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複神州第一功-黃興烈士遺事
在革命先烈中,兼有俠情與懦風的,黃興當是其中最著名之一;在戰場上,他是指揮千軍的勇將,而他詩文又與豪氣相輝映。
黃興是湖南人,體格魁偉,隻手能舉百鈞。為了鼓吹革命,他一方麵結交知識分子,組織華興會,後又加入同盟會。另一方麵又打入江湖會黨,組織同仇會,使他在曆次起義時,有基本的力量。
雙十武昌起義,黎元洪臨時擔任都督,不旋踵黃興趕到,立刻被拜為戰時總司令。因此,維係雙十起義的戰果,終至肇造民國,他實應具首功之一。
武昌起義前,他曾撰對聯一付,以示抱負:「能爭漢土為先著,此複神州第一功」
他並常配一印,文字簡潔而豪氣渾厚,印文為:「上馬殺賊,下馬草露布。」露布,是「捷報」的意思。
另外,他在領導三二九廣州起義失敗後,曾填詞一首「蝶戀花-吊黃花崗」,詩情真切沉深,令人讀之低回:「轉眼黃花看發處,為囑西風暫把香籠住,待釀滿枝清豔露。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絲飛氣士吞狂虜,事敗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長無語。」
二、籲我民族猛回頭-陳天華烈士遺事
陳天華先烈,湖南人,以鼓吹民族主義為己任,所著鹹用白話文,因此他的文字小冊在長江沿岸最為盛行,圖為其所著「猛回頭」一書。
他是性情中人,一九0三年,俄兵入據東三省,朝野束手無策,他便咬破手指寫成數十幅血書,痛陳清廷軟弱的症狀。他後來參與發起盟會,負責起草會章,又任民報的撰述員。但民報出版後,日本與清廷串通,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引得留學生界惶惶不可終日;在這種情況下,他毅然投海,以自殺為抗議,時年僅三十一歲。
三、以國事為心,為生民立命-方聲洞烈士遺事
在曆次革命中,先烈在就義前,多有感情洋溢而發為文辭的,方聲洞先生的「秉父訣別函」,動人處不下林懷民的訣別書。
方聲洞是福建人,赴日先學陸軍再學醫,舉家加入同盟會。三二九之役,專程回國赴難,與黃興同在一線,殺敵最多,但背部受刀傷,胸前中彈而死,年才二十六歲。在訣別書中,他說:「事敗則中國人不免於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但望大人以國事為心,勿傷兒之死!」點讀至此,令人擲筆一歎!
附錄「訣別書全文」:
父親大人膝下,跪稟者:此為兒最後親筆之稟。稟果到家者,則兒己不在人世者久矣。兒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稟告大人,實為大罪,故臨死特將其就死之原因為大人陳之:竊自滿洲入關以來,淩虐我漢人,無所不至,迄於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禍己在目前,滿洲政府猶不願實心改良政治,以圖強盛,僅以預備立憲之空名,炫惑內外之觀聽,必欲斷送漢人之土地於外人,然後始大快於其心。是以滿洲政府一日之不去;中國一日不免於危亡,故欲保全國土,必自驅滿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兒蓄此誌己久,隻以時未至,故隱忍未發。邇者與海內外諸同誌共謀起義,以撲滿政府,以救祖國,祖國之存亡,在此一舉。事敗則中國不免於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隻以大人愛兒切,故臨死不敢不為稟告;但望大人以國事為心,勿傷兒之死,則幸甚矣。夫男兒在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奮鬥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兒刻已念有六歲矣,對於家庭,本有應盡之責任,隻以國家不能保,則身家亦不能保,即為身家計,亦不得不於死中求生也。兒今日極力驅滿,盡國家之責任者,亦即所以保衛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為中華新國民,而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則兒雖死,亦暝目於地下矣。