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泰國淨土村(下)

(2010-09-20 13:04:04) 下一個

(一)泰國的“善地阿索”

吳蓓

錫灑阿索(Srisa Asoke)的成長

我遇到過一對韓國夫妻,他們不看電視,嚴格素食,他們很希望找到有相同理念人住在一起,否則周圍人都在看電視、吃肉,他們唯恐孩子會受到影響。有相同理想的人住在一起,能互相促進、鼓勵,當然也避免不了會發生意見衝突,菩提樂尊者認為在團體中,衝突使人煩惱,但這正是運用佛法的良好機會。大家一起開會討論,提出各自的見解,聽取他人的意見,會議一旦表決了,就要放棄我見我執,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泰國的“善地阿索”

阿索社區是怎樣從幾個人漸漸發展壯大?以下是唐本居住的錫灑阿索社區的發展曆史:

成為“錫灑阿索”之前

最早是從一個墓地開始。1974年從善地阿索來的僧人在一個埋葬骨灰和屍體的公共墓地旁住下來,附近的人們來到僧人的駐地,請教買非法彩票的幸運數字,他們相信有些僧人能預知未來。僧人們利用這個機會講解佛法,佛法和他們正在追尋的東西是大相徑庭的。僧人勸導他們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喝酒。)或八戒(五戒再加上三條戒:過午不食,不化裝打扮、禁欲),改掉對自己有害的習慣,還教導他們怎樣和別人友好相處,怎樣停止肉食。他們中的許多人變得有信心了,漸漸改掉壞習慣。

環境的發展

1976年,從附近及周邊的省份來了更多的人實踐佛法——這期間大家聚在一起植樹、蓋寺院、蓋演講廳。他們還搭建了幾個茅蓬,建了更多的休息室,改善了供步行冥想的通道。

被看作離經叛道者

1976年至1986年,所有的“錫灑阿索”社區成員努力提升精神境界。他們認真遵守五戒,放棄6種惡行:吸食癮品(包括煙酒、毒品)、賭博、嫖妓、好吃懶做,結交損友、觀看有傷風化的娛樂節目。他們嚴格素食。絕大多數成人去寺院聽聞佛法,回家後繼續實踐。他們削減開支,一天隻吃一餐,不用口紅,不塗脂抹粉,穿戴就像泰國農民,不穿鞋子,他們做了大量的事情來訓練自己的心擺脫感官欲望,擺脫憤怒、妄想、世俗生活和對自我的貪戀,他們的實踐很大程度上顯得和社會發展方向不同。因此,泰國社會很難理解和接受這樣一種新的僧團。不熟悉阿索的外來人把錫灑阿索成員看成是怪人。周圍的一些鄰人喊他們瘋子、神經病等等。

佛法村

1987年實踐佛法的人數增加了,終於在3.2英畝(約合19.4畝)土地上建立了一個社區,名字叫“佛法村”,最早的成員是10名。他們絕大多數是老年人。他們蓋了用支柱撐起的6個泰式房子,1987年底,房子增加到18個,人數上升到40名,村裏的收入大部分來自居士的捐贈。蔬菜供應,如罐裝蔬菜和幹貨來自曼穀的善地阿索中心。村裏隻有10個人的時候,食物足夠吃的。僧人化緣和居士捐贈的食物很充足。但是當人口增加,有些人空手而來,他們麵臨饑餓的壓力。他們必須按比例分配食物,一根香蕉分成四份,一公斤的蘑菇分2天吃。沒有電,水要從一口井裏提上來。

自然農業,無農藥產品

1987年曼穀的一位居士買下11.2英畝(約合68畝)土地贈予錫灑阿索。他們立即製定了獨立更生的政策,僧人們宣稱他們拒食從市場上買來的食物。這是錫灑阿索開始耕種的起點。社區製定了許多種植計劃——作為佛教聯合會的成員,他們發誓不殺害動物,也不傷害它們,他們的農業采取自然的、無農藥的方式。他們生產的食物不含任何化學品,隻供社區成員消費,不出售。

在佛教徒中消除赤貧

作為佛法的實踐,在佛教徒中不應存在赤貧,我們錫灑阿索,吃的和用的都是自己生產的。我們的社區必須先自立,然後才能幫助其他人。這段時間我們的重點活動是耕地、種水果樹、種菜、養蘑菇、種樹、護理森林、做有機肥料等等。我們一起用餐,物品公用,就像一家人一樣。隻用了5年的時間,我們就做到了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人們開始訪問我們,聽取我們的建議。許多聽從我們意見的人還清了債務。我們幫助了許多人擺脫了6種惡行,找到了新的生活。這期間更多的人熱情地參加到我們的社區中,努力阻止社會的衰退。

