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家寶總理:中國行政管理體製改革進展不理想 部門與民爭利

(2006-11-19 20:50:05) 下一個

  過去20年裏,政府改革曾幾度啟動,但結果皆不盡人意。在2005年年終清點改革成果時,我們看到銀行業改革、匯率改革和股權分置改革都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作為改革重點的政府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和職能轉換方麵,進展並不理想。




  相對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來說,由“經濟幹預型”政府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這是一場非常有深度的改革。

  改革是利益關係的重新分配。行政管理體製改革觸及政府一些部門的既得利益。每一個政府部門都有其行使權力的固定空間,如果要對這種空間進行調整,自然會觸及其現有利益。但現在有些政府部門為了獲取部門利益,不惜越位在市場中與民爭利。另一方麵,本該為納稅人提供的公共服務,因為無利可圖竟然缺位。政府部門的錯位導致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好,不該做的事情做了很多。政府行為發生紊亂的一個直接原因,與政府機構的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有關。

  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是政府革自己的命。長期作為改革領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的政府部門,在改革的深化過程中,本身成了改革對象。自己改自己,甚至是大幅度地放棄自身擁有的權力和利益,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同時,政府通過行政手段主導改革的能力也受到了嚴重挑戰。一般說來,改革的動力來源於改革的受益者,但在當前情況下,改革攻堅的阻力恰恰卻來自改革的受益者。改革開放產生了一些新的利益集團,其中的部分人,現在正處於“最佳狀態”。他們既反對倒退回計劃經濟體製,也不讚成繼續推進改革,極力維持現存利益格局。這些新的利益集團和原有的利益集團交叉並存,形成相當複雜的利益關係,並對我國的改革攻堅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涉及到整個的政治體製改革,有較大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中國政治體製分為上端和下端,過去27年來我們主要在政治體製下端進行改革,五次主要是集中在政府治理這個層麵上,而政治體製上端改革則相對滯後。

  以去年的宏觀調控為例。這次的經濟過熱,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推動起來的,而地方政府之所以有能力推動經濟過熱,就與政治層麵的問題有關。比如我們目前對政府官員的選拔考核機製,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那種看重經濟指標、做表麵文章、注重政績工程等不良傾向。許多幹部片麵地認為隻要經濟發展了,有政績,就能提升。正是在這種思想下,一些地方政府盲目上馬了許多新項目。可見,如果改變對官員的選拔體製、考核機製,就可能對改變地方政府的行為產生深刻影響。

  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牽涉麵寬、觸及利益層次深,有很高的難度。盡管如此,這項改革由於已處於整個體製改革的中心地位,衝刺難點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必須站在正確的基點上,運用科學方式堅決穩妥地推進。

  首先,我國各方麵的改革都處在關鍵時期,建立改革協調機製和機構非常必要。從去年的宏觀調控看,政府各部門的某些行為,不僅具有部門局限性,而且還具有較強的自身利益特點。無論投資體製改革、財稅體製改革,還是社會體製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觸及部門利益、中央與地方利益。因此,著力推進改革,需要高層次的綜合協調。

  其次,大力推進行政審批製度改革。以往政府改革的困難,就在於政府當事人對改革既無動力,又無壓力。其實,改革政府並非僅有機構改革一途。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說穿了,是因為“權能生利”。政府的權力和利益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審批權,可以想見,把“改革審批”作為突破口,對政府釜底抽薪,審批製改革一旦成功,機構改革便可順水推舟。所幸的是,把審批製過渡到備案製,如今已成中央的大政方針。中國加入世貿,國際社會也要求我們取消審批製。改革行政審批製度,乃大勢所趨。

  再次,堅持把政府自身改革、事業單位改革與加強執政黨建設和改革緊密結合,整體推進。以往我國在政府自身改革方麵存在低效率現象,究其原因,大概還不能簡單地責怪政府本身,因為在政府公共治理的後麵還有著複雜的體製製約因素。如果在政府自身改革的時候,沒有政治體製改革有效配合的話,行政體製改革孤軍深入是很難取得顯著成效的。推進中國政府自身改革,從總策略選擇和路徑來說,應當遵循一種整體推進的策略。有整體的製度設計,整體推進,才可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執政黨的改革,主要是解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問題。那麽,對政府來說就應該重點解決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