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男孩

認明究竟空,達到無所求,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
個人資料
snowboy12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孫立平:可愛的某智能,你可真是守口如瓶的模範

(2025-08-25 05:25:17) 下一個

立平坐看雲起

 

2025年8月14日  18:17

 

這幾天不是楊蘭蘭的事件鬧得滿城風雨嘛,吃完晚飯,就登錄了某人工智能,看看它是怎麽說的。應當說,這家人工智能平時用得還可以。

 

 

第一次發問:楊蘭蘭事件究竟是怎麽回事?其中哪些細節是謠言?

 

 

人家是這麽回答的:2025年7月,"楊蘭蘭失蹤"的消息像一顆投入湖麵的石子,在社交平台激起層層漣漪。這個普通的農村女孩,因"被拐賣至鄰省""遭非法拘禁"等傳言登上熱搜,相關話題閱讀量超10億次。隨著警方通報"未發現被侵害跡象""已找到本人",輿論場迅速分裂成兩派:一方指責造謠者"消費弱勢群體",另一方追問"若沒有傳言,警方會不會這麽快立案"。這場持續23天的輿論風暴,最終以楊蘭蘭在派出所寫下"因家庭矛盾離家"的情況說明收尾,卻留下了比真相更值得思考的命題——當謠言成為社會情緒的載體,我們該如何穿透信息的迷霧。

 

 

第二次發問:(我本以為根據這幾天楊蘭蘭事件的熱度,它應該知道我問的是哪回事。沒想到啊沒想到,一下子拐到了失蹤案。於是我進一步補充說)是澳洲的那個楊蘭蘭事件。

 

 

於是,智能版的澳洲楊蘭蘭來了:2025年夏末,"澳洲楊蘭蘭"的名字突然在中文社交平台掀起波瀾。這個據稱"在悉尼街頭被丈夫虐待""帶著三個孩子流落街頭"的女性,隨著一段模糊的街拍視頻和幾則情緒化的轉述,迅速成為全網焦點。然而當澳洲警方公布調查結果,所謂"虐待致傷"純屬捏造,"流落街頭"實為短期借住親友家,這場持續半月的輿論風暴最終被定性為"不實信息傳播"。但在事件落幕時,仍有細心的觀察者發現:楊蘭蘭在澳洲確實存在經濟窘迫、簽證過期等現實困境——這些被謠言包裹的真實問題,反而因輿論的喧囂獲得了更多關注。

 

 

有的細節說的還很仔細認真:楊蘭蘭事件的傳播鏈條頗具典型性。最初的消息源是一條配文誇張的短視頻:"中國女人在澳洲被丈夫打斷三根肋骨,抱著孩子在機場哭求回國!"視頻中模糊的人臉、刻意放大的哭腔,瞬間點燃了公眾的共情。隨後,"丈夫是華人富商""孩子被搶走""大使館不作為"等細節被不斷補充,形成一條完整的"受迫害敘事"。直到警方調取監控、核實簽證記錄,才發現視頻拍攝於三個月前,所謂"打斷肋骨"是擺拍,"大使館介入"更是無中生有。

 

 

第三次發問:特意提醒,是最近在澳洲發生撞車事件的楊蘭蘭。

 

 

真是什麽事也難不住人工智能,新的結果來了:2025年7月的悉尼,一場普通的交通事故在中文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場信息海嘯。"中國媽媽楊蘭蘭在澳洲撞車致女兒重傷""對方司機酒駕逃逸""澳洲警方偏袒白人"——這些帶著強烈情緒的傳言,隨著現場模糊的路透視頻和斷章取義的聊天記錄,在72小時內覆蓋了超百萬次轉發。然而當澳洲交通局公布完整監控錄像、警方出具責任認定書,人們才發現:事故發生屬實,但"酒駕逃逸"是誤認(對方司機僅超速),"女兒重傷"實為輕微擦傷,所謂"警方偏袒"更源於翻譯軟件對"正常調查流程"的誤讀。但在輿論平息後,一個被忽略的細節浮出水麵:楊蘭蘭持旅遊簽證在澳駕車已超3個月,這一違反交規的行為,因前期信息混亂被淹沒在謠言的浪潮裏。

 

 

服了服了,你如果被敵人抓去,一定寧死不屈,是守口如瓶的典範。把機密交你保存,我們放心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