社區的教育,由社區進行,為了社區

1990年,錫灑阿索社區的學生人數增加到20名。社區同意13位中學生去公立學校上學。然而他們的行為敗壞了,他們不按時回家,變得懶惰,不按時完成作業,到處無目的的閑逛。社區成員中一些退休的教師聚集在一起,提議社區可以自己來辦教育,課程的80%由自己創編,20%來自教育部課外教育項目。

社區的商業

1992年,在錫灑阿索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商業組織。建立了一個小型的稻穀加工廠,專門加工糙米,多餘的低價出售。蘑菇生長在蘑菇房裏。其他小組生產必需品,如草藥做的香波、清潔劑。社區開辦了便民店。

社區重組

1997年錫灑阿索社區開始進入它自主的良性循環,社區在內政部注冊為一個正式的村莊。村裏的負責人由大家自願選舉,通過來訪者的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我們的社區感興趣。我們不得不蓋新的建築,改善來訪者的住宿條件。當我們的工作成為公共的需求,我們隻得接受政府和私人組織的資助。

目前的現狀(2000年)

目前,社區有315名常住居民,訪問者和參加工作坊的人每月平均有1000人。每位成員必須勤奮工作,因為社區必須達到它的產量標準,而部分勞動力又被分散到工作坊去服務和接待訪問者。每個人不計報酬地勤奮勞動,滿足於累積功德。為了社會和國家犧牲自己是我們的驕傲。

對社會的影響

菩提樂尊者不滿足於出家人的個人修行,不滿足於阿索社區的內部成長,他要影響泰國社會。他提出我們生活在世間,但不屈服於世間,而是超越各種誘惑,像其他人一樣接觸各種事物,磨練一段時間後,就能坦然麵對誘惑。因此,不用閉著眼睛靜坐或逃進深山等沒有人的地方。

阿索人對社會的具體貢獻如下:

1. 信息

現今社會,各種資訊令人眼花繚亂,人們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裏。然而,為了傳播正確的思想,為了讓更多的人清醒過來,還得部分依靠媒體的作用。阿索人很重視通過書本來傳播佛法和他們的理念,因為保存方便,成本低廉,絕大部分的書都是免費贈送,他們發行針對不同讀者群的5種刊物,還生產錄音帶、光盤等影視資料。他們不僅印刷泰文書籍,也印刷英文和中文的書。

阿索人有2個廣播節目,主題為“生活中痛苦的問題”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內容包括演講、故事、回答現場聽眾的問題。另一個是“自然農業”,也有十年以上的時間了,著重於環境保護和有機農業。這2個空中節目在泰國廣為人知。

我在泰國曼穀阿索中心參觀時,他們新蓋的電視塔即將完工,屆時他們將有自己的電視台。

2. 醫療

社區內有醫療診所,如果遇到重病患者,就送往外麵的私人或公立醫院。有的社區還有牙醫,免費看病。

阿索人試圖恢複泰國傳統草藥,不斷研究實驗,已經有了草藥生產廠,除供應阿索人的需要外,廉價銷售,減少人們對西藥的依賴。

3. 商業

臨近曼穀善地阿索中心有一家超市,我曾親身感受到購物的人熙熙攘攘,水泄不通,尤其一群中國人進去後,由於質量優異,材料全是純天然的,價格便宜,大家高興得買了又買。這家超市就是阿索人開辦的商店之一,據說每天都是顧客盈門。阿索店裏所有商品都是生活必需品,主要是衣、食、住、藥四個方麵的。他們不賣奢侈品。他們的商品有4個特色:價廉、不偷工減料、實用、誠信。   

阿索商店以4種價格出售商品。一,高於成本價10%-15%的價格出售,售價比市場價格低。阿索的產品利用當地材料自己生產,節省費用;工資成本低;不與其它市場產品競爭,不搞華麗精致的包裝,而節省了包裝費及廣告費。二,以成本價出售。三,低於成本價出售,比如蔬菜是阿索人自己種的,為了幫助窮人,他們低於成本價出售。每年新年他們還舉辦“虧本市場”,約有10萬人光臨,他們相信虧本越多所積的功德越多。阿索商業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大眾的利益,讓利於需要的人。功德比金錢更重要,在施舍過程中人們結善緣、修福慧。