惟從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為大人分憂,甚為抱憾;幸有濤兄及諸孫在,則兒或可稍安於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後,切不可過於傷心,以礙福體,則兒罪更大矣;幸諒之。茲附上致穎媳信一通,俟其到漢時麵交。並祈得書時,即遣人赴日本接其歸國,因彼一人在東,無人照料,種種不妥也;如能早歸,以盡子媳之職,或能稍輕兒不孝之罪,臨死不盡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玊體,以慰兒於地下。旭孫將來長成,乞善導其愛國之精神,以為將來為國報仇地。臨書不勝企禱之至。敬請萬福金安。兒聲洞赴義前一日稟於廣州城。家中諸大人及諸兄弟姐妹諸嫂諸侄兒女及諸親戚統此告別。
四、臂可斷誌不可撓-劉師複先烈遺事
革命先烈為了推倒顢頇的清廷,常有刺殺滿清官吏的行動,但事功未竟而自己先遭傷亡的例子所在多有;圖即劉師複先生在研製炸彈不慎,炸斷左手後,所裝置的義手。劉師複是廣東人,留學日本,參加了同盟會,並學會製造炸彈。
民前四年,革命黨人擬在潮州,惠州起義,計劃先刺殺水師提督李準,便選派劉師複負責。
劉先生慨然擔當後,不料在試驗期間炸傷了臉部;他毫不氣餒,兩個月後,終於完成了試驗。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計劃行刺的當天,他在出發前把炸彈配件扭緊時,又引爆了炸彈,炸斷了他的手臂。
劉先生失去了左手,但是他留下來的義臂,卻成為悲壯的開國史話中,最真實的存證之一。
五、革命雄健者隻身入虎穴-朱執信先烈遺事
朱執信先生,廣東人,自幼聰穎,赴日留學考試取第一,思想有係統,言論有條理,為革命陣營的重要軍事家與理論家。
朱先生加入同盟會,正值國父標舉民族,民權,民生主義做為革命的宗旨,不少同誌對標出民生主義表示異議,唯朱先生及其他少數人認為,社會(民生)革命當與政治(民族,民權)革命並行;同時,他又大力駁斥保皇黨,成為革命理論的健將。
朱先生曾參加三二九起義,武昌起義後,又率民軍會攻廣州。在一次革命期間,又感化若幹草莽,全力倒袁。其後,並參加了「新文化運動」。
民國九年,他退出軍事界後,廣州又有兵變,指名非他不能調停;他隻身前往,不料竟被散兵包圍槍殺,年僅三十六歲。
六、至慕高人節。常懷國士恩-胡漢民先烈遺事
據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研究,胡漢民先生是在革命期間追隨國父的信徒中,資曆最久的一位,也是開國革命中,國父最得力的助手。他對革命的信仰,對主義的效忠,堪為革命黨員最佳的典範。
胡漢民是廣東人,從同盟會時期便主持宣傳筆政,擔任革命喉舌。民國後,又輔佐先總統蔣公,治黨,清黨,坐鎮中樞,終至積勞而逝。
七、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國父孫中山先生遺事建國初期,國事依然艱困,先總統蔣公曾僅為一百銀元軍費,向國父呈請核發。
這分文獻,不僅因兩位偉人簽名並列,而彌足珍貴;文獻內容,也可反映當時革命情勢的拮據。
(二)一顆咀嚼開國艱辛的牙齒
國父孫中山先生遺留下來的一顆牙齒,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主任委員秦孝儀先生曾喻之為「舍利子」,這顆牙齒咀嚼過國父個人從事革命的艱難困苦,也經曆了中華民國建國過程中的多少風霜血淚。
(三)青天白日?偉人胸懷
國父親筆所繪的國徽。據吳敬恒先生說,辛亥武昌起義後,國父由美赴英處置有關事宜,而後返國。在倫敦的時候,旅英僑民請國父製定國旗,國父便拿起一張明信片,在背麵繪上青天白日徽,並定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第二天,倫敦唐人街便飄滿了國旗。
(四)國父的遺誌?國人的責任
國父親手所批的演講本三民主義,而今神州待複,革命尚未成功,三民主義仍為尚待全體國共同努力促其實現的目標。
八、但恃鐵血報祖國-秋瑾先烈遺事
在革命先烈中,身為女子,而氣概甚或超邁男子的,秋瑾女士可謂其中最具典型的一位。圖為其手著的詩文,浮透著雄勁之氣。
秋瑾是浙江人,少好騎馬,善飲酒,引得鄉人注目。婚後隨夫入北京,接觸新學書報,又親曆八國聯軍兵臨城下的慘狀,油然生出了革命思想。她在刺激中寫下「寶刀歌」:
「…白鬼西來做警鍾,漢人驚破奴才夢,赤鐵主義下今日,百萬頭顱等一毛…」
她又做「寶劍歌」以明誌:
「…按劍相顧讀史書,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
