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男孩

認明究竟空,達到無所求,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
個人資料
snowboy12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保持慈悲

(2024-08-05 06:08:03) 下一個

 

作者:洞見·念念

 

繁思易寡壽,性善病自退。

 

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曾做過關於《社會關係如何影響死亡率》的課題研究。
 
他們連續10年跟蹤調查7000人發現:
 
樂於助人且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其健康狀況和預期壽命明顯優於常懷惡意、心胸狹隘的人。
 
並且,後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
 
俗話說: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可見,養生的關鍵並不在於外在的保養,而在於心靈的滋養。
 
對他人多體諒,少苛責,一念放下,天地皆寬,身心皆安。


 

01

常言道:百病由心起。
 
人活於世,隻要與人相處,就免不了有矛盾和衝突。
 
但很多時候,折磨你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事情的心態。
 
眼裏容不得半點沙子,動輒心存不滿,怨懟他人,才造成了對自己身心健康的巨大消耗。
 
小說《呼嘯山莊》中,希斯克利夫的經曆算是一個典型。
 
希斯克利夫被呼嘯山莊老主人肖恩收養後,愛上了肖恩的女兒凱瑟琳,卻受到她哥哥辛德雷的百般阻撓。
 
受挫之下,希斯克利夫外出創業,並在三年後致富歸來。
 
再回故土凱瑟琳已嫁作他人,他心生憤懣,恃機開始了一係列報複之舉。
 
在他處心積慮的謀劃下,複仇計劃進行得很順利。
 
但希斯克利夫卻開心不起來,他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扭曲,對身邊人也越發刻薄。
 
到後來,就連仆人們都不堪忍受莊園裏陰鬱的氛圍,接連逃離。
 
而他自己,空有一身財富根本無福消受,每天都活在無盡的不甘與痛苦中。
 
最後,他被內心淤積的負能量折磨得形容枯槁,疾病纏身,不治身亡。
 
古語有言: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
 
做人氣量太窄,不看人好隻記人過,看似矛頭指向的是別人,實則消耗的是自己。
 
那些憋在心裏的氣,遲早都會化作身體積下的病。
 
名醫郝萬山記錄過一則他所經曆的真實醫案。
 
多年前,一個14歲的女中學生在父親的陪同下,找到他看病。
 
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學習優秀的她未能入選學校第一批入團的名單。
 
女孩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氣得每天吃不下,睡不著。
 
父母想盡辦法寬慰她,但她卻越想越不甘,一段時間後出現了胸骨後堵悶的症狀。
 
後來女孩被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在大醫院做了開胸食管手術,才把病治好。
 
巧合的是,三十年後,郝萬山醫生又見到了她。
 
此時的她,已年逾四十,卻依然性情偏激,因為時常與家人爭吵而導致舊病複發。
 
備受疾病折磨的她,求助郝醫生該如何斷除病根。
 
郝醫生隻能搖頭歎息:“這個問題不應當問我,而應當問你自己。”
 
人有三大折損:怨、懟、恨。
 
做人最怕的就是心存怨氣,把負麵情緒壓在心裏,這就如同給自己的身體埋下定時炸彈。
 

等到它堆積到極限之日,也就是身心崩潰、病痛爆發之時。

 

02

很多人之所以習慣苛責他人,揪著錯誤不放,無非是出於一種得理不饒人的心理。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怎麽算都是筆虧本帳。
 
因為無論跟誰過不去,最後都是在跟自己過不去,耗神又傷身。
 
懂得寬以待人,謙和戒怒,才是聰明人滋養身心最好的良藥。
 
作家莫言曾在演講中,憶及他童年時的一段經曆。
 
一次他陪母親跟著鄰裏去撿別人地裏剩下的麥穗,結果卻碰到這家主人。
 
當時撿麥穗的人很多,對方見他們孤兒寡母好欺負,伸手就扇了母親幾個耳光。
 
看著對方凶惡的嘴臉,莫言暗下決心,有朝一日定要為母親討回公道。
 
多年後,莫言終於在集市上又遇到打母親的那個人,對方已白發蒼蒼。
 
莫言衝上去就想教訓他一頓,不料卻被母親一把拉住:“兒子,當年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不是同一個人,放他走吧。”
 