4. 免費贈送

去泰國之前,有人告訴我,雖然曼穀餐館裏一碗麵條大約10元人民幣,但根本吃不飽。我在阿索人辦的素食餐館午餐,6元人民幣卻能吃得飽飽的,而且有 5——6 樣食品。用餐的方式是半自助式,自己拿著一個大托盤,上麵放一個碗、一、二個盤子、一雙筷子,排隊領餐,每類食物約有7——8樣,有涼菜、炒菜、湯、主食、點心。顧客告訴服務員需要哪一種,領完飯菜後,出口處有服務員計算費用,交了錢就可以找座位用餐了。餐桌的式樣和擺放很像中國的食堂,一排排的人麵對麵坐著。吃完飯後,自己去洗碗。洗碗水分放在5個大臉盆裏,前麵二個臉盆裏放有天然洗滌劑,後麵3個臉盆是清水。有時正好2個人同時洗碗,分不清哪個碗是誰的,互相幫著洗。餐廳裏的電視一直在播放菩提樂尊者的佛法演講。

泰國雖然是佛教國家,但日常食品仍以肉食為主,開辦素食餐館是需要勇氣和信仰的。在靜相法師的帶領下,我跟隨4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去參觀另一處阿索培訓中心。沿途,靜相法師特地讓司機繞道去一家素食館,這家餐館原來是普通餐館,受到阿索人的影響,改為素食餐館。靜相法師說我們去那裏用餐,就是對他們的支持。中午12點半我們到了那家位於縣城的餐館,沒有一位顧客,感覺冷冷清清,畢竟素食者是少數。

5. 社區

成立杜絕6種惡行、無犯罪行為的社區。社區的人均嚴格遵守佛教的五戒、八戒、十戒,乃至227條比丘戒律,熱心服務、沒有私人財產,個人成長與團體、經濟、環境共同進步。佛陀製定的“六和敬”是社區準則,包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以歡喜心吃住共享,沒有私有財產)。阿索人不斷實踐後,可以得到佛陀說的7種善果:互相關懷,相親相愛,互相尊重,互助合作,互不爭鬥,團結一致,大家一條心。

我問過靜相法師,當阿索社區需要做決定時,怎麽表決?他說是通過民主討論後,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決定的。菩提樂尊者尊重大家的決定,他認為僧團才是主持佛法的根本。有些時候,德高望重的人,或持戒多的僧人,他們的觀點往往容易得到人們的響應。社區裏人的等級,不像社會上那樣,仰仗財富和權力來確定的,而是根據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即持戒多少來確定。比如持比丘戒的僧人比持十戒的僧人地位高,更受大家的敬重。

泰國的村莊超過6千個,泰國轉變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後,鄉村的經濟、政治和生活受到巨大的衝擊,傳統的智慧和佛教漸漸遭到輕視,社會普遍的潮流是貪圖物質享受,追求榮華富貴。而善地阿索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泰國深受其害,產生了大量的債務。與此同時,阿索社區卻沒有受到影響,他們自給自足,不依賴外國產品。泰國目前已經建立了12個阿索社區,獲得國家文化促進會的表揚。

6. 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在阿索人的心目中占有特別重要的位置。菩提樂尊者教導阿索人都要學習當農民,杜絕使用農藥、化肥,學做有機肥料。因為農藥、化肥會傷害植物和土壤裏的生命,違背了佛教的第一條戒律不殺生,他們不耕地也不鋤草,采用日本人福岡正信發明的自然農業方法。阿索社區自己生產食物,自己消費,既節省了開支,又避免了環境汙染和破壞。菩提樂尊者說珠寶雖然比農業產品昂貴,但沒有珠寶,人類照樣可以活下去,而沒有了糧食、蔬菜、水果等農業產品,人是無法生存下去的,農業產品理應比珠寶更有價值、更貴重。

有機農業目前已形成一個聯盟,全國約有一百個村莊加入,聯盟負責管理、組織、培訓、分配市場、質量監督等,政府撥一億資金供阿索僧團運用於有機農業,他們開辦培訓班,不僅傳授有機農業的知識和技能,也注重培養人的道德品格,參加者返回村莊,輔導更多的村民。所有阿索的產品都沒有專利,無條件提供給有興趣的人來學。最近幾年,政府請善地阿索代為培訓過十萬人。