後來她東渡日本求學,加入同盟會,也參加了江湖會黨。歸國後創辦學校作為革命的掩護,經常男裝騎馬,率學生出城郊操練。又把「洪門」的勢力改組為「光複軍」,準備起事。
在籌備革命同時,她也積極倡導女權,她的文字淺白,非常具有鼓動性,譬如這一段:
「(我們婦女)身兒是柔柔順順的媚著,氣兒也是悶悶的受著,淚珠兒是常常的滴著,生活是巴巴結結的做著,曾受著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這番話,曾引起廣泛的共鳴。
可惜秋瑾籌建義軍的風聲走漏,清軍來圍捕,定死罪。他在臨刑前不肯作供畫押,隻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時年三十二。
題詩「有所感」;
「莽莽神州歎陸沉,救時無計愧偷生,搏沙有願興亡楚,博浪無椎擊暴秦,國破方知人種賤,義高不礙客囊貧,經營恨未酬同誌,把劍悲歌涕淚橫。」
她看日俄戰圖的感觸:
「萬裏乘風去複來,隻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難銷愛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另外,她的遺像中,手持著白紙扇,這是她在日本參加會黨,受封為軍師的暗號。
九、血衣鐵漢-範光啟先烈遺事
雙十革命,清廷覆亡,然革命未竟全功又有二次革命和討袁運動,因此仍有烈士犧牲,範光啟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範光啟是安徽人,先在報上著文倡言革命,又參加東南起義,組織鐵血軍。民國後,他續在上海組織義軍反袁,不意被袁的爪牙刺殺。
十、悲壯淒美訣別書-林覺民先烈遺事
林覺民先烈,福建人,天性幽默,談吐雅趣,曾著「原愛」一書,對人性有高明的洞察。
他參加三二九起義被捕後,在刑堂上侃侃而談,清官大為詫異,替他解開鐐梏,給他紙筆書寫。他揮灑千言,寫到痛心處,竟解開衣襟,用手搥胸,直至幾乎嘔吐。提督李準看了十分感動,親自替他端來痰盂,他也起立回禮,有君子之風。他後來從容就義,不過廿五歲。
附圖之一是他秉老父書:「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另圖是與愛妻意映訣別書,其中說到: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十一、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陳其美先烈遺事
國父曾經說,辛亥革命能夠成功,主要助力而能影響全國最大的,就是上海的光複;上海起義,便是由陳其美先生所領導的。
陳其美是浙江人,少年時學作生意,接觸書報,獲知時局時,又到日本學習軍事,並參加了同盟會。
回國後,他一方麵辦宣傳,一方麵創辦「精武學校」,聘請拳術家霍元甲主持,以培養武功高強的革命勇士。
武昌起義後,清廷大軍鎮壓,漢口失守;幸而陳其美又在上海舉事成功,進取南京,底定了東南形勢。所以, 國父說,「上海其美一木之支者,較他著尤多也。」
民國成立後,袁世凱野心日熾,陳其美又在上海領導「二次革命」,事不成,後來被袁派人所刺殺,享年四十歲。
十二、熱血沸騰革命軍-鄒容先烈遺事
鄒容先烈,狂放不拘小節,圖為其所著「革命軍」,傳誦一時。
鄒氏為四川人,十幾歲時便博覽群籍,頗能文筆,他的父親希望他求取功名,他卻回答說:「臭八股不願學,滿場兒不愛入,衰世科名,得之又有何用。」十七歲時,他東渡日本求學,培養了革命的意識,過了兩年,回到上海參加「愛國學社」。他目擊當時政局靡爛,人心衰敗,於是輯成「革命軍」一書,出版後大為轟動,還被譯為英、日等外國文字。
這本書引起了清廷嫉恨,運用壓力,使上海租界領事將鄒容拘捕入獄,並買通獄卒施予淩虐,鄒容不堪痛苦,病死獄中,當時才二十一歲。
十三、救國救種壯士豪情-溫生才先烈遺事
溫生才烈士,工人出身,刺殺滿清將軍孚琦,被捕就義。
溫生才是廣東人,幼年曾為小販,後來又到台灣,南洋等地工廠服務。他在海外的時間,會見了國父,也興起了革命的思想。
民前一年,黃興,趙聲等人圖謀在廣東起義;溫生才先烈認為,革命軍以往在廣東起義,多敗在滿清水師提督李準手下,便生刺殺李準之意。
於是溫生才身懷手槍,在諮議局前守候了一天,看見一頂官轎嗬道而來,他便衝上前去,把轎夫推開,向轎內連發四槍,不意刺殺的卻是孚琦。
溫生才被捕後,總督張鳴岐問他:「你何故暗殺?」他回答道:「不是暗殺,是明殺!」
張鳴岐無奈,隻得又問為何「明殺」?溫生才說:「不為私仇,隻為救國救種;不是受人蠱惑,完全是個人良知行事!」。
溫烈士終於被判斬首,時年四十二,腿上腳鐐,直到死後才取下。
