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養老方式讓人淚流滿麵
(2006-11-23 21:08:43)
下一個
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火車站、步行街和一些旅遊景點的附近,不時可見衣衫襤褸的老年乞丐,他們抖動著手向熙熙攘攘的人群乞討,卻拒絕城市救助人員的幫助,更不願意返回家鄉。一些專家指出,農村養老保障問題解決不了,必然會反映到城市裏,其解決成本會更大。(11月19日新華社)
人老了,無法耕
種勞作,沒有養老保險,沒有退休金,沒有存款,數以億計的農村老人,他們該何以為生?李昌平先生曾經慨歎: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而其中,又以這些年老力衰的老農們最為窮苦。到過農村的人,不會不知道這些老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常年的病痛卻無錢醫治,兒女的辱罵不絕於耳,陰暗潮濕的青磚老屋……這些都隻是司空見慣的景象。
靠兒女養麽?家庭養老這一傳統而古老的養老方式,曾經是農民們最為自然的選擇,中國農村家庭養老一度約占整個養老保障的92%。然而,這一養老模式終究難以與時俱進。並非子女不孝,而是不能。我們麵臨的是一個逐步老齡化的社會,老年人口撫養比例漸漸增大,老年人口高齡化步步加劇,子女需要贍養的老年人口越來越多……而青壯年農民們常常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求生是一種本能。無依無靠的農村老人們,最終選擇了乞討,選擇了這種最為人不恥的生存方式。誰也不願意終日衣衫襤褸、蓬頭垢麵,誰也不願意日日忍受世人的白眼,日日遭受城管的驅逐,但,他們真的無可奈何。我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種傷痛,我隻知道乞討成為一種養老方式時,我的淚再也無法控製。而個中真正的酸楚,除了農村老人自身,又有誰能真正體味呢?
想起了先賢的名言:“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想起了《世界人權宣言》中的語句:“人人享有言論、信仰、免於憂懼、免於匱乏四大自由”。時空流轉了多少輪回,而我們的農村老人依舊無所養,依舊沒有能夠免於匱乏。隻是,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何時能有一個盡頭。
聽聞這一報道的前一天,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墨爾本說,目前是中國實施養老和醫療保障製度改革的最佳時機。他說,這一過程需要“創新、大膽、慷慨”,他說,新的保障體製要覆蓋全社會,不降低標準;他還說,該花錢時不能吝嗇,敢於把錢用在刀刃上。我們期待,這些言論能讓乞討這一養老方式塵封進遙遠的記憶,讓那些老人不用在寒冷的風中跪乞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