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賢先烈遺事
文章來源: 涅磐鳳凰2005-11-29 23:47:50

一、此複神州第一功-黃興烈士遺事
在革命先烈中,兼有俠情與懦風的,黃興當是其中最著名之一;在戰場上,他是指揮千軍的勇將,而他詩文又與豪氣相輝映。

黃興是湖南人,體格魁偉,隻手能舉百鈞。為了鼓吹革命,他一方麵結交知識分子,組織華興會,後又加入同盟會。另一方麵又打入江湖會黨,組織同仇會,使他在曆次起義時,有基本的力量。

雙十武昌起義,黎元洪臨時擔任都督,不旋踵黃興趕到,立刻被拜為戰時總司令。因此,維係雙十起義的戰果,終至肇造民國,他實應具首功之一。

武昌起義前,他曾撰對聯一付,以示抱負:「能爭漢土為先著,此複神州第一功」

他並常配一印,文字簡潔而豪氣渾厚,印文為:「上馬殺賊,下馬草露布。」露布,是「捷報」的意思。

另外,他在領導三二九廣州起義失敗後,曾填詞一首「蝶戀花-吊黃花崗」,詩情真切沉深,令人讀之低回:「轉眼黃花看發處,為囑西風暫把香籠住,待釀滿枝清豔露。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絲飛氣士吞狂虜,事敗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長無語。」

二、籲我民族猛回頭-陳天華烈士遺事
陳天華先烈,湖南人,以鼓吹民族主義為己任,所著鹹用白話文,因此他的文字小冊在長江沿岸最為盛行,圖為其所著「猛回頭」一書。

他是性情中人,一九0三年,俄兵入據東三省,朝野束手無策,他便咬破手指寫成數十幅血書,痛陳清廷軟弱的症狀。他後來參與發起盟會,負責起草會章,又任民報的撰述員。但民報出版後,日本與清廷串通,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引得留學生界惶惶不可終日;在這種情況下,他毅然投海,以自殺為抗議,時年僅三十一歲。

三、以國事為心,為生民立命-方聲洞烈士遺事
在曆次革命中,先烈在就義前,多有感情洋溢而發為文辭的,方聲洞先生的「秉父訣別函」,動人處不下林懷民的訣別書。

方聲洞是福建人,赴日先學陸軍再學醫,舉家加入同盟會。三二九之役,專程回國赴難,與黃興同在一線,殺敵最多,但背部受刀傷,胸前中彈而死,年才二十六歲。在訣別書中,他說:「事敗則中國人不免於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但望大人以國事為心,勿傷兒之死!」點讀至此,令人擲筆一歎!

附錄「訣別書全文」:

父親大人膝下,跪稟者:此為兒最後親筆之稟。稟果到家者,則兒己不在人世者久矣。兒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稟告大人,實為大罪,故臨死特將其就死之原因為大人陳之:竊自滿洲入關以來,淩虐我漢人,無所不至,迄於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禍己在目前,滿洲政府猶不願實心改良政治,以圖強盛,僅以預備立憲之空名,炫惑內外之觀聽,必欲斷送漢人之土地於外人,然後始大快於其心。是以滿洲政府一日之不去;中國一日不免於危亡,故欲保全國土,必自驅滿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兒蓄此誌己久,隻以時未至,故隱忍未發。邇者與海內外諸同誌共謀起義,以撲滿政府,以救祖國,祖國之存亡,在此一舉。事敗則中國不免於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隻以大人愛兒切,故臨死不敢不為稟告;但望大人以國事為心,勿傷兒之死,則幸甚矣。夫男兒在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奮鬥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兒刻已念有六歲矣,對於家庭,本有應盡之責任,隻以國家不能保,則身家亦不能保,即為身家計,亦不得不於死中求生也。兒今日極力驅滿,盡國家之責任者,亦即所以保衛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為中華新國民,而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則兒雖死,亦暝目於地下矣。惟從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為大人分憂,甚為抱憾;幸有濤兄及諸孫在,則兒或可稍安於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後,切不可過於傷心,以礙福體,則兒罪更大矣;幸諒之。茲附上致穎媳信一通,俟其到漢時麵交。並祈得書時,即遣人赴日本接其歸國,因彼一人在東,無人照料,種種不妥也;如能早歸,以盡子媳之職,或能稍輕兒不孝之罪,臨死不盡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玊體,以慰兒於地下。旭孫將來長成,乞善導其愛國之精神,以為將來為國報仇地。臨書不勝企禱之至。敬請萬福金安。兒聲洞赴義前一日稟於廣州城。家中諸大人及諸兄弟姐妹諸嫂諸侄兒女及諸親戚統此告別。

