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題:[轉貼]克林頓撰文:教育是中國發展的最短一塊木板

(2005-01-31 05:58:41) 下一個
讀中國的報紙,對於中國的未來總有那麽多振奮人心的消息。在國人暢想“中國人的世紀”時,我卻要先潑桶冷水――別想得那麽美,先看看中國的教育!根據木桶效應,愚以為,教育就是中國發展的最短一塊木板,它決定了中國的前途和未來的生活水平。    製約一個國家發展的最大兩個因素是教育和政治體製。教育是立國之本,沒有好的體製,培養的人才無法人盡其才;而即使有好的體製,沒有人才也無法體製其優越性。可惜的是中國這兩大因素都差之又差。在1月21日在達沃斯論壇上,克林頓就把寶押在印度身上,這位偉大的美國前總統講話中說,印度的潛力將比中國大。他強調說,印度很快將有一個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中產階級,這個中產階級將會推動國內消費。印度是當今世界全球化的象征,同時又是一個權力下放的國家。克林頓是位智者能人,他的話是有預見性的,很值得我們反思。    我知道中國人向來是看不起印度的,但我要說:不要小看印度,人家許多方麵比咱強得多!就說教育,中國成人中文盲率不到15%,而印度則仍高於40%,但是印度有7%的青年能上大學,而中國隻有5%,而且印度的高等教育比大陸好的多。一個文盲率高於40%的國家有7%的青年能上大學,是印度比中國有錢,還是印度人比中國人品種優良?不是,而是印度的民選政府必須拿出錢來辦教育,否則,甭指望人D民選你做領導人(這便製度上的優勢)!有人在報紙上取笑印度人貧窮,因為印度政府的辦公室裏是沒安裝空調的(印度的天氣是很熱的),甚至印度的國防部長辦公室都沒安裝空調。讀罷,我罵作者白癡!印度是比咱中國窮,但難道國防部長辦公室都安裝不起空調?當然不是,而是這是一個沒有官員奢侈消費卻擠出了教育經費的國度,而中國呢?我敢說,如果中國再不進行有效的教育體製改革、加大教育投資,建立獨立的司法製度、促進信息的自由流動,克林頓的預言就會實現,中國在國際競爭中必會被印度擊敗! 春節期間,於報上讀到一則震撼人心的消息,台塑大王――王永慶老先生要大陸要在大陸蓋一萬所小學!計劃每所平均200個學生,讓200萬貧困兒童有書讀。“我要蓋一萬間小學!先蓋1500間!大陸31省,平均下去找”,他在接受《商業周刊》時如是說。說實話,讓冷漠現實寒了心的我都感動許久,感動之餘不禁想――“讓200萬貧困兒童有書讀”,也就是說中國最少有200萬貧困兒童沒書讀,王老是搞企業的,不可能說有20萬貧困兒童沒書讀他蓋可以供200萬孩子讀書的小學。其次,我想,我們的政府在幹什麽呢?納稅人的錢都用在什麽地方了?! 捐款、救助,靠富豪的善心能解決國家教育問題嗎?不能,關鍵還是政府應擔起應擔的責任。我對人說希望工程其實是個恥辱工程,不是因為希望工程出了貪汙挪用現象,而是因為教育本是政府的首要職責,教育投入是政府的法定義務,而我們的政府並沒有做到。中國的教育開支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僅是聯合國規定最低標準的三分之一,列在全世界倒數的幾位,比非洲窮國烏幹達還低。當局雖在1996年製訂“教育法”,規定全國教育開支不得低於國民生產總值的6%,但七年過去了,仍然在2%左右徘徊。相反,學費卻一直暴漲。我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大的失敗便是教育。眾人皆知一個國家要走出貧困,要確立的一個長期反貧困的策略,一定要搞義務教育。要改變數以千萬計的孩子的命運,主要靠的是政府的投入,這些孩子的命運便決定了他們家庭的命運。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就施行了免費的義務教育,每天還管一頓午飯,一年免費一套校服,這樣的子弟能不為國盡忠嗎?但是那時的日本是國弱人窮的,起碼比中國窮很多,清政府賠得起億兩銀子,卻不會去實行義務教育。清華大學,還有已成文物的老北京圖書館都是美國人用清政府的賠款建的。即使不用培款,清政府也不會建圖書館的,他們寧願用來揮霍,當年德國給清政府用於海軍的貸款不就被慈禧用來修頤和園了嗎?