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作者:國館
人這一生,無非是認識自己。
古時候,有位全國著名的棋手。
一天,他在院子裏鑽研棋局,有人前來拜訪他:
“聽說你是世上最懂圍棋的人,你能看出,棋盒裏有幾枚棋子嗎?”
棋手笑了笑說:“黑子181枚,白子180枚,總共361枚。”
誰知對方反駁道:“不對!隻有360枚。”
然後拿出手裏藏著的一枚棋子。
棋手的學生認為對方侮辱老師,便和他爭吵起來,聲音越來越大。
棋手觀察那人一陣後,答道:“確實是我能力不足。”
來人說:“哈哈,我贏了你”,然後心滿意足地走了。
學生不忿道:“這明明是上門找茬,老師憑什麽認錯。”
棋手解釋道:
“既然你知道他是來無理取鬧的,為什麽還要理呢?
如果不讓他滿意,爭個三天三夜他也不會走,反而浪費了時間。”
層次不同的人,無需與其爭辯。
《聖經》中有句話:“盡快同意反對你的人。”
隻要自己是對的,麵對那些無端指責,就不用再多說什麽了。
正如卡耐基所說:
“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
明知無法戰勝對方本質上的狹隘,進行爭辯隻會損耗精神。
這時不如不爭不辯,因為層次不同是爭不出結果的。
我觀察過很多“爭論”的場景,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爭論。
而是話語不對等的尷尬抬杠,情緒上的升級,繼而出言不遜。
話語不對等,指的是雙方不在一個語境,也不在一個層次下交流。
所爭所論,風馬牛不相及,隻會損耗心力。
比如有一次我談到歐洲人的素質,就有一人大為不滿。
他數落我給外國人塗脂抹粉,長他人誌氣,滅中國人威風。
我沒有理他,因為從他的話語中,發現我們並不在一個平台上交流,彼此說的也不是一回事。
他後來氣急敗壞,開始罵人,我依然采取不理睬的態度。
不同層次的人之間討論問題,彼此南轅北轍,既沒有前提,也不會有結果。
《道德經》裏有一句話: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真正有智慧的人,鮮少與人爭辯。
畢竟層次不同,解釋再多也是徒勞無益。
《莊子·天道》中有一則故事。
士成綺愛慕玄虛,四處參師訪友,一心想有所收獲。
有一次,他來拜見老子,看到老子其貌不揚,住的地方也亂七八糟。
就對老子說:
“聽說你是個聖人,我千辛萬苦從很遠的地方來找你,簡直大失所望。
看看你宅院裏,老鼠洞邊的泥塊夾雜著糧食米粟,這是為富不仁的做法,我看你就和老鼠一樣。”
老子看也沒看士成綺,也沒有說一句話,對此沒有任何反應。
多年後,士成綺學有所成,回想起自己的言行,羞愧萬分,於是找老子道歉。
老子對他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麽關係,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
生活中,我們很難改變不同層次人的看法。
特別是那些動輒扣帽子,無理取鬧,刷存在感的人。
對他們,或回避、或遠離、或一笑置之、或請他閉嘴。
因為再說下去,也是一場無謂的爭吵。
人生如同爬山,站在山頂的人,看到的是雲,站在山腰的人,看到的是樹,站在山腳的人,看到的是草。
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長短。
不同層次的人,看問題的方式完全不同,解釋毫無意義。
不是所有的人,都配與你爭辯。
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時間。
如果把時間浪費在錯誤的人身上,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剛剛落幕的《奇葩說》第六季,選手詹青雲大放異彩,榮獲“奇葩王”。
比賽中,詹青雲的辯論以旁征博引、行雲流水著稱,知識文化底蘊深厚。
思考層次之高,讓她總能勇敢說出正能量的社會呼聲和平權論調。
“老奇葩”傅首爾評價她:“聽青雲辯論就像被風親吻。”
不少人感歎:“看詹青雲才知道多讀書能有多優秀。”
即便如此,風頭正勁的她還是遭到了噴子的抹黑嘲諷。
“長得醜、聲音不好聽、講話不知所雲……”
在一次采訪中,詹青雲談及對網絡暴力的感受:
“作為辯手,我們是這個舞台上的表達者,隻是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至於網友們的不認同,她都欣然接受。
在我看來,這位90後知性女孩,沒有和低層次的人較勁,很好地詮釋了自己的態度。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去爭辯。
不是所有的人,都配與你爭辯。
有些人不把自己的時間當回事,因為他們的時間無用。
你若放下手頭的工作去爭辯,無論輸贏,你都是輸家。
俗話說:“夏蟲不可語冰。”
麵對不同層次的人,沒必要多說,別人聽不懂,你也講不清。
正如一幅漫畫裏所表達的:
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
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於認知漏鬥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
當你到過更高的地方,看過更遠的世界,自然無需理會閑雜的聲音。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
“跟不同層次的人能夠成為朋友嗎?”
