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一張漫畫:

一個愁容滿麵的男人拎著幾袋東西在路上走著,絲毫沒有注意到周圍人異樣的眼光。
而他手裏的東西,散發出陣陣惡臭,將路人都熏得掩住了口鼻。
有人忍不住提醒了他,男人才驚覺,自己一直在拎著垃圾走路。
生活中,很多人也有“提著垃圾走路”的經曆:
比如遇到了一些破事,就會連著好幾天悶悶不樂;
經曆了一次遺憾,還會時不時暗自傷神,不肯釋懷;
碰到了不講理的爛人,就使勁跟對方爭執,非要辯個是非對錯……
這些壞情緒、小遺憾、爛人爛事,本質上跟垃圾並沒有任何區別。
但很多人還是喜歡將它們拎在手上,遲遲不肯放下,最終導致自己也被臭氣熏染。
01
所謂挫折感,指的是人在遇到困難或失敗時,產生的失望、沮喪、自責或無力感。
人一旦深陷挫折感中,就很容易被挫折擊垮,從此一蹶不振,灰心喪氣。
他癡迷於小說創作,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接連寫的幾部作品,都被出版商拒稿了。
麵對這種打擊,霍華德整日整夜地憂心不已,甚至篤定自己無法再寫出優秀的作品。
就在他收到最後一封退稿信的時候,他對人生徹底失望,直接朝著自己開了一槍。
托馬斯·卡萊爾40歲那年,寫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本著作。
寫完最後一頁,他激動不已,手稿都沒收,就跑到了院子裏散步平複心情。
結果在他離開書房後,一陣大風吹過,將他的手稿悉數吹進了火爐裏。
但痛定思痛後,他決心讓這件事翻篇,繼續投身新的創作。
終於在繼續努力了三年之後,他憑借著著作《法國革命》一舉成名,成為享譽世界的作家。
第一個故事裏的作家,深陷挫折感中,最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而另一個作家,則是將挫折視作一段人生經曆,他果斷將經曆翻篇,故而有了後來的成就。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反脆弱》一書中提到的兩種人生狀態:
第一種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會像玻璃球一樣,掉到地上,摔碎成一地。
而另一種人,則會像橡膠球一樣,掉在地上不僅不會壞,反而會彈得更高。
所以說,被人生的坎坷推到地上之後,是破碎,還是重新彈起,全看我們自己如何選擇。
真正聰明的人,永遠懂得朝前走、向前看,不會讓自己沉浸在挫折感之中。
而你若不想在挫折中一直徘徊,那就趕緊擺脫內耗的包袱,去選擇另一種愈挫愈勇的人生吧。
02
一天,女子大膽找到哲學家,說想嫁他為妻。哲學家卻說要再考慮考慮。
哲學家知道後,幾近崩潰,兩年之後,他就抑鬱而終了。
臨終前,他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隻留下一句對人生的批注:
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那麽我們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應該是“不猶豫”,而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應該是“不後悔”。
可若一切已成往事,那就應努力去釋懷,不要再拿過去的記憶,來折磨現在的自己。
演員李若彤曾在事業上升期,為了愛情選擇息影十年,結果換來的卻是一場空。
備受打擊的她,整日沉浸在痛苦的情緒中,對家人也就少了許多關心。
也就在這段時間,她的父親意外生病,一年後,父親永遠地離開了她。
父親的離去讓她意識到,當一個人沉浸在失去的遺憾中,就會錯過珍惜太多其他事情的機會。
那些忘不掉的人,辦不成的事,回不去的從前,其實隻會幹擾我們當下的生活。
日子總是要往前走的,你若老是回頭看,隻會讓此後的人生也重複過去的悲劇。
莫言曾說:世事猶如書籍,一頁頁翻過去。人要向前看,少翻曆史舊賬。
學會釋懷,懂得算了,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救贖。
03
如果你走在路上,不小心被蛇咬了,你是先停下來處理傷口,還是拿著棒子去追著蛇打?
然而同樣的道理,換到其他生活場景中,很多人卻不會這樣選擇。
中藥廠女工趙燕子,由於早年喪夫,日子一直過得很艱難。
就在她辛苦支撐家庭之際,她還在工作中遇到了重重阻礙。
工廠的田廠長,一直暗地裏給她使絆子,給所有人漲工資,唯獨不給她漲。
此後她就不再專注於工作,而是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咒罵田廠長。
可哪怕她日夜怨恨咒罵,也沒有對田廠長造成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對方依然過得風生水起。
而趙燕子自己,卻因為長期被怨恨所困,身體日益變差,最後還突發心梗住進了醫院。
別人對你的傷害,隻是一時的,但你若始終不肯放下,最後一定會傷及自身。
盧梭年輕時,未婚妻臨時悔婚,對方選擇了另一個男人。
大家都以為盧梭會為此高興,因為當年背叛他的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真正清醒的人,會把時間分給那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將它浪費在疲憊不堪的關係上。
換個想法,該放就放,該忘則忘,你才能在治愈他人給你的傷害後,活得愈加通透。
人生漫長,我們都有很長的路要走,都有很多的事要經曆。
可你若把路上遇到的每一件糟心的事情,都緊緊攥在手心,那就會寸步難行。
倒不如扔掉所有讓你覺得心煩意亂的垃圾,抖落掉汙染你身心的負麵情緒。
這樣,我們才能騰出一片空間,容納生活的美好,安放自己的身心。
https://mp.weixin.qq.com/s/m9Cr5sKONNeLzin6Vlus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