7. 垃圾回收利用

我在參觀善地阿索中心時,看到一個很大的垃圾分類廠,廠裏沒有機器設備,而是一堆堆從城市各處收集來的垃圾,有5、6位工人正在對垃圾進行分類。阿索人一方麵由於生活節儉,重視環保,產生的垃圾較少,另一方麵,菩提樂尊者要求每位阿索人把扔掉的垃圾要先分類。所有垃圾分為四類(4R-reuse, repair,recycle,reject):可以重新使用的,如舊衣服清洗後可以再用或送人;經過修理後才能用的;有些垃圾需要經過處理,如報紙可以回收加工後再利用;實在沒有任何用處的垃圾,就隻好當作燃料焚燒或填埋。

菩提樂尊者親自寫標語提醒大家“從垃圾中淘金”、“垃圾已經泛濫世界,你要怎麽辦?”

8. 有機堆肥

化肥在生產過程和使用過程中都會給環境造成危害,利用化肥生產出來的食品對人體的健康也有危害。阿索人還收集落葉和雜草,經過發酵和分解反應,變成天然肥料。


菩提樂尊者提出拯救民族的三種事業是:有機農業、垃圾回收、有機堆肥。泰國是個農業國家,生產的稻米、蔬菜、水果是民族的食物。但現在人們的觀點發生了改變,他們看不起農業,認為種莊稼是低級勞動,輕視農業和農民。菩提樂尊者對阿索人說:“為了種植穀物,為了低價出售,如果可能,就免費贈送,我們要承擔起農民的責任。佛陀的教導讓我們正確理解世界,而不是誤解。我們要根據佛陀的教導,承擔改善國家經濟的責任。我們有自己的經濟學,我們不會因為從事農業生產,或回收垃圾、做堆肥,而感到低人一等。如果我們能夠努力去做,我相信農業是生命的根基或核心。我們感到驕傲,我們正在幫助國家——我們不是通過戰鬥、殺戮、衝突、競爭來拯救民族。絕對不是。我們是通過自我犧牲,以建設性的方式幫助大家和平共存。”

我在阿索培訓中心住了一個晚上,有約100平方米的餐廳和活動房間,有能容下150人的集體宿舍。一位阿索女士還向我們介紹了如何做有機肥料和清潔劑,付出更多的辛勞和時間,但收獲的是健康的食物,還有人的健康。

有機農業提供食物,人在消費過程中產生垃圾,垃圾分類回收後,有機垃圾做成堆肥,重新回到土壤,滋養新一輪的有機食物。有機農業不僅保障食物供應,保護大自然,也是人的本質存在的重要方式。 聖雄甘地的追隨者維奴巴·巴維(Vinoba Bhave)認為“保持與土地的接觸是人性的基本需要,任何民族或文明若緩慢的與土地分離,就會失去活力並墮落。”

9. 教育

阿索人創辦自己的學校,學生來自社區成員的孩子,部分不滿現行教育體製和社會現狀的家長也會把孩子送進來。國家承認學曆。

參觀善地阿索中心時,我看到5、6位穿著藍色統一服裝的小學生在樹下的石頭上玩耍,他們笑咪咪的,十分親切和善。靜相法師告訴我們,這些孩子是學校裏的學生,他們的學費、食宿和衣服全部免費。他們教給孩子的首先是做品德端正的人,然後是熱愛勞動,樂於奉獻,最後是文化課的學習。學生們的學期成績,道德品格占40%,為人處事占35%,學習成績占25%。如果一個學生說:“我想吃空心菜。”家長和老師不會為學生馬上去買空心菜,而是到地裏教他怎樣種空心菜,要過2個月才能吃到自己種出的空心菜。阿索的學生每天要參加2個小時勞動,勞動內容可以自由選擇。這使我想起了薩提斯·庫瑪(Satish Kumar)的觀點,他認為一個學校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學習場所是廚房。學生首先應該學習我們日常食物是怎樣來的,學習怎樣和別人一起勞動。

10. 為世黨

泰國是個佛教國家,曆來政治和佛教密切聯係。隨著善地阿索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和響應,總理也親自訪問阿索社區,並要求每年為政府培訓3萬至30萬人,成為民族振興的一種方式。