陸皓東(1867-1895)原名中桂,字獻香,號皓東。翠亨村人。聰慧過人。9歲父死,隨母返翠亨,和孫中山共讀於村塾,稱莫逆之交。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1895年2月,孫、陸同在香港成立興中總部,不久,設計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後因起義失敗,在撤離後,發現革命黨名單留在機關,便不顧個人安危和黨人勸阻,毅然返回燒毀,不幸被捕,酷刑拷打,1895年11月7日光榮就義,時年僅28歲。孫中山稱他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犧牲者第一人”。
提起青天白日旗,很多人馬上就能想到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人陸皓東。1895年,陸皓東協助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並決定武裝起義襲取廣州為革命根據地。那時候,他親手繪製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旗幟。
如今,陸皓東已經去世100多年了,作為翠亨村的名人之一,他的事跡在村民中廣為流傳。
近日,記者來到南朗的翠亨村。一位對翠亨村名人頗有研究的長者向記者介紹了陸皓東的故事。
與孫中山是好朋友
陸皓東是翠亨村人。小時候,他與孫中山是好朋友,曾一起到村塾上學,1883年同孫中山將村中北極廟神像損毀後,因為鄉人對他有所怨恨,他就與孫中山離鄉赴香港,並在香港受洗禮加入了基督教。1884年,陸皓東到上海讀電報學堂,畢業後在電報局任職。
陸皓東為人聰明沉勇、真摯、誠懇、能書善畫,有高遠的抱負。他常與孫中山談論傾覆朝廷的事,感情十分深厚。1894年,他陪同孫中山到天津上書李鴻章沒有成功,就考察北京、武漢等地的形勢。
為取會員冊慷慨就義
1895年,陸皓東協助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並決定武裝起義襲取廣州為革命根據地。那時候,他親手繪製青天白日旗,提出以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被會議通過了。
此後他與孫中山等赴廣州設立興中會秘密機關,聯絡防營、會黨。1895年10月26日得知起義計劃泄露的消息後,他便連忙通知同誌躲開,他自己也和孫中山等人及時離開。可走到半途時,陸皓東突然想起全部會員名冊還在秘密機關裏,便想回去拿,大家都勸他這是徒然犧牲。但是陸皓東不以為然地說:“會員冊是最重要的,倘若落在清吏手裏,我們同誌還能立足、還能活命嗎?即使我拚了性命,能保全多數同誌,也是分內事情。”他立即返回燒毀,不幸被捕了。
在獄中,他堅貞不屈,破口大罵清朝朝廷的腐敗與暴政,他在供詞末尾寫道:“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我可殺,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公羊既歿,九世含冤,異人歸楚,吾說自驗,吾言盡矣,請速行刑。”11月7日慷慨就義了。
牌坊刻有“青天白日旗徽”
“陸皓東是翠亨村人的名人之一,他隻有一個兒子,現在在美國。”在采訪中,有人這樣告訴記者。記者發現,在翠亨村裏,陸姓氏曾經也是這個村裏的主要姓氏,村裏現在還有很多陸姓的村民。見到記者要尋訪陸皓東的親人和查找他的資料,熟悉翠亨村情況的中山故居紀念館蕭館長微笑著說,由於陸皓東去世比較早,他的資料真的不多,唯一可以去看看的是他的墳墓和故居。
陸皓東的墳墓位於中山城裏麵,占地麵積約2000平方米,墓地約350平方米。由於他起義犧牲後屍骨無從尋找,親屬將其牙齒兩枚及衣冠葬位於翠亨村犁頭尖山腰。從翠亨村北犁頭山腳下,遠遠就望見了一道二柱一間通天式花崗石牌坊,走近一看,那上麵寫著“陸皓東烈士墳場”幾個字樣,字樣的上麵還雕刻著“青天白日旗徽”。而在牌坊後麵的雜草叢中,就是陸皓東的墳墓。
也許是山上比較偏僻和靜寂,也許是墳墓的四周比較雜亂,陸皓東的墳墓顯得有些寂寥而荒涼,有人告訴記者,自從陸皓東的墳墓變成中山城的景物後,因為要買50元的門票,所以去看他墳墓的人少了。以前,有很多小學生會帶著采摘的野花到他墳墓前悼念他。
故居有望重修
