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白度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清明》,詩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謠指杏花村。”杜牧絕對想不到,在他之後,會有許許多多形形色色而妙趣橫 生的《清明》出現!
一、 變體
有人將《清明》改為三言詩:“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也有人改為四言詩的:“清明時節,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清代有位文人,覺得《清明》詩不夠精煉,他認為,“雨紛紛”自然在清明時節;“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問句,“借問”就成多餘;“牧童”隻是被問者,無關大要。因此主張將每句頭兩個字刪除,遂成一首五言絕句:“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傳說,在1078年清明這天,大文豪蘇軾登雲龍山放鶴亭拜見張山人,吟誦了這首詩。恰巧張山人興 致很高,知蘇軾才華橫溢,便有意一試,要求蘇軾將該詩變其形,而不失其意。蘇軾欣然答應,便脫 口而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僅變幾處標點,竟成了一首絕妙小令。
有人改成為《南鄉子》:“清明時節,雨落紛紛。斷魂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不遠杏花村。”也有創新精神。
1957年,《羊城晚報》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劇”為題的劇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詩改的: “時間:清明節。地點:路上。人物、情節: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更有甚者,後來還有人將詩改為電影劇本鏡頭: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仿擬
明清交替之際,戰亂頻仍,百姓紛紛避居山野,塾師也都失去了飯碗。有人仿杜牧《清明》而作: “清明時節亂紛紛,城裏先生欲斷魂。借問主人何處去?館童遙指在鄉村。”
清滿人紹昌曾仿杜詩作《中秋即景》:“中秋冷冷又清清,明遠樓台夜氣橫。借問家鄉在何處?高升 遙指北京城。”高升,紹昌隨身仆人。
1976年清明節,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有人仿擬《清明》寫了這樣一首詩:“清明時節 淚紛紛。八億人民慟斷魂。借問怨從何處起?紅牆裏麵出妖精。”表達了哀悼周總理、怒批“四人幫” 之情。
八十年代以來,出版社無法推銷學術書籍,就不給作者稿酬,而以書籍代之。某晚報曾經刊登出 一篇學者賣書的故事,並附錄一首詩:“作者掩麵淚紛紛,書成之後欲斷魂。借問專著何處有?秀才 近指自家門。”讀了之後,令人唏噓不已。
據說,我國著名科學家盧嘉錫曾對學術專著出版難大發感慨,並仿《清明》寫有一詩:“絞盡腦汁淚 紛紛,出版無門欲斷魂。借問尊書何處賣?秀才遙指自家門。”
如今每年春節來臨之際,一些官員下鄉擾民:吃香的喝辣的,走時還要帶上一大批年貨。老百姓十 分反感,有人仿《清明》詩作詩一首:“官車隊隊出紛紛,雞鴨豬羊嚇斷魂。紅麵關公在何處?百姓 遙指杏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