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2)
2009 (460)
2010 (278)
2011 (313)
2012 (348)
2013 (195)
2014 (83)
2017 (86)
2018 (143)
2019 (39)
2020 (63)
2021 (104)
2022 (98)
2023 (365)
2024 (329)
2025 (10)
選股?還是不選股?應作為入市考慮第一個意識上的問題,可以說這是個被人知卻不被人看重的問題,同樣潛在的利弊也尚不被人們所查覺。提這個問題的意義在於將來的所做所為,必然要始發於這兩個前題。選股,下麵有它選股的一套路子走;不選股,下麵有它不選股的一套法子用,路子對不對路、法子對 不對頭關係到操作的贏利與否。因此,選不選股不是無關緊要、僅限於意念上個想法,更關係到由此而展開的一切勞作是否有所回報,把這說成是最終通向成功還是 走向失敗的起點,也並不為過。
先看不選股能幹些什麽?不外乎主要是追漲,在此聲明不是一概反對追漲,剛起動和漲高了追漲、漲了沒有上升空間和漲了還有上升空間追漲,不能相提並論。這裏指的追漲是不憑分析依據,隻是因看漲而買股票,絕大多數的追漲是屬於這一類。再不就是看電視翻報紙信由股評推薦、打探消息聽傳聞等,這些都是無知無能的表現,不求上進的懶人所為,過往教訓也證明這條道是行不通的。那麽,還有一條道可走就是選股,選股無論從哪方麵講都要比不選股來得麻煩,所以相當多的人上不去心,看哪隻股票漲得好就買多簡單,簡單的套你沒商量,看人家推薦多省事,聽了虧得直罵娘。下些功夫累不壞人,相信天道酬勤,隻要你的路子走對,光明就在不遠的前頭。
看來兩種意識應該是傾向於自已選股,那麽怎樣選股?選股要通過股票分析來進行。股票分析分為兩大方法:一是基本分析,二是技術分析。前者主要是通過對上市公司基本麵的研究,以得出是否具有投資價值;後者是利用技術理論技術指標的分析工具,運用於對盤麵股價走勢的起落以把握投資機會。在這裏要提出一個新的思考:兩種股票分析的方法各適用於誰?也就是說作為參與市場兩大群體的機構和散戶,誰更應側重其中哪一方法?搞清這個問題後,再下功夫別費怨枉力。
作為主力機構,他們擁有雄厚的資金、靈通的信息渠道,龐大的研究團隊和調研人員、決定著他們是市場的主導,他們應該做的、也正在做的是基本分析,通過對上市公司基本麵分析得出的理想數據,開發產品尋機發動行情,之前還要領會政府意圖,顧及政治、經濟大環境,順應政策導向、產業結構調整等。一大堆麻煩事,是一個散戶做不來的。散戶要擺正自己跟風者的位置,跟在市場主力的後麵,買的是人家推出的商品。
一些觸發行情的導索,遠不能從上市公司的報表中得到,平常不時出現的板塊熱點及輪動、盛久不衰的題材、概念的炒作等都不是能從基本分析上索取來的。就算報表哪方麵都不錯,也不知行情何時發起,市場上倒是有句話:金子遲早會發光的,但給你埋上幾個月能幹等著不成,遇上個造假帳的怎麽辦?何況等你從披露的信息中找到了依據,也許行情快結束,接的是最後一棒。
要明白股市炒的是預期、炒的是未來。那麽,作為散戶通過什麽方式才能得到觸發行情的信息呢?那就是老老實實地看盤,盤麵實時代表一切反映一切,主力發動板塊及個股行情在盤麵上不可能不露出跡象。看盤這時就需要技術分析了,用好技術分析,對於散戶來說要比做基本分析來得現實,來得實用,來得力所能及。
怎樣進行技術分析?技術分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線性分析,一種是形態分析。線性或可稱為線條分析,分析的是股價走勢在上升或下降階段的規律,主要用來看漲 沒漲到頭、跌沒跌到底。這方麵的分析主要依靠的是技術指標,由於附在大家使用的股票分析軟件上,故被方便運用而流行起來。形態分析是分析股價在調盤和整理期間的規律,通過觀察不同形態的整合過程,以抓住在股價變盤臨界時的起漲或降落。
由此可見,形態分析要比線性分析更適用於選股(線性分析較適合於盯盤,現在好多書上介紹的一些方法實際還是屬於盯盤範疇),其中抓住起漲正是選股所要孜孜追求的,起漲顧名思義就是剛起動上漲,無疑未來上升空間大、風險係數小,顯然要比已處於上升階段的追漲,收益大、安全性高。線條已處於上升中,是比趴著沒漲的形態要吸引人們的眼球,然而,股市還怪了,越是被吸引卻不是什麽好,越不稀罕看倒不見得壞。問題是追漲也有追對了的時候,這就給人以僥幸心理,可人不能憑僥幸生存於股市。炒股要講勝敗的概率,曆史不斷重複的規律還是值得借鑒的,因而在下手買進的時候,哪種情況勝算概率大,哪種情況勝算概率小,還是有必 要考慮的。追漲的風險概率誰都有體會,那就是大,而抓形態調整結束的起漲是股市風險最低的操作方法,而且收益最大,何樂而不為呢?