母親的眼神仁慈且堅定,讓莫言備受觸動。
 
莫言的母親一生缺衣少食,卻能健康活到古稀之年,正是得益於這份仁和寬厚的待人智慧。
 
正如《春秋繁露》中所寫: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一個人的處世心態,最能決定他的健康狀態。
 
國學大師季羨林被下放接受改造時,受到不少同事和學生的批鬥。
 
多年後季羨林得以平反,恢複原職,卻沒有存心報複。
 
甚至當一位曾經參與批鬥他的學生寫書稿,想請他題名推薦時,他也毫不計較,爽快應允。
 
活到98歲高齡的季老,曾將自己積極的生活態度歸結為三個字:“不嘀咕”。
 
就是永遠以開闊的心境麵對一切,絕不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上反複糾結。
 
無病因心寬,壽長因性慢。
 
寬和之人,在諒解他人的同時,也在治愈自己。
 

他們總是豁達為人,從不把侵擾身心的負能量藏在心裏,因而換得健康常在。

 

03

這幾年,“養生”成了熱門話題,層出不窮的養生理念和方法也應運而生。
 
很多人追求食補藥補,不惜掏大價錢買健康。
 
可俗話說得好:養生不養心,等於扔黃金。
 
若心態不好,所有局限於外部形式的保養,都隻是舍本逐末。
 
我有個同事,長期堅持練習瑜珈,絕不碰垃圾食品。
 
一日三餐必須得清淡少油,還搭配了齊全的保健品。
 
然而從今年春天開始,她整個人突然開始劇烈消瘦,去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甲亢。
 
醫生告訴她,甲亢大多源於情緒不良。
 
事實上,她心裏一直藏著事。
 
婆婆曾極力過反對她先生和她交往,雖然後來兩人還是結了婚,但她對此無法釋懷。
 
每次見到婆婆她都忍不住冷嘲熱諷幾句,婆媳關係更加惡化。
 
隻要她先生一回去看望父母,她就忍不住胡思亂想,唯恐婆婆在背後說自己壞話。
 
長此以往,縱然吃再多補品,也是徒勞。
 
我們很多人,在養生路上折騰不休,卻忘了大道至簡的真諦。
 
養生的本質到底是什麽?
 
《黃帝內經》中早已給出答案: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人的精氣神若能安寧內守而不耗散,疾病就無從發生。
 
而欲善其身,必先治其心。
 
新加坡慈善家許哲女士出身貧寒,年輕時飽經生活困苦,卻喜樂自在地活到了113歲。
 
隻因她一生奉行與人為善,晚年更是把時間精力都用於做公益。
 
有人請教她長壽秘訣,她說:“我不說不好的話,不想、不做不好的事。”
 
周有光教授曾遭遇過動亂年代的磨礪,受了不少罪,但他卻很少對人動怒,更不亂發脾氣。
 
他袒露自己活到百歲高齡,並沒有什麽方法可言。
 
隻身體力行五個原則:不輟、不怒、不懶、不憂、不貪。
 
這些故事,都為我們驗證了一個道理:
 
修一顆慈悲心,才是養生的至高境界。
 
人越寬和,越不會被偏執的念頭所牽製,越是能平和地麵對問題,處理情緒。
 
繁思易寡壽,性善病自退。
 

當你做到寬容處世,仁厚待人,練就不怨不尤的淡然心境,自會過上無憂無傷的健康生活。

 

04

想起楊絳先生所言: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照顧好自己,除了健康,什麽都不是你的。
 
少生氣,少計較,多開心,輸了健康,贏了世界又如何?”
 
很多時候,想開看開,放過別人,其實就是在善待自己。 
 
是非置於笑,對錯皆釋然。
 

縱有三千煩惱,也能活出事過心寧,隻生歡喜不生愁的姿態,這才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