阿索人積極關心政治,認為政治要有宗教精神,政治人物要有崇高的品德,有大公無私和樂於奉獻的精神。1999年他們成立了“為世黨”,培養有品德、誠信、不貪圖名利的人為民眾服務,為世黨不參加選舉,隻為社會服務,不求回報,願為民主製度奠定基礎,為泰國政黨樹立良好的榜樣。

最有名的認同阿索理念的政治人物是參隆·昔孟,他曾擔任過泰國總理秘書,曼穀市市長,副總理。他嚴格按照佛教的戒律生活,把每月的工資全部捐給慈善事業,隻靠養老金生活,他捐出所有的財產,自己睡在工廠改裝的地板上。他不抽煙、不喝酒,堅持20多年每日一餐素食、過午不食。他唯一擁有的奢侈品是蚊帳和電話。他的辦公室裏不裝空調,僅有一張舊木桌子、一把椅子、一個藤編書架和幾十本書。擔任市長期間,他和妻子協助善地阿索辦素食餐館,他經常幫忙端菜、收拾餐桌。他曾經一大清早起來清掃馬路,體察清潔工人的辛苦。他對於官員的貪汙腐敗毫不留情地整治,包括幾位高級官員。參隆·昔孟曾獲“麥克賽賽獎”,是泰國最受敬重的政治家之一。

參隆·昔孟從前家裏有兩間臥室,各種設備幾乎一應俱全,每當夜晚降臨,他就拉上鐵絲網,防止小偷進來。聽聞一場佛法後,他說:“我終於恍然大悟,我被物欲束縛得多厲害呀!因此,我舍掉一切。看看現在的我。多快樂的人!”“今天,我過得很自在,雖然生活簡單,卻逍遙無比。”

勤奮工作 多做奉獻

阿索人首先為了自己的生存辛勤勞動,他們生產食物、豆腐、醬油、肥料、草藥等。他們自己動手蓋房子,設計節省勞力的機器。為了盡量做到自給自足,還要招待來自四麵八方的訪問者,他們每天從拂曉忙到黃昏。

工作也是鍛煉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佛教中“戒定慧”中的“定”),在每天的各種活動中修煉自己的專注能力,內心平靜,控製憤怒、嫉妒等情緒。Ah Jaenjop說:“當我們工作時,我們的心在工作上。就像今天早上我浸在水裏拔雜草,我的心不在別處。我們審視我們的思想。就像透過一片玻璃觀看。我們看到玻璃,也看到玻璃後麵的水。我們可以看到水被攪動了,看到水平靜了。我們能看到水的不同顏色——綠色或紅色,或純淨清澈。”Mua認為:“我的‘定’ 不是閉起眼睛靜坐。我努力在工作中保持正念(mindfulness),因為如果我們保持正念,我們就會集中注意力。有時候我們對工作不滿,如果不控製自己的情緒,發泄憤怒,就會毀了我們的工作。為了做好工作,我要控製情緒。有時候做錯事情,我努力保持平靜。換個角度,尋找新的解決方法。”

努力勤奮地勞動,不僅為了個人和社區的生存,也為了社會的進步。他們敢於過著世人眼中的清貧生活,並不是他們沒有能力致富,而是心甘情願把多餘的物質奉獻給社會。Ah Kaenfa說:“我們不積累財富,積累財富是罪孽。我們有規定,我們願意成為世人眼裏的窮人。外麵的世界是資本主義體係,他們必須積累財富,擁有大量財產,我們是沒有財產的人。但我們工作努力、勤奮,我們有知識、有效率、有能力。我們在這裏擁有的一切,是為了幫助別人,我們不認為它們是我們的。我們住在一起,不是為了發財致富。也就是說,我們在一起互相幫助,減少心中的欲望。欲望越少,工作就越努力……”

《南方周末》07年7月26日刊登了經和組織(OECD)曆經18個月的調查結果,中國有三分之一的河流、75%的主要湖泊、25%的沿海水域遭受嚴重汙染。超過1.7萬個城鎮沒有汙水處理廠,每天有3億人飲用汙染水,每年有1.9億人受到與水有關的疾病折磨,水汙染每年導致3萬名兒童死於腹瀉。如果得不到有效控製,15年內,中國的空氣汙染會導致60萬城市人口過早死亡。中國的經濟在向發達國家迅速靠攏,但環境水平卻與世界上最窮的國家近似。