記者又來到陸皓東故居。陸皓東故居位於楊殷故居的前麵,由一道不高的庭院小牆圍繞著。故居建於清代晚期,占地麵積446平方米,建築麵積170平方米,是一間頗具當地傳統建築特色的二進三開間磚木結構平房。廳內懸掛有烈士大幅半身遺像,右邊掛有烈士的公事略。1989年6月29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中山故居紀念館蕭館長介紹,也許不久市政府就撥款對陸皓東故居進行維修,以後還可能對遊人開放參觀。而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曾有一位陸姓人士守護陸皓東故居,可幾年前,他到美國去了,現在陸皓東故居的房產權移交中山故居紀念館來管理。
盡管陸皓東人生很短暫,隻有28個春秋,但是他用生命抒寫了翠亨村乃至中國曆史的輝煌一頁。孫中山在他犧牲後稱他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犧牲者第一人”,在中國民眾的心中,他這位製作青天白日旗的英雄將與青天白日同在。
一、國人尊稱 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的緣由
清末我國正飽受封建腐化、列強蹂躪之苦,孫中山先生號召革命同誌,高舉「民族、民權、民生」旗幟,經曆十次之起義,終於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民國成立,袁世凱稱帝、軍閥盛行,孫中山先生再度重整革命黨,展開討袁護法,維護民國命脈。講述三民主義,並以建國大綱、建國方略為建國藍本,不幸於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與世 長辭。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 額(闊丈餘,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挽幛,均 稱「國父」,這是中山先生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當時台灣同胞感念 中山先生不已,紛紛舉行追悼會,台灣民報亦尊稱 中山先生為「國民之父」。民國二十九年四月一日,國民政府表彰其「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 ,光被四表,功高萬世」之偉大事跡,通令全國,尊稱 孫中山先生為中 華民國國父。
二、國旗的由來
(一)陸皓東設計黨旗獻身革命
陸皓東(一八六七-一八九五)與中山先生(一八六六-一九二五 )同為香山縣翠亨村人,幼時一起在陸氏祖祠讀書,是中山先生少年時 期的玩伴。兩人曾因毀損北極殿神像,遭受村民指摘,遠走他鄉避難。後來陸皓東在上海電報學堂學習,畢業後轉至蕪湖電報局服務,至一八九○年始回到鄉裏,開始與孫中山、陳少白、鄭士良、尢列、楊鶴齡、程奎光 及周昭嶽等人往來,秘密集會討論時局。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國 近代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在檀香山組成,第二年總部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成立,開始發動襲取廣州,作為革命基地之計畫。他們對外以「乾 亨行」為名號,同時以陸皓東所創製的「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最後 起義計畫因□露而告失敗,陸皓東等人殉難,中山先生則被迫亡命海外 。
「青天白日旗」先後在第一次廣州起義、庚子惠州之義及尢列在南洋創立中和堂時使用過,但此旗之正確圖案未有統一規定,以致旗上所排列 的叉光多寡不一,縫製者無所依從,後來中山先生將叉光解釋為代表幹 支之數,故叉光應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時辰,自是旗上叉光之數始確定不易。
(二)孫中山主張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青天白日旗幟雖首度揭開革命行動序幕,然一九○六年冬,同盟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幹部會議,編纂革命方略,當討論中華民國國旗形式時,意見紛歧,竟有下列五種不同的主張:(一)用十八星旗,黃星代表十八省 ,示皆黃帝子孫,紅底示鐵血主義(孫武、焦達峰提議)。(一)用紅、黃、藍、白、黑之五色旗,以順中國曆史上之習慣,且含五族共和之義(宋教仁、陳其美主張)。
