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作者:洞見·一默
看破世事難睜眼,閱盡人情暗點頭。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人與人彼此連接。
有連接就有衝突,有衝突就有是非。
明辨是非是內心的準則,爭辯是非卻隻是口舌的搬弄。
莊子說:不遣是非,與世俗處。
聰明人,不爭辯是非,與世俗相處,活得自在從容。
蘇軾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世間有大勇的人,被人侮辱誹謗,也能“寵辱不驚,淡定從容”。
清朝有個人叫魏廉訪,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
有一天,魏老先生被請到病人家中治病,他走後,病人發現藏在枕頭下的十兩銀子沒了。
病人的兒子懷疑是魏老先生拿的,魏老先生不加辯解,就把銀子給了他。
後來,病人康複,在床下找到了銀子。
病人帶兒子一起登門道歉,老先生卻毫不介意。
魏老先生說:“我受點委屈不要緊,讓你心情安順,快點康複更重要。”
父子倆感激涕零,叩頭不止,從此魏善人的名聲也傳開了。
古人常說:德為福壽之本。
魏老先生兒子後來高中進士,官至臬台,老先生八十歲的時候,還得到了皇帝的封誥。
莊子有言: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大智慧大而化之,小聰明才會爭論是是非非。
人生難免會受委屈,有大格局的人,不爭眼前的榮辱,不在意一時是非。
遇到責難,忍辱不辯,退一步讓一分,用自己的力量去背負、化解是非。
他們內心大氣而篤定,寬容而仁慈,福澤也比常人深厚。
莊子說:“夏蟲不可語冰。”
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季。
它沒見過冬天的冰雪,沒有感受過冬天的寒冷,你說再多也是白費口舌。
所有的爭辯,都必須是共同層次的交流。
層次不同,爭辯不僅沒有意義,還會帶來災禍。
2017年,28歲的演員劉潔帶未婚夫去醫院看望生病的外婆。
上樓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一個醉漢,醉漢罵罵咧咧,雙方隨即理論起來。
醉漢爭論幾句就掏了刀子,女孩被刺中要害身亡,她的未婚夫也受了重傷。
幾句無謂的爭執,就這樣葬送了一個女孩的生命。
世界這麽大,什麽樣的人也有,不是所有人都講道理,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爭辯。
蘇軾在黃州,也曾被醉漢衝撞,他卻毫不在意,一笑而過。
狗咬了你一口,認倒黴就是了,何必再去咬它一口。
退讓不是軟弱,而是一種豁達。
人活到一定年紀,不語是成熟,不辯是智慧。
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萬物都有其存在價值和依據,所謂的是非對錯,都是別人強加的。
一個人見識得越多,就越明白爭辯是非沒有什麽意義。
禪師問一個年輕人:“我手裏有一堆爛泥和一粒金子,你選哪個?”
年輕人說:“當然選金子。”
禪師說:“如果你是一粒種子呢?”
爛泥和金子,價值的高低不是看本身,而是取決於你是誰。
立場不同,選擇不同,是非的觀念,也就不一樣。
知乎上就有個問答:“去過100個以上的國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其中有一個高讚的回答這樣說道:
“懂得了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天然正確和絕對政治正確,能夠接受別人有不同的三觀以及其衍伸出來的思考方式。”
一個人的眼界越開闊,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多元,越能包容不同,爭辯也就越少。
不辯,不是因為懦弱,而是因為見識多了,明白多了,內心也就不再狹隘,不再偏執。
五台山金閣寺的門口掛著一幅對聯:看破世事難睜眼,閱盡人情暗點頭。
一個人閱曆越豐富,就懂得沉默,麵對是非總是一笑而過。
他們見識的太多,不會大驚小怪,不會固執己見,更不會在意別人的評頭論足。
宋朝宰相呂蒙正,從小家貧,中了進士之後,因為皇帝賞識,沒過幾年就升任參政。
下朝的時候,有人在背後譏諷他:“一臉寒酸樣,也配參政嗎?”
他卻假裝沒有聽到,頭也不回往前走。
身邊的同僚憤憤不平,想要回頭理論。
他拉住同僚說:“不必理會,他怎麽說是他的事,與我又沒有什麽損傷。”
身邊的人為之折服,說他將來必能當宰相。
果然,他後來做到了宰相。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一個內心豐盈的人,別人的讚歎不能讓他更用力,別人的非難不會讓他更沮喪。
人生一世,短短幾十年,隻為自己而活。
別人怎麽看我們,是別人的事。
安心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修行。
人生就像水一樣,越攪動越渾濁。
停止攪動,才能重回清澈。
不爭辯,人就會少去很多的煩惱,活得自在而灑脫。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