任何一個國家在邁向工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幾乎不可避免要麵臨嚴峻的資源壓力,要承受環境破壞和汙染的致命後果。無論泰國,還是中國,都不例外。看似資源緊缺、環境破壞發生在別處,是他人所為,比如空氣汙染主要來自汽車,水流汙染來自工廠不處理汙水,其實根源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電視、電腦、微波爐、烤箱、冰箱、洗衣機、汽車、大量衣服和書籍、各種美味佳肴、豪華別墅等等,所有這些都已經超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人心的貪婪和感官欲望恰恰是環境問題的根源之一。政策法規的加強、政治製度的完善在保護環境方麵能起到至關重大的作用,然而再好的製度和法律,如果人的道德繼續墮落,人的貪婪和欲望繼續膨脹,很難想象環境問題能夠得到根本的解決。

《環球時報》07年8月1日報道美國寵物每年花掉400億美元,幾乎超過全世界64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另一方麵,每年全世界由於饑餓和饑餓引起的疾病,導致將近900萬人的死亡。這觸目驚心的反差、畸形的消費,難道不令人深思嗎?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唯一正確的嗎?市場經濟考慮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了嗎?

有人提出現代人麵臨四種異化,一是人和大自然的關係異化,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異化,三是人與自身的異化,四是人與最高存在的異化。人的異化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吸毒、離異、青少年犯罪、貧富差距拉大,愛慕虛榮、追求名利、貪汙腐化、勾心鬥角、縱情聲色等等。這些社會弊端和人性的醜陋自古就有,並不是因為現代化才出現的,然而在市場化、全球化的刺激和驅使下,愈演愈烈,就像是古希臘傳說中的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跑出來的罪孽就永遠收不回去了。

我第一次見到靜相法師時,腦海裏就出現甘地非暴力戰士的形象——清貧、無畏、禁欲、堅持真理、意誌堅定、無私奉獻。我曾花了1年多的時間翻譯甘地的文章,靜相法師寫的介紹善地阿索的文章,激發我深入了解的強烈願望,善地阿索的實踐,和甘地的倡導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甘地投身非暴力運動後,一直過著苦行僧的生活,素食、禁欲、隻穿手工紡織製作的纏腰和披肩,嚴格遵守戒律,沒有任何財產。甘地號召印度人民自己紡紗織布,生產自救。尤其在關心政治方麵,甘地認為那些抱著宗教與政治無關的看法的人,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明白宗教的意義。甘地是菩提樂尊者最為敬仰的人之一。難怪一位西方作者稱“善地阿索”為甘地主義式的佛教。我在阿索的草藥店裏,看見牆上掛著甘地和菩提樂尊者的像。菩提樂尊者號召阿索人發願死後再生為阿索人,在未來的5百年裏,發揚光大佛教的精神,不僅影響泰國的經濟、政治,也要為全世界的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榜樣。

阿索人為我們展示了另一種生存的可能性。人們自願過著清貧的生活,不圖感官享受,勤奮工作,把多餘的產品奉獻社會。他們嚴格遵循著佛教的戒律,慈悲為懷,拒食肉類食品,不傷害土壤裏的生命。他們願意在大地上辛勤耕耘,收獲有機糧食和蔬菜,把垃圾變成可利用的資源,他們創建的社區,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重視人的道德修養,願意為了眾生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阿索人認為他們還沒有達到理想的境界,還在努力過程中。他們知道無法改變全球市場化的趨勢,無法抵擋消費主義的洪流,但他們相信每個人可以從自身的改變做起,知足常樂、簡樸生活、品德高尚。

佛教有一個“因陀羅網”,網是用寶珠做的,每顆寶珠“光明赫赫,照燭明朗。網珠玲玲,各現珠影。一珠之中,現諸珠影。珠珠皆爾,互相影現。無所隱覆,了了分明。”如果我們把每顆寶珠看作一個人,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影響,共同存在。個人的善念和善行,會增加人類整體的善念和善行。同樣,個人的邪念和罪行,會增加人類整體的邪念和罪行。我原來總是覺得佛教徒隻知道自己修行,不關心社會,現在我想如果一個人把自己身上的邪念和貪婪欲望修煉得無影無蹤,把自己身上的善良慈悲修行得大放光明,就是在增進人類整體的幸福。