(三)用井字旗,以象徵社會主義(黃興、廖仲愷主張)。
(四)用金瓜鉞斧旗,以發揚漢族之精神。
(五) 中山先生所堅持的以青天白日二色旗,再加上紅色底為青天 白日滿地紅旗,作為中華民國國旗,以紀念陸皓東及興中會諸烈士流血獻 身之精神。雖然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未在會議中通過,但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諸戰役中如潮州黃岡、惠州七女湖、欽州防城、廣西鎮南關、雲南河口、廣州新軍及黃花岡之役,皆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來號召。
民國元年中華民國誕生,中山先生再度主張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我國國旗,惟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定五色旗為國旗,並將青天白日滿地 紅旗定為海軍軍旗,十八星旗定為陸軍軍旗。中山先生堅認五色旗為國旗 之決議不妥,乃於是年元月十二日谘覆參議院,申明其反對之理由:
「(一)清國舊例,海軍以五色旗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滿清之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體。
(二)其用意為五大民旗,然其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如以黃代滿 之類。
(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
從而力主應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
「夫國旗之頒用,所重有三:一旗之曆史,二旗之取義,三旗之美觀也。武漢之旗(用內外十八省之徽誌),以之為全國之首義尚矣;蘇浙之旗(用五色之徽誌),以之克複南京;而天日之旗,則為漢族共和黨人用 之南方起義者十餘年。自乙未年陸皓東身殉此旗後,如黃岡、防城、鎮南 關、河口,最近如民國紀元前二年廣東新軍之反正,倪映典等流血,前一 年廣東城之起義,七十二人之流血,皆以此旗。南洋美洲各埠華僑同情於 共和者,亦已多年升用,外人總認為民國之旗。至於取義,則武漢多有極 正大之主張,而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國為遠東大國,日出東方為□星 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著於赤幟,亦為三色, 其主張之理由尚多。」
不久,袁世凱稱帝竊國,中山先生在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展開討袁行動。在中華革命黨的「革命方略」中,再度規定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為中華民國的國旗,青天白日旗為軍旗。但此旗始終沒有機會飄揚在神州上空,直到民國十年五月五日中山先生以維護法統之決心,重返廣州,就職非常大總統,再度努力促使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之國旗。可是這麵旗幟的命運卻隨陳炯明叛變而下旗,民國十二年陳炯明叛變敗走,中山先生自上海重返廣州就任陸海軍大元帥,凡中山先生所到之處皆 飄揚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惟其他各地仍懸掛五色旗。
(三)北伐成功,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旗飄全國
民國十五年蔣中正繼承中山先生遺誌,率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至民國十七年十二月,東北張學良通電易幟,歸順中央,北伐大業始告完成 。當時,除台灣尚在日本統治下,中國每一寸領土均飄揚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而全國人民才普遍認識這麵千辛萬苦得來不易的國旗。
三、國歌的由來