依愚之見,如今政府與晚清政府差不多,看看政府辦公樓之豪華,公仆坐騎之豪華,再看看那無數失學孩子及為孩子上大學而疲於奔命的家庭―――切盡在不言中。引一組數據以證吾言非虛――僅中國大陸幹部公費出國(境)考察經費,每年高達三百億美元(約2550億人D民幣),而義務教育總支出僅有1500億元左右。    反觀曆史,從中日兩國對教育的態度便知中日兩國如今之必然,而且從教育仍可觀出兩國的未來之路。中國之貧首因是教育,而日本之富強首因也是教育。自勝者強,內因永遠是一個國家強弱的主因,隻有那些愚昧之人才會將中國之貧歸咎於列強之侵略。當年國弱民貧,飽受列強欺淩的日本最後不但脫貧,而且走上了富強,不過,由於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戰敗後又貧困了。但日本二戰後又在教育中振興了起來,且相對國力比二戰前還強。中國人的思想是窮了就辦不起教育,其實越窮越要勒緊褲帶辦教育,唯有教育才能脫貧,唯教育才能富強!    由於醉心於短期的經濟表現,如今政府並不願意將錢投入教育,但教育才是持續發展的主動力,教育的投入不會在短期有明顯的經濟表現,但在未來必會得到豐厚的回報,就像日本。涸澤而漁地發展經濟,隻能暫時改進物質上的生活,之後,我們將為之付出慘重代價。中國大陸如今製度上的缺陷就是為官者隻注重短期的經濟表現,因為這才是他們升官發財的資本,而教育上的回報他們等不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他們是絕不為之的――這是製度的必然。    在信息封鎖和愚民教育之下,如今的青年已不知道如何愛國了。西大的學生走上街頭反日,而反教育產業化隻有一位老人敢於獨自舉牌。我要對那些反日反美的憤青們說,別反了,如果你們真的愛國就幹些像樣的正事兒,像那位老人學習――向政府要教育經費去!如今中國人的首要不是反日反美而是爭取受教育的權力!我國是一個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國家,且進入義務教育階段人口仍在不斷增加,再不加大教育投入,中國是沒有前途的!看看美國,1999年,教育總投資已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7.7%(當年中國的GDP隻有美國的10%),達到6350億美元,像中國這樣一個處在發展階段的國家,拿出10%的GDP來辦教育是不為過的,台灣在經濟起飛之際,GDP的12%到22%都用來辦教育了。如果政府將鐵血政策用於教育上,拿出15%的GDP辦教育不是不可能的。    我之所以一次次撰文為教育呐喊,是因為教育不僅關係著國家前途,還關係著民族尊嚴。我受過高等教育,我若隻想著個人,追求物質生活對我而言並不難,但是民族尊嚴是物質生活滿足的了的嗎?不!我希望國人提高素質,不是隻想著改進生活,而是想我們民族有尊嚴的活著。隻能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國度不僅沒有前途,且是沒有尊嚴的。即使中國的GDP達到世界第一,中國也不可能像美國那樣贏得尊重,因為中國人的整體素質比美國人還差得遠。    中國總喜歡暢想“中國人的世紀”,其實,沒有高素質的國人,21世紀依然是“中國人的世紀”,隻不過是中國人做苦力的世紀。勞心者製人,勞力者受製於人,這是必然。你以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場”是什麽好事?工場汙染的是中國,不是那些發達國家。若真的成為“世界工場”,那麽21世紀中國的環境必然進一步惡化,特別是如今國人的環保意識並不高,政府宣傳很不夠的情況下,中國人的生存環境將會變得更加惡劣。 在報紙電視大談經濟成就時,我要提醒國民非常重要一點――對於一屆政府的成就,不要僅關注經濟增長,還要看教育、醫療、環保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麵。如果經濟的成長隻表現在數字上,而多數人的生活水平並沒有進步,那麽數字必然是虛的,畢竟,生活才是真實的。以愚之見,即使經濟不增長,如果胡溫在任時能做到沒有孩子因為家窮而上不起學,那已是一屆很偉大的政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