離開泰國那天,靜相法師把我們送往飛機場,他說如果中國有人想了解“善地阿索”,歡迎前來參觀,如果需要他到中國演講,他很願意。其實,菩提樂尊者和靜相法師都是華裔泰國人,他們願意讓更多的中國人分享“善地阿索”的經曆。在和靜相法師相處的一天多的時間裏,他給我留下的不僅僅是非暴力戰士的形象,他幽默、輕鬆、和藹可親,還教我們怎樣邊聽音樂,邊放鬆。我很想問問他為什麽要出家?可是一直開不了口。從他的簡曆中我得知,他原是一位學法律的大學生,1980年在善地阿索剃度,他幫助各大學創辦“佛學社團”,在廣播電台開辦“希望線”。1992年他到泰國東北部創設修行村,帶領僧俗大眾以佛教的八正道實踐人間淨土,在全國6千多個村莊中,榮獲12個模範村莊之一。他還用泰文寫作數十本書。他曾到台灣訪問講學2年。在他的演講中,聽眾常常爆發出一陣歡笑。聽說他曾因為過度疲勞,不得不病休一段時間。他把自己的生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眾生。

佛教中慈、悲、喜、舍四個字的含義分別是,慈意味著給別人帶來快樂,悲是幫助別人擺脫痛苦,喜是對別人的成就隨喜讚歎,舍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布施,二是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人。團體是由個人組成的,從個人身上又能折射出團體的狀況。從靜相法師的言談舉止中,我見證了善地阿索的慈悲喜舍的佛教精神。

(二)赤腳行走在“善地阿索”

曾金燕

泰國朋友給我看一張泰文報紙,上麵一位高僧抱著艾滋病的兒童讓人印象深刻。Ben告訴我,泰國有一種特殊的僧人,帶領村人嚴格持守戒律,勤儉節約,不輕易接受捐款,自行經營有機農場、印刷廠、商店、學校,低價甚至無償把產品供給社會,教導信眾行“功德主義”。這就是阿索僧團,他們甚至有一個政黨“為世黨”,隻問服務,不拉選票,曾經得到Thaksin的支持,但卻又毫不客氣地在Thaksin在位時靜坐抗議其政府的腐敗。他們在創辦人菩提樂尊者(Pra.  Bodhiraksa)的領導下,在泰國建立了9大著名的修行“淨土村”以及100個中心和7個新建的修行村。今天我有幸在朋友靖的帶領下,訪問了地處曼穀郊區的淨土村善地阿索(Santi Asoke,意為“和平無憂”),菩提樂尊者在此生活。

靖是中文老師,來泰國4個月,但是不懂泰語。由於語言不通,我們途中周折幾次才得以抵達善地阿索。當時因迷路而尋找碼頭坐船時,意外發現了湄南河邊正在舉行佛法盛會的金碧輝煌的寺廟,想象著善地阿索不知會是怎樣的美麗。下了船搭乘的士,猛然間看見一個小小的路牌上寫著“Santi Asoke”,我簡直不敢相信善地阿索就在這熱鬧街道的深處。走進善地阿索才發現,他們的簡樸已經超過我的想象——實際上,他們不但沒有像別的寺廟一樣擁有壯觀的佛像,甚至連象征寺廟的房子也沒有。但是他們頗費心思地種下了大樹,並營造了一個迷人的人工瀑布,瀑布上方存放著象征佛法的舍利子。房屋依自然環境而造,寬闊、完全開放的講經堂,傳統泰式的木屋,茅草房和小閣樓,或在樹林中或在水溝上。也有完全現代的水泥建築,隻有堅持實踐阿索僧團教導的信眾才能入住。學校是傳統和現代結合的建築物,教育是完全免費的,無論孩子們來自哪裏,入校必須嚴格遵守戒律和嚴格的校規,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參加勞作和經營,作為鍛煉身體和向自然學習的課程。

通向善地阿索講經堂的是一條街,兩旁的商店裏,我看見一些赤腳著藍布衣的男女在幹活,年輕者居多,往來的人們,相互微笑地雙手合十行禮。菩提樂尊者正在講經,信眾赤腳盤腿坐在地上,隻有少數年老者坐在椅子上,幾個比丘及式叉嗎達(十戒女)也在認真聽講。我也脫了鞋子和大家一樣赤腳進入講經堂,尊者講的是泰語,我不懂,於是向一位坐在最後的式叉嗎達行禮。她叫來正在洗碗的一位會說有限幾句英語的藍衣男子,把我帶到在商店裏幹活的另一位中年男子麵前,當那中年男子得知我想了解更多關於善地阿索的情況時,找來一位藍衣女子,告訴我這位藍衣女子英語最好。