四、臂可斷誌不可撓-劉師複先烈遺事
革命先烈為了推倒顢頇的清廷,常有刺殺滿清官吏的行動,但事功未竟而自己先遭傷亡的例子所在多有;圖即劉師複先生在研製炸彈不慎,炸斷左手後,所裝置的義手。劉師複是廣東人,留學日本,參加了同盟會,並學會製造炸彈。

民前四年,革命黨人擬在潮州,惠州起義,計劃先刺殺水師提督李準,便選派劉師複負責。

劉先生慨然擔當後,不料在試驗期間炸傷了臉部;他毫不氣餒,兩個月後,終於完成了試驗。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計劃行刺的當天,他在出發前把炸彈配件扭緊時,又引爆了炸彈,炸斷了他的手臂。

劉先生失去了左手,但是他留下來的義臂,卻成為悲壯的開國史話中,最真實的存證之一。

五、革命雄健者隻身入虎穴-朱執信先烈遺事
朱執信先生,廣東人,自幼聰穎,赴日留學考試取第一,思想有係統,言論有條理,為革命陣營的重要軍事家與理論家。

朱先生加入同盟會,正值國父標舉民族,民權,民生主義做為革命的宗旨,不少同誌對標出民生主義表示異議,唯朱先生及其他少數人認為,社會(民生)革命當與政治(民族,民權)革命並行;同時,他又大力駁斥保皇黨,成為革命理論的健將。

朱先生曾參加三二九起義,武昌起義後,又率民軍會攻廣州。在一次革命期間,又感化若幹草莽,全力倒袁。其後,並參加了「新文化運動」。

民國九年,他退出軍事界後,廣州又有兵變,指名非他不能調停;他隻身前往,不料竟被散兵包圍槍殺,年僅三十六歲。

六、至慕高人節。常懷國士恩-胡漢民先烈遺事
據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研究,胡漢民先生是在革命期間追隨國父的信徒中,資曆最久的一位,也是開國革命中,國父最得力的助手。他對革命的信仰,對主義的效忠,堪為革命黨員最佳的典範。

胡漢民是廣東人,從同盟會時期便主持宣傳筆政,擔任革命喉舌。民國後,又輔佐先總統蔣公,治黨,清黨,坐鎮中樞,終至積勞而逝。

七、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國父孫中山先生遺事
(一)銀元一百?憂勞千萬
這是一張同時有兩大偉人親筆簽名的簽呈。

建國初期,國事依然艱困,先總統蔣公曾僅為一百銀元軍費,向國父呈請核發。

這分文獻,不僅因兩位偉人簽名並列,而彌足珍貴;文獻內容,也可反映當時革命情勢的拮據。

(二)一顆咀嚼開國艱辛的牙齒
國父孫中山先生遺留下來的一顆牙齒,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主任委員秦孝儀先生曾喻之為「舍利子」,這顆牙齒咀嚼過國父個人從事革命的艱難困苦,也經曆了中華民國建國過程中的多少風霜血淚。

(三)青天白日?偉人胸懷
國父親筆所繪的國徽。據吳敬恒先生說,辛亥武昌起義後,國父由美赴英處置有關事宜,而後返國。在倫敦的時候,旅英僑民請國父製定國旗,國父便拿起一張明信片,在背麵繪上青天白日徽,並定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第二天,倫敦唐人街便飄滿了國旗。

(四)國父的遺誌?國人的責任
國父親手所批的演講本三民主義,而今神州待複,革命尚未成功,三民主義仍為尚待全體國共同努力促其實現的目標。

八、但恃鐵血報祖國-秋瑾先烈遺事
在革命先烈中,身為女子,而氣概甚或超邁男子的,秋瑾女士可謂其中最具典型的一位。圖為其手著的詩文,浮透著雄勁之氣。

秋瑾是浙江人,少好騎馬,善飲酒,引得鄉人注目。婚後隨夫入北京,接觸新學書報,又親曆八國聯軍兵臨城下的慘狀,油然生出了革命思想。她在刺激中寫下「寶刀歌」:

「…白鬼西來做警鍾,漢人驚破奴才夢,赤鐵主義下今日,百萬頭顱等一毛…」

她又做「寶劍歌」以明誌:

「…按劍相顧讀史書,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

後來她東渡日本求學,加入同盟會,也參加了江湖會黨。歸國後創辦學校作為革命的掩護,經常男裝騎馬,率學生出城郊操練。又把「洪門」的勢力改組為「光複軍」,準備起事。

在籌備革命同時,她也積極倡導女權,她的文字淺白,非常具有鼓動性,譬如這一段:

「(我們婦女)身兒是柔柔順順的媚著,氣兒也是悶悶的受著,淚珠兒是常常的滴著,生活是巴巴結結的做著,曾受著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這番話,曾引起廣泛的共鳴。

可惜秋瑾籌建義軍的風聲走漏,清軍來圍捕,定死罪。他在臨刑前不肯作供畫押,隻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時年三十二。

題詩「有所感」;

「莽莽神州歎陸沉,救時無計愧偷生,搏沙有願興亡楚,博浪無椎擊暴秦,國破方知人種賤,義高不礙客囊貧,經營恨未酬同誌,把劍悲歌涕淚橫。」

她看日俄戰圖的感觸:

「萬裏乘風去複來,隻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難銷愛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另外,她的遺像中,手持著白紙扇,這是她在日本參加會黨,受封為軍師的暗號。

九、血衣鐵漢-範光啟先烈遺事
雙十革命,清廷覆亡,然革命未竟全功又有二次革命和討袁運動,因此仍有烈士犧牲,範光啟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範光啟是安徽人,先在報上著文倡言革命,又參加東南起義,組織鐵血軍。民國後,他續在上海組織義軍反袁,不意被袁的爪牙刺殺。

十、悲壯淒美訣別書-林覺民先烈遺事
林覺民先烈,福建人,天性幽默,談吐雅趣,曾著「原愛」一書,對人性有高明的洞察。

他參加三二九起義被捕後,在刑堂上侃侃而談,清官大為詫異,替他解開鐐梏,給他紙筆書寫。他揮灑千言,寫到痛心處,竟解開衣襟,用手搥胸,直至幾乎嘔吐。提督李準看了十分感動,親自替他端來痰盂,他也起立回禮,有君子之風。他後來從容就義,不過廿五歲。

附圖之一是他秉老父書:「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另圖是與愛妻意映訣別書,其中說到: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十一、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陳其美先烈遺事
國父曾經說,辛亥革命能夠成功,主要助力而能影響全國最大的,就是上海的光複;上海起義,便是由陳其美先生所領導的。

陳其美是浙江人,少年時學作生意,接觸書報,獲知時局時,又到日本學習軍事,並參加了同盟會。

回國後,他一方麵辦宣傳,一方麵創辦「精武學校」,聘請拳術家霍元甲主持,以培養武功高強的革命勇士。

武昌起義後,清廷大軍鎮壓,漢口失守;幸而陳其美又在上海舉事成功,進取南京,底定了東南形勢。所以,  國父說,「上海其美一木之支者,較他著尤多也。」

民國成立後,袁世凱野心日熾,陳其美又在上海領導「二次革命」,事不成,後來被袁派人所刺殺,享年四十歲。

十二、熱血沸騰革命軍-鄒容先烈遺事
鄒容先烈,狂放不拘小節,圖為其所著「革命軍」,傳誦一時。

鄒氏為四川人,十幾歲時便博覽群籍,頗能文筆,他的父親希望他求取功名,他卻回答說:「臭八股不願學,滿場兒不愛入,衰世科名,得之又有何用。」十七歲時,他東渡日本求學,培養了革命的意識,過了兩年,回到上海參加「愛國學社」。他目擊當時政局靡爛,人心衰敗,於是輯成「革命軍」一書,出版後大為轟動,還被譯為英、日等外國文字。

這本書引起了清廷嫉恨,運用壓力,使上海租界領事將鄒容拘捕入獄,並買通獄卒施予淩虐,鄒容不堪痛苦,病死獄中,當時才二十一歲。

十三、救國救種壯士豪情-溫生才先烈遺事
溫生才烈士,工人出身,刺殺滿清將軍孚琦,被捕就義。

溫生才是廣東人,幼年曾為小販,後來又到台灣,南洋等地工廠服務。他在海外的時間,會見了國父,也興起了革命的思想。

民前一年,黃興,趙聲等人圖謀在廣東起義;溫生才先烈認為,革命軍以往在廣東起義,多敗在滿清水師提督李準手下,便生刺殺李準之意。

於是溫生才身懷手槍,在諮議局前守候了一天,看見一頂官轎嗬道而來,他便衝上前去,把轎夫推開,向轎內連發四槍,不意刺殺的卻是孚琦。

溫生才被捕後,總督張鳴岐問他:「你何故暗殺?」他回答道:「不是暗殺,是明殺!」

張鳴岐無奈,隻得又問為何「明殺」?溫生才說:「不為私仇,隻為救國救種;不是受人蠱惑,完全是個人良知行事!」。

溫烈士終於被判斬首,時年四十二,腿上腳鐐,直到死後才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