題主因中考失利,去了一所不太理想的高中,同學大都懶散消極、無心向學。
每當自己認真學習,或是跟老師請教疑難,都會被人嘲笑譏諷,甚至是辱罵。
無論說什麽做什麽,別人看見他都是一副嫌惡的表情。
於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為融入不了班集體感到鬱悶。
網友@安然若楓回答道:
沒必要跟不同層次的人混在一起。
融入一個圈子,勢必要花費心力和時間。
而花費這些,總要有所圖:
或是心情的愉悅,或是孤獨感的消除,或是人際關係的擴展。
如果付出心力和時間卻注定無所收獲,那麽為什麽一定要“混在一起”?
我之前在美國的時候,先後混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圈子裏:
非法移民們和私立中學的師生們。
剛到美國,人生地不熟,機緣巧合之下進了一家度假酒店當經理。
接觸的大部分是沒讀過什麽書的非法移民。
他們混在一起隻知道聊天打屁,關心工作中如何偷懶,買彩票能不能中大獎。
平時說最多的,就是:
“那個XXX他媽的不給小費!”
“這個死窮鬼居然還給了挺多小費。”
聽說我外甥在家寫作畫畫,他們建議“讓她來端盤子啊,可以多掙點錢。”
和他們混在一起,既沒有收獲,又得不到愉悅,還得尋找話題來維持談話。
後來,我考了K-12的教師資格證,在一所學費昂貴的特殊學校教書。
每天接觸的是中學生和中學老師,即使有年齡、文化、經曆的巨大差異,相處仍然十分融洽。
大家相互認可,彼此信任,和他們聊天讓人愉快,有所裨益。
這樣的圈子,我混得很舒心。
生活中,我們要分清群己界限。
有些圈子,即便是“同學”或者“同事”,和“朋友”都是不同的概念。
選擇能“混在一起”的人當“朋友”。
如果可以相互認可,彼此信任自然最好。
如果做不到,各安其職,禮貌相待就好,沒必要強融。
看過這麽一個段子:
問:帶女朋友去吃飯,遇到流氓向她吹口哨怎麽辦?
答:你應該努力掙錢,帶她去高檔餐廳吃飯,那裏沒有流氓。
世界那麽大,圈子那麽多,總有和你認知層次相同的人。
人和人交往,講究臭味相投,這無關金錢多少,而關乎三觀如何。
如果想要自己的人生充滿陽光,那就請遠離那些低層次的圈子。
陳道明說過,自己一直偏愛獨處,獨處的時候,會坐在窗前彈鋼琴,會反思自己的拍戲經曆,也會安靜地揮筆作畫。
在接受楊瀾的采訪時,他說:
“獨處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內心得到淨化。”
真正高層次的人,都能優雅地獨處。
韓寒在鬆江二中讀書期間,總是獨來獨往,因為他幹的事和別人不一樣。
別人在插科打諢,他在寫小說,別人在惡作劇,他在寫小說。
然後放了學,他對別人說:
“這是我寫的小說,寫的很好的。”
在他人眼裏,韓寒就像個神經病。
然而,白駒過隙,韓寒的很多同學,都被社會塑造成普通人,而喜歡獨處的韓寒則成就了自己。
優質的獨處,就像是一場修行。
時間,會為沉默的人爭辯。
楊絳先生說:
“人這一生,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願地改造自己。”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尊重自己的內心,看重自己的想法。
別人說兩句就急著跳腳,要和人爭論,多半是內心還不夠篤定。
內心豐盈的人,能活在自己心裏,而不是活在別人嘴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