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最好的養生不在拳法,而是日常的功夫。最接地氣、卻日做而不自知的養生方法——三調益壽。三調養生可溯源到隋唐時期,在當時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所著的《童蒙止觀》中闡述了調五和,即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後世練功修行者逐漸把調身、調息、調心合而為用,稱為“三調”。
調身是基礎
調身就是調整咱們的身體形態,好比蓋高樓時打地基,地基牢固結實,身體才有健康的根基。正如古人所說:“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神散亂”。所以,從古至今,中國人特別注重一個“相”字,講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其實就是最基本的調身。後來又從行、立、坐、臥中衍生出很多健身的方法,有行功、站功、坐功等,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
這些傳統健身方法在調身上有很多共同之處。首先是身形中正,練功時,講究式正方圓、不偏不倚、鬆緊有度、柔和緩慢,把人的身體形態從頭到腳調整到最佳狀態。其次是引體令柔,拿八段錦來說,整套動作都沒有生硬的抻拉,卻很巧妙地從手到腳,從大關節到深層筋膜,從四肢到軀幹全都進行了伸拉,使身體筋柔骨順,從而使得髒腑氣機升降有序,人體從內到外得以滋養。再有就是簡單質樸,傳統健身方法大多簡便易行,八段錦隻有八個動作,循環往複。這也正是傳統健身方法的智慧之處,大道至簡,越是簡單的動作,就越能將調身、調息、調心三者合一,從而發揮身心共養的作用。
調息是關鍵
調息在古代又被稱為“服氣”、“食氣”、“行氣”等,是通過呼吸吐納來練養身體的方法,在一呼一吸間搭起身心平衡的橋梁。
現代生理學把呼吸分為內、外兩種,外呼吸是指通過口鼻肺進行的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內呼吸是體內細胞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在古代,有練功者模仿胎兒的呼吸,即胎息,又稱先天呼吸,用接近閉息的形式進行。從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來看,胎息仍需要口鼻來進行外呼吸,隻是速度和頻率非常慢,以致把羽毛放在鼻處也難以察覺出改變。這種呼吸方法很像現代的低氧訓練,此時體內的血氧含量下降,具有特殊的生理調節功能,如抗過氧化、抗衰老等,但同時也有一定危險,易出偏差,初練者和自學者不建議盲目練習。
調息最恰當的做法是和調身相匹配進行。俗話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呼吸是體內氣血運行的主要動力,在調身的作用下,通過外導肢體、內引氣血,可以促進全身氣血的運行和輸布,從而增強行氣活血、強壯髒腑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呼吸有其自動節律性,我們可以順勢而為,不要刻意憋氣、弩氣,否則容易引起頭暈惡心,適得其反。
當調身變得柔順舒展了,筋骨皮肉的僵勁兒卸去後,調息就會水到渠成,達到細勻深長的呼吸。這種呼吸可使橫膈肌的升降幅度加大,腹腔內壓有規律的變動就能對髒腑起到按摩作用,從而提高髒腑功能。
調心是本源
調身和調息其實都是為調心做準備。“ 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用功夫。”調心可謂養生的第一功夫。調心又被稱為調神、存神、存思、冥想等,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把散亂的心神調整為有序的意念活動,即“ 將養其神,意念歸一”。
健康的源泉不在於身體,而在於心性。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裏,就把喜、怒、悲、思、憂、恐、驚七種過度的情感衝動,列為致病的原因,稱為“ 內損七情”。“ 身神同補”是中醫的智慧所在,簡單來說,就是不僅要祛除身體上的毛病,還要糾正種種不良情緒。五髒都有自己的情緒病,比如“ 煩人傷腎”,說的是憂慮、易心煩的人,最容易產生腰腿酸痛、虛痿腎虧等症狀,在治身病的同時,還要想辦法把“腎神”治好,才是根本。生活中,因傷神而得病的例子還真不少,例如怒傷肝,愛生氣的人一般肝都不是很好;肺主悲,小心眼、愛計較的人最容易感冒咳嗽,衍生肺病等等。
調心最主要的是把各種情緒控製在平穩的範圍內,讓上升的怒火降一降,把過喜的心氣收一收,將過重的思慮放一放,使心境鬆柔恬淡。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調心還可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緩解不良情緒對大腦的刺激,降低大腦的應激性反應,從而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達到抵禦外邪,祛病強身的目的。
日常記住三句話
調身、調息、調心三者互為條件,相互為用,共同作用於人體。把三調合而為一,最突出的保健方法,就是我們前麵所說的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這些健身方法在柔和緩慢的節奏中,強調放鬆機體、調節呼吸、引導意念並內注於身體。
很多現代體育鍛煉,人的意念活動是向外的、發散的。比如打籃球時,意念活動在對手、在裁判、在籃球上,走路或者慢跑時,我們注意的是腳下的道路、朋友的談話和路邊風景,而在做八段錦或易筋經時,我們是在體察自身,注意的是筋骨精妙的變化、呼吸細微的配合,以及意守的專注等。這就是為什麽很多慢性病患者,如失眠、頸腰椎病、消化不良、代謝類疾病,以及高血壓人群等,在練功一段時間後,症狀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身體在調身、調息、調心的共同作用下,固本培元,自身的修複能力得以增強。
除了針對性地鍛煉,還應在日常做到“三調合一”。在生活中養生,才是最大的修為。日常做到三調,倒也不難,三句話即可概括:坐臥有相,心平氣和,專注做事。
坐臥有相。人的姿態千變萬化,但不外乎行、立、坐、臥四個基本姿勢:立如鬆、坐如鍾、臥如弓、行如風,古人稱之為“四威儀”。把四威儀做好,調身也就做好了。
心平氣和。平時呼吸時,要有一點氣沉丹田的意識,尤其是在著急生氣時,更要注意鬆沉小腹,氣入小腹,而不是浮在胸口,呼吸能沉得下來,心境就能平靜下來。
專注做事。能夠專注地做一件事情,便是最好的調心。有路人問高僧,您平時怎樣修行。和尚回答:砍柴、吃飯、睡覺。路人驚呼,我平時也做這些啊。和尚繼續說道:我做事專注,旁無別物,而不是吃飯時千番應酬,睡覺時百般計較……可見,這養生的功夫重在平時修行,自然而然達到養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