個體戶的難題。

  隨著個體戶隱身於網絡的數量急劇增加,我國有關部門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的出現,加強網絡經營的監管,不僅在電信部門還是工商、稅務、銀行等有關部門都已提上日程。不過,和我國現實中的商業一樣,監管部門一旦多了,原本的商人經營思路就要換,這個市場的規則也就變了。至於變化帶來的後果如何?還需我們拭目以待。

  “房租就交到月底,明年我這個個體戶說什麽都不幹了。”大學畢業後放著好好的公務員不做,跑去獨自創業且小有所成的李燕,一直被周圍朋友視作典型的“女強人”,可幾天前在朋友的聚會上她卻發出了無奈的歎息:“說起來是老板,可誰知道老板也分著層次,我這種個體老板是最底層的,見到誰都得點頭哈腰,還不如自己員工的腰杆硬;操不完的心、繳不完的賬單,賺了點錢還不全是你的。我還不如回家看孩子去呢,做家庭主婦好歹不用交稅。”一向意氣風發的李燕牢騷滿腹,近年來,像李燕這樣選擇退出的個體戶不在少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