後來我才知道藍衣女子叫Saengkwan,是善地阿索學校的老師。她告訴我,尊者正在講不要為世間6種邪惡所誘惑,要自我控製,修行才能進步。平時每天上午都有講經,周日的聽眾較多。四周的攝像機將講經內容錄下,然後在電視台播出傳達給信眾。

午飯時間到了,集體一起分享免費的素食,男女分食,Saengkwan邀請我和大家一起吃飯。我覺得很奇怪,問她為什麽要男女分食,而且不能觸碰男性,是不是女性在善地阿索的地位低。Saengkwan解釋說,善地阿索並不鼓勵結婚,因為男女交流容易產生感情,在講經堂的男子大部分是獨身者,對與異性的肢體接觸是反感的。圍繞著寺廟居住的居士們可以結婚,隻要嚴格遵守不邪淫的戒律,忠誠於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就可以了。

午飯非常簡單,炒飯、稀飯、豆製品和蔬菜混合在一起,另有一種水果和香草葉子(可能是薄荷葉)可選擇。嚴禁吃雞蛋,不鼓勵喝牛奶。吃完飯自行洗碗並晾幹餐具。除非生病,比丘和式叉嗎達以及預備成為比丘和式叉嗎達的修行人嚴格遵守日中一食、過午不食的規定。

我向Saengkwan表示希望能捐一點款,按照我的習慣,不能無功享受佛門的食物,應當有所貢獻,或捐錢或勞動供養師傅。Saengkwan委婉拒絕了。她告訴我,尊者教導大家,除了當日的一頓素食,不要用財物、鮮花以及其他華麗或值錢的東西供養比丘或式叉嗎達,因為這是浪費社會資源的行為。尊者提倡節約、簡樸和勤勞地生活,把所得貢獻給社會。實踐尊者的教導,堅持修行,是對佛門最好的供養。捐款並不是一件好事。許多人做了壞事,捐款後會減輕負罪感。但是尊者說過,人生好比一杯水,做好事如同往杯子裏加藍色的水,做壞事如同往杯子裏加紅色的水。一旦做了壞事,不管你做多少好事,杯子裏的水依舊有紅色的痕跡,直到你做了足夠多的好事,藍色才能完全覆蓋紅色,但是紅色實際上仍然存在。如果我們一定要捐款,那麽在拜訪或認真學習善地阿索或其他修行村7次以後,才可以捐款。

Saengkwan帶著我赤腳走,在善地阿索參觀休息地、學校、印刷廠、商店、街道和她的家。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往來的藍衣學生很多,他們謙卑、微笑、滿心歡愉地向老師Saengkwan行禮。赤腳行走,感覺很奇妙,腳底時而傳來地麵的熱浪,時而感覺到碎石子的刺激。Saengkwan說尊者帶領大家赤腳行走,一是要我們集中注意力在行走上,地麵是否有小生命呢?地麵是否有東西會傷害我們呢?二來通過赤腳行走鍛煉,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堅強,可以經受更多的磨難。Saengkwan的家庭環境看起來不錯,她的父親,是貧苦農民的孩子,依靠努力奮鬥獲得機會到美國留學並獲得了博士學位。但是從外表看,她和善地阿索的其他人並無區別。他們一樣穿著簡樸的藍色自製布衣,一樣在農田、商店裏勞動,即使是老師,除了教學也參加體力勞動。幾個從善地阿索學校畢業了的姑娘,在街上賣東西,微笑地向我們點頭。

回到大學我告訴同伴自己去了善地阿索,她很感興趣。我很敬佩善地阿索的法師、居士、學生和信眾,沒有堅強的意誌、堅定的信念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無法堅守這塊淨土。每一個加入淨土村的人,都必須嚴格遵守阿索僧團的教導,但任何不能堅持的人都可以自由地離開。泰國土地的私有製和可以自由買賣的政策,使得淨土村從阿索僧團的理念走向了現實。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對淨土村產生了興趣,泰國各地也學習建立淨土村。其中泰國東北部的一個修行村被評選為全國六千多個鄉村中12個模範鄉村之一。菩提樂尊者和僧團,以積極入世的姿態,帶領著信眾建立一個更加純淨、更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值得讚歎的。(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