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新注冊公眾號
2025年02月08日 23:00
已經陣亡的新能源車企名單如下:
拜騰汽車:曾與蔚來、小鵬等並稱造車新勢力 “四小龍”,經曆 6 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高達 84 億元,2023 年 6 月 14 日破產清算。
威馬汽車:曾是造車新勢力 “四小龍” 之一,2019 年在造車新勢力中銷量排名第二,2023 年 10 月向法院提交破產重組申請。
愛馳汽車:2017 年成立,2019 年首款車型 U5 上市,2022 年基本停工,拖欠員工工資,2023 年被申請破產清算。
奇點汽車:2014 年成立,融資 170 億,未有量產車上市,2023 年 6 月申請破產清算。
雷丁汽車:成立於 2008 年,曾連續三年蟬聯國內低速電動車銷量冠軍,2023 年破產。
力帆新能源:力帆科技全資子公司,2020 年以來無實質業務開展,2023 年 3 月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極越汽車:2021 年由百度和吉利共同成立,2024 年 12 月 11 日,CEO 夏一平聲稱公司進入 “創業 2.0 階段”,實際生產與銷售終止,研發部門全部淘汰,大量員工被迫離職。
高合汽車:2019 年 7 月成立,2024 年 1 月半停工狀態,2 月 18 號宣布停工 6 個月,最終破產。
遊俠汽車:2014 年在上海成立,發布過互聯網汽車 “遊俠 X”,因市場和財務挑戰等未持續發展。
此外,天際汽車,愛康尼克、博郡汽車、昶浦汽車、國機智駿、紅星、陸地方舟、綠馳、敏安、禦捷、前途、長江 EV、正道汽車、賽麟、時空電動、知豆、自遊家汽車、小蝟汽車、新特汽車等也已倒閉。
?
倒閉根源
一、技術積累不足:從“顛覆者”到“淘汰者”的致命陷阱
新能源汽車行業常被冠以“顛覆傳統汽車”的標簽,但這一領域的競爭本質仍是製造業的技術硬仗。許多新勢力企業低估了造車的技術門檻,試圖通過互聯網思維快速複製特斯拉的成功路徑,卻忽視了核心技術積累的重要性。
電池與三電係統的短板:電池成本占整車成本的40%以上,但多數倒閉企業缺乏對電池技術的掌控力。例如,威馬汽車因電芯供應商頻繁變更,引發用戶對續航縮水的質疑。
智能化“畫餅”難落地: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概念成為融資時的標配故事,但實際研發投入遠低於宣傳。奇點汽車曾高調發布L4級自動駕駛計劃,最終因技術團隊流失和資金斷鏈淪為“PPT造車”。
傳統製造能力的缺失:部分新勢力將生產外包給代工廠以輕資產運營,但品控問題頻發。拜騰汽車曾因南京工廠生產線調試失敗,導致首款車型M-Byte量產計劃無限期推遲。
技術空心化的企業,終將被“造車”的真實成本壓垮。
二、資本狂歡下的畸形擴張:從燒錢競賽到資金鏈斷裂
新能源汽車行業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長周期”特征,但資本市場的短期逐利性往往扭曲企業發展節奏。
過度依賴融資輸血:據不完全統計,2020-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融資總額超5000億元,但90%以上的資金集中於頭部5家企業。二線品牌如天際汽車、愛馳汽車等,在資本退潮後迅速陷入流動性危機。
產能泡沫與無效擴張:部分企業為爭奪地方政府補貼和土地資源,盲目建設生產基地。拜騰汽車南京工廠投資超110億元,最終僅生產不足百輛測試車。
銷售端“賠本賺吆喝”:為搶占市場份額,新勢力普遍采取“低價換量”策略。2022年威馬汽車單車虧損高達12萬元,最終因現金流斷裂申請破產重整。
三、市場博弈:需求分化與錯位競爭的雙重擠壓
新能源汽車市場看似高速增長,但需求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企業定位失誤將直接導致出局。
價格戰下的生存夾縫:特斯拉連續降價和比亞迪“油電同價”策略,擠壓了10萬-30萬元價格區間的生存空間。2023年哪吒汽車被迫降價15%,但仍未能阻止銷量下滑。
細分市場誤判:部分企業過度押注小眾市場。高合汽車專注60萬元以上高端市場,但品牌溢價能力不足,年銷量不足5000輛。
出海戰略的“水土不服”:愛馳、威馬等企業過早布局歐洲市場,卻因未能通過歐盟嚴苛的認證標準,導致庫存積壓。2023年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進一步加劇出海風險。
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利用率不足60%,而頭部企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0%,尾部企業普遍低於20%。
四、政策退坡與產業變局:從溫室到叢林的角色轉換
各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政策曾為行業注入強心劑,但政策紅利消退後,企業必須直麵市場化競爭。
補貼退坡的連鎖反應:中國新能源國補在2022年底徹底退出,導致多家企業毛利率轉負。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對電池本土化比例的要求,則讓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企業成本激增。
技術路線博弈:歐洲多國宣布2035年禁售燃油車,但同時對合成燃料(e-fuel)開綠燈;日本押注氫能源路線,這些政策變動讓押注單一技術路徑的企業陷入被動。
基礎設施滯後拖累需求:充電樁建設進度不及預期,2023年中國公共車樁比仍為2.5:1,三四線城市用戶裏程焦慮未解,製約市場滲透率提升。
五、生存法則:未來行業的洗牌與重構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淘汰賽遠未結束,存活企業需跨越三重門檻:
1. 技術護城河:通過自研電池、智能駕駛全棧能力或模塊化平台降低成本。
2. 精細化運營:從“燒錢換規模”轉向用戶全生命周期價值管理,如蔚來的換電生態和軟件訂閱服務。
3. 全球化抗風險能力:建立多元供應鏈和市場布局,比亞迪在東南亞建廠、寧德時代德國工廠投產均為典型案例。
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從“資本遊戲”回歸“製造業本質”,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敬畏產業規律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成為最終贏家。而那些試圖用互聯網速度顛覆百年汽車工業的公司,終將在市場的熔爐中現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