(一)歌詞為中山先生之訓詞
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為: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谘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這是出自民國十三年六月十六日,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中,對該校師生之訓詞。北伐成功以後,戴傳賢建議將此訓詞,采為中國國民黨之黨歌歌詞。其後經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並公開徵求樂譜 ,最後以程懋筠所作的一首,拔得頭籌,民國十八年一月十日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采程懋筠所譜者為黨歌。因該歌詞極富愛國思想,且曲調莊嚴和平,雄壯有力,有激發民族意識之效能。民國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行政 院明令全國在國歌未製定前,一般集會場合,均唱這首黨歌代替國歌。
其後社會人士認為黨歌是勉勵黨員之訓詞,隻能代表黨不能代表國,且全體國民不全然為黨員,實有製定國歌之必要。於是行文通令全國,徵求國歌歌詞,欲以當選的國歌頒行全國。經多次的審查,均 未能作出最後決定。
民國二十五年再組成「國歌編製研究委員會」,專門負責主持國歌編 製研究事宜,並正式登報公開徵求國歌歌詞。經過「國歌編製研究委員會 」研究結果:認為黃埔軍校訓詞,充分表現革命建國精神,不但合乎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且代表中華民國立國精神。乃向中央建議,以中山先 生對黃埔軍校之訓詞,作為正式國歌。民國二十六年六月三日,中央常務委員會終於通過以黨歌作為國歌。國歌徵選案至此遂告確定,自此,黨歌正式變成國歌。
民國十七年,為響應中國國民黨徵求黨歌配曲活動,程懋筠以曲調優異,在一百三十九件作品中,榮獲第一,成為中華民國國歌的譜曲人。
程懋筠(一九○○-一九五七),江西新建人,出身官宦世家,幼時 尤好音律,先後在江西省立高等師範學校、東京音樂學校(日本上野音樂學院)等校深造,專攻小提琴,後來改修聲樂與作曲。
四、國旗歌的作曲與作詞
國旗是用顏色來表示建國的曆史與精神,國旗歌則是用聲音來讚美國旗,稱頌國土。每當聽到: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隨之看到的是隨風飄揚、冉冉上升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不禁讓人對國家生命和國民精神所寄托的這麵國旗,產生無比的景仰。這首含義深長 ,有警惕與鼓勵作用的歌詞,是來自戴傳賢先生之手筆;歌曲則為黃自先 生的創作。
戴傳賢(一八九一-一九四九)浙江吳興縣人,字季陶,筆名天仇; 留學日本時,加入中國同盟會,回國後,從事報社工作。先後創立民權報、星期評論、中央通訊社等。或抨擊袁世凱,或介紹世界局勢。自民國元年起追隨中山先生,不但記述其言論且與共進退,是中國國民黨的理論 家。他熱愛國家,關懷時局,故能將國旗的精神寫成動人的文詞。
黃自,(一九○四-一九三八)江蘇沙縣人,自幼飽學詩書,尤愛音樂。曾赴美學習西洋音樂的理論與作曲,但其作品卻充滿中國音樂風采。 其「天倫歌」、「踏雪尋梅」、「花非花」、「采蓮謠」、「本事」等作 品,不但旋律婉美流暢,且富民族特性;抗戰時所作的「旗正飄飄」,更能激發國人敵愾同仇之心。
惜三十四歲即與世長辭。
五、國父紀念歌歌詞 戴傳賢詞 黎錦暉曲
一、我們國父,首倡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專製,建設了共和,產生了民主中華,民國新成,國事如麻,國父詳加計劃,重新改革中華。
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真理細追求,一世的辛勞,半生的奔走,為國家犧牲奮鬥,國父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萬世長流。
三、民生凋蔽,國步艱難,禍患猶未已,莫散了團體,休灰了誌氣,大家要互相勉勵,國父遺言,不要忘記,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