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敏咖啡屋

喜笑怒罵,輕描淡寫,皆成文章
正文

再談羊肉泡饃

(2007-01-25 10:47:16) 下一個

我的羊肉泡饃文章在網上登出後,幾經轉遞,落在了友人鵬博士的電郵箱裏。根據鵬太太事後的描述,十多年前,鵬博士路過蘭州,在小吃一條街上曾經嚐過羊肉泡饃,雖然當時如何吃的具體細節已想不起來了,但他肚裏的一條大饞蟲被我的文章勾了出來。鵬博士實在按捺不住想吃羊肉泡饃的衝動,但咱這美國南方鄉下也沒有什麽餐館可以吃到它,於是順理成章地我們就收到了他的請帖,周末去他家品嚐他做的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是陝西獨具特色的地方小吃,鵬博士既非陝西人,又沒有在那一帶住過。第一次試做就請客,說明他的勇氣和興致極大。當然我們來吃的,都是南方人,對此都可以說是門外漢。除了我,其他人還都沒吃過。我雖然不會做,可是應了一句俗話,就算沒吃過羊肉,也見過羊跑,至少嚐過小鄭的手藝,知道那東東不好整。可是憑鵬博士做學問寫文章的認真勁兒,我們還是很樂意做他的實驗老鼠(guinea pig)的,他整的東東應該差不到哪兒去。即使實驗失敗,也沒有關係,我還有應急措施,帶一大皮薩餅去他家,大不了羊肉泡皮薩餅好了。

嚴冬的傍晚寒風蕭瑟,天陰將雨。來到鵬博士家,剛抖落一身的寒氣,首先聞到的是羊肉湯濃鬱的香味。這幾磅羊肉是他早晨從韓國超市買來,經清水漂泡一晚,再加以十三香及種種我叫不上來的作料,旺火煮一小時後再小火燉五,六個小時而成。這湯的燉製看來不一般。

再看廚房的台麵上散亂著幾張彩色打印的菜譜。原來鵬博士已到各大網站流覽一番,匯總收集了不少羊肉泡饃的作法。這打印的菜譜就是他研究的最新成果了。

再一看鵬博士做的饃!這饃是用死麵做成,烤成圓圓的餅後,被他切碎,居然盛了滿滿兩大盆!我說這吃羊肉泡饃的第一道工序是掰饃,你怎麽把它們都切碎了? 鵬博士說,我試著用手掰了第一張餅,掰饃真是太考驗耐心和費時間的一件事情了,一張餅掰了將近二十多分鍾!我說你應該把掰饃的任務“外包”給我們,分攤到我們每個人頭上就好了。 

鵬博士然後用一個小鍋,倒入羊肉湯煮開以後與切好的饃同煮,煮開後加入用水泡過的木耳,白菜絲,粉絲,羊肉,少許鹽,胡椒麵,雞精等,開鍋幾分鍾後盛入碗中端到桌上。這麽多的菜,正宗的羊肉泡饃可不這樣做的,鵬博士南方人的作派一看就顯了出來。

我端著一碗羊肉泡饃,配以香菜、辣椒醬,然後試喝一口湯。嗬,這湯香濃的張揚又有些辛辣,羊肉放得非常多,味道厚重濃烈,就象開場的一個大鑼鼓,一下就把我的注意力全吸引了過來。一粒粒饃鬆軟但有韌性,大家拿起筷子呼嚕呼嚕往嘴裏扒拉著,再來上幾瓣家製的甜蒜,爽口且解膩。

大夥兒一邊吃泡饃,一邊聽鵬博士侃羊肉泡饃的典故。

傳說當年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某一日,窮困潦倒到懷裏隻剩下一個幹饃,正饑腸轆轆之間,路過一家買牛羊肉的小店,掌櫃見其可憐,遂將他的幹饃掰碎後用一勺肉湯在火上煮透。自然,餓壞了的他吃的是狼吞虎咽,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出巡長安同文武大臣又來到這家小店,命店主做一碗牛羊肉泡饃多年後他再食泡饃,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於是龍心大悅,當即給店主賞銀百兩。此事很快傳遍長安來吃這種羊肉湯泡饃的人越來越多。由於生意興隆,店小二來不及給客人掰饃,於是改為客人自己掰饃,此法一直流傳至今。

以前老陝鄉親們一早睜眼便要忙於生計,頂著滿天星光吃一碗泡饃下肚,暖身長力氣,肚子裏實實在在,幹一天活都不餓。販夫走卒出遠門,懷裏都揣上幹糧,到了大車店小飯館的,叫碗便宜羊肉湯,然後從懷裏掏出一大饃,掰碎後泡湯吃,舒舒服服吃完就走。那帶了多日的幹糧越來越硬棒,就得花功夫細細地掰碎。這是鄉野的吃法。 

一千多年來,羊肉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麵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成為一道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厭的絕佳美食。看來這小吃的後麵還有著多麽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啊。

一會兒工夫,一碗羊肉泡饃全進了我的肚子。鵬博士在廚房喊,還要不要第二碗? 要!大家齊說,就要湯,不要饃!嗬嗬,看來這南方人的胃,要消化這饃還得練一陣呢!

鵬博士這第一次做羊肉泡饃,基本上整的八九不離十。在我看來,還有待改進之處。

第一,饃不可烤太多。以南方人第一次吃為起點,一人一個饃足夠。鵬博士這一次一共烤了五磅麵粉,對隻有若幹大人,幾個小孩來說是太多了。當然也不排除鵬博士計算錯誤,把五磅麵粉錯看成二磅麵粉。這樣一來我們隻好吃不了饃兜著帶回家了。

第二,掰饃必須外包給食客。吃泡饃的樂趣,很大程度上在於手掰的過程,這既減輕了製做者的負擔,又增加了食客間相互了解和聊天的機會。鵬博士這一次自己親自抄刀切饃,讓我們錯過了吃泡饃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

第三,堅決不能帶皮薩餅。這些美國長大的小鬼子們嚐了一口羊肉湯,說完“這湯很有意思”,然後就吃皮薩餅去了,再沒回來嚐一口。看來改造這些小鬼子們的胃去接受咱中國的地方小吃還是任重而道遠啊。

第四,羊肉湯不能太香。象咱們這樣,第二碗直奔羊肉湯而去的,就是羊肉湯太香的緣故,和饃已沒什麽關係了,嗬嗬。

這是我第二次吃羊肉泡饃,我喜愛它的味道,更重要是喜歡吃時那熱烈的氛圍,當然,還有著自己動手製做的樂趣。

窗外寒風蕭瑟,窗內暖意融融。大家滿頭大汗的吃饃,舌尖上附著暢快淋漓的辛辣, 喝湯的間隙裏伴著海闊天空的聊天。在這濃鬱的羊肉湯的催化下,即使新朋已成老友,更不用說相識多年的故知了。 

帶著一肚子的厚實和熱鬧,我們推門回家,又幾個寒風冷雨夜歸人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