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台灣高雄人,連續十 年雄踞“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榜單,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30歲前得遍台灣所有文學大獎;35歲入山 修行後寫成的“身心安頓係列”,是20世紀90年代台灣最暢銷的作品;40歲完成“菩提係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有好多人喜歡講生活品質,他們認為花的錢多、花得起錢就是生活品質了。
於是,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吃飯時一擲萬金,在買衣時一擲萬金,拚命的揮霍金錢,當我們問他為什麽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氣壯的——“為了追求生活品質!為了講究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
這兩樣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麽呢?
如果說有錢能滿足許多的物質條件就叫生活品質,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質,而窮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如果說受教育就會有生活品質,是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有生活品質,沒受教育的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如果說都市才有生活品質,是不是鄉下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質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見生活品質乃不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或甚至某一時代的專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質,窮人、鄉下人、工匠、農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質。因為,生活品質是一種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尋求該條件最好的風格與方式,這才是生活品質。
工匠把一張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無懈可擊的地步,是生活品質。
農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種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
窮人買一個饅頭果腹,知道同樣的五塊錢在何處可以買到最好品質的饅頭,是生活品質。
家庭主婦買一塊豆腐,花最便宜的錢買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質。
整個社會都能摒棄那不良的東西,尋求最好的可能,這個社會就會有生活品質了。因此,我們對生活品質最大的憂慮,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在一個失去求好精神的社會裏,往往使人誤以為擺闊、奢靡、浪費就是生活品質,逐漸失去了生活品質的實相。進而使人失去對生活品質的判斷力,隻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裝、皮鞋,以至名建築師蓋的房子,來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質,這是為什麽現代社會名牌泛濫的原因。
有錢人從頭到腳,從房子到汽車,從音響到電視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讓人忘記了自己的名字。
一般人欣羨之餘,心生卑屈,以為那是生活品質,於是想盡方法不擇手段去追求“生活品質”,甚至弄到心力交瘁、含恨而死。君不見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勞力士,開進口車,全身都是名牌嗎?
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再進一步,生活品質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生活品質就是如此簡單;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
以上內容摘自林清玄《你心柔軟,卻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