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藏匯於民”:中國外匯政策戰略大轉向

(2006-11-21 19:51:33) 下一個



  根據估算,中國外匯儲備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並且正以每月約2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為了規避過高的外匯儲備可能帶來的風險,央行正在製定新的匯改政策,變“藏匯於國”為“藏匯於民”,加速外匯儲備的分流,從而減輕國家儲備外匯的壓力和成本。




  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藏匯於民”政策其實是消化高額外匯儲備的一個最好方式。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重點考慮如何運用製度杠杆,促使企業和國民敞開口袋。

  匯改新政:從集中到分散

  “在外匯管理上,應研究日本國家外匯儲備少於我們但民間外匯遠遠多於我們的做法,鼓勵‘藏匯於民’、‘藏匯於企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夏斌新聞,夏斌說吧)如此表示。

  中國社科院金融發展中心主任易憲容(易憲容博客,易憲容新聞,易憲容說吧)也表示:“對中國過高的外匯儲備,需要用新製度安排來促進其結構調整,以便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平衡。”易憲容為此開出了“三味真藥”:對此前“寬進嚴出”的外匯政策取向進行調整,解決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的政策源頭;進一步擴展外匯資金運用方式,變“藏匯於國”為“藏匯於民”;有序可控地拓寬資本流出渠道,構建完整的“走出去”外匯管理促進體係。

  而最早把“藏匯於民”新思路擺上台麵的是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吳曉靈新聞,吳曉靈說吧)。根據吳曉靈的解釋,央行提出的“藏匯於民”就是希望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夠合理的外匯儲備,讓國內的企業、機構和個人更便利地進入外匯市場,讓他們樂於持有外匯。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得推出更多的外匯交易品種和工具,以保證持有外匯的居民或企業有增值之途徑,有規避匯率風險之工具。如果這樣,完全集中在央行的外匯儲備風險就可以分散到整個社會。

  在外匯管理新思路明確後,從今年4月13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對經常項目外匯賬戶、服務貿易售付匯及境內居民個人購匯等三項管理政策進行調整,正式開始把“藏匯於民”這一匯改新戰略付諸實施。

  今年8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時再次提到,為了降低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今後對外投資將由“藏匯於國”向“藏匯於民”轉變,由國家對外投資向民間對外投資轉變。

  政策效果開始顯現

  “藏匯於民”政策的出台,意味著外匯管製正在由“寬進嚴出”朝著“平衡管理”的方式改進。從上半年公布的數據來看,“藏匯於民”的政策效果正在逐漸顯現。

  在“藏匯於民”政策的引導下,境內居民個人購匯手續得到簡化,實行2萬美元年度總額管理,超限額部分經審核按需供匯。政策調整後的幾個月,居民個人購匯額達到去年同期的2.5倍左右。

  更為重要的是,強製結匯管理體製正在被扭轉:提高企業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取消經常項目外匯賬戶事前審批,允許有真實交易需求的企業提前購匯;簡化服務貿易售付匯憑證並放寬審核權限等。統計顯示,上半年銀行結匯增幅近年來首次低於售匯增幅。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正逐漸分流到銀行金融機構中,成為金融機構的外匯負債。

  與此同時,隨著國內股票市場長達4年熊市的結束,B股市場走勢正在發力,憑借其巨大的賺錢效應吸引了大量外匯資金湧入。今年一季度,滬深兩市B股走勢強勁,以美元為交易幣種的滬B指數走勢不斷攀高,交易金額高達136.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交易額翻了兩番,有大量的外匯資金重新湧入了B股市場。

  在資本流出方麵,今年4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和外匯局共同發布《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相關:證券 財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允許境內機構和居民個人委托境內商業銀行在境外進行金融產品投資。此後,國家外匯管理局又於9月6日發布了《關於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證券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進一步拓寬境內機構和個人運用自有外匯資金的渠道,規範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證券投資的外匯管理。截至目前,已有中國工商銀行等12家中外資銀行和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獲得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額度,合計126億美元。

  業內人士指出,“藏匯於民”是央行提出的政策導向,為當前和今後我國外匯管理改革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撐,它不僅是人民幣走向自由兌換的“直通車”,而且是中國金融體製改革的突破口。這一政策目前已經開始發揮作用,有力地引導著外匯儲備的新流向。

  “藏匯於民”尚需製度先行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表示,要實現“藏匯於民”的目標,就得讓這些外匯有增值途徑,開辟和創造更多的投資渠道和品種,並提供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

  就目前國內市場而言,外匯投資渠道仍然狹窄,且收益不高。如銀行存款沒有吸引力,以一年期定期存款為例,美元利率為3.0%,人民幣利率為2.52%,兩者實際相差0.48%。而自去年7月21日人民幣不再單一盯住美元以來,人民幣已經累計升值近3%。也就是說,對於一個持有美元的國內存款者來說,在利差上獲得的回報,還不足以彌補其在人民幣升值上的損失。

  不僅如此,由於受政策所限,目前人民幣對美元日均波幅設有一定範圍,使得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做市商製度和詢價製度形同虛設。如此狹窄的政策帶,使銀行難以設計出既能為客戶靈活避險,同時為自身豐厚牟利的人民幣衍生產品。專家指出,如果能夠適當放開波幅,設計出更具吸引力的產品,並允許銀行和企業以保證金的方式進行外匯交易,才是吸納更多外匯投資和活躍人民幣衍生品交投的根本措施。

  在拓寬居民境外投資渠道方麵,有關部門頗費了腦筋。我國QDII製度已經進入運行階段,但是從實際運作情況看,QDII產品還少人問津。主要原因是有些銀行對國際金融市場還不熟悉,推出的產品比較保守,缺乏誘惑力。還有一些銀行的外匯理財產品門檻太高,動輒要求數千甚至上萬美元存款,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

  易憲容坦言,“藏匯於民”並非政府一廂情願就能做到,而是要經過市場化的製度安排才能夠實現。資本是趨利而動的,要想讓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民願意持有外匯,必須出台更多新的舉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