選股是操作之首,無論長中短線先能打出一段上漲空間,之後的事情就好辦多了,短線有短線的見好或見不好就收的辦法,中長線有中長線的持股策略,隻要按照各自相應的對策規範操作,做到帳麵利潤不流失或少流失不是不可能的。心態好從哪兒來的?是從有了賺頭那兒來的,有了賺頭就會在賣票的處置上從容好多,人們往往在從容冷靜的時候能較為理智地處理好問題。買上沒有賺頭或許還倒掛著,不免會給賣票帶去頗為棘手的緊張,也許還在計較損不損失手續費的夾當兒,股價破位超出了猶豫的限度,那索性等反彈了,就這樣給以後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炒股要有辦法地賺錢、要有辦法地選好股票,這次能選著,下次還能選著,以後會經常選著,這樣在見勢不好的時候,就不會死抱著不放,因為以後還有大把機會。 好不容易逮著個好票就不一樣了,漲了不收手跌回來也不撒手,非要在這個票上賺個不可,非要在這個票上吊死不可,即使天天有別的票在漲也與己無關,也不是不想做、是因為沒有辦法能選到那些好票。常聽到有人發嘮騷、說撈回來本再不炒了,就這麽炒法還能撈回來?不都全掉進去才怪呢!
要想結束被套的曆史,至少要找出為什麽被套的原因,是哪方麵有過失,鑄成被套乃至深套的大錯,對被套以後延至深套的原因做一下探究,說起當初被套無非出自兩種情況,有是追漲即日被套的,有是漲些未賣反被砸進去的,這固然不對但還不是太要緊的,畢竟剛開始虧損的不是很大,最要緊也要命的是套上以後不果斷處置,從此由主動轉而被動陷入更加失控的地步,原本跌後反彈解套以至還想獲利的祈望,在持續加大虧空的熬燥中破滅。眼巴巴看著下降不知何時能返升的倉中股票,也許是一隻、也許是幾隻、也許是一籃子,成了此後日複一日唯一要做的盯盤工作,盡管是那麽地沮喪卻仍不願舍棄。股市是有句諺語:咬住青山不放鬆,但遺憾咬的是不是座青山,咬住的是座荒山。
盯盤本身不存在褒貶,問題是什麽時候該盯、什麽時候不該盯,應該盯的是五、十均線或上升趨勢底線,支撐的波段和趨勢行情走勢,這些底線被有效下破,將意味波段和趨勢行情就此結束,既然股價滯漲緊接可能會反轉而下,中長線盯盤的任務也應相繼隨之告結。再往下就不要再盯了,抓緊時間出貨才對不管有否獲利,不著急了斷、反而被拖入行將給你帶來不小的麻煩之中,盯起那泄閘洞開已無下擋的下跌走勢,無論有什麽托辭都是不應該的。
選股是選準個股介入後能如期上升的切入點,盯盤是接手選股餘下的工作,並最大限度地實現贏利。選股在先,盯盤是後,先是學好選股,再應進入下一道為選股而開始的盯盤程序,選股選的好賴,股價能不能繼續上漲,決定著是否值不值得再去盯盤,說到這個問題為之考慮的人就少了,也正因為在這個未被理會的問題上犯糊塗,才有了以後不論選的個股漲或跌,都知覺不知覺地盯了起來。選進了好票盯著是為了有利可圖,選進了破票買上就跌還盯它幹什麽?錯了就應該盡快改正,反省失誤避免重犯類似錯誤,將錯就錯寄望後來反彈回升反虧為贏,往往是燒火棍子一頭熱,進都沒進好、走壞了都不覺,還能指望以後能處理好?後果真應了那句話: 一步邪百步歪,再跟上一句:歪過來容易正過去難。
用作繭自縛來形容被動盯盤,雖然有些言重,但委實找不到比這更恰當的詞來替換,事實上也是大多數人炒股慘敗以至深套重虧,主要也是栽在了這個被動盯盤上, 下這個定論肯定不會被人一下子接受,想不到出力不討好的被動盯盤還有這麽大的過錯,細一琢磨的確也是這樣,盡管是在選股上出錯,但也不能把責任全歸罪在這一方麵,如果能及時終止錯誤的再延續,就不會小虧變中虧、中虧變大虧。因此選錯票隻是惹了個小禍,而接下去一錯再錯的盯盤才釀成了大禍。不說不明不點不清,但願這一剖白能使沉湎於被動盯盤的人有所觸動,進而早些從注定扛不住的窘境中自拔出來,不然炒股無出路永遠是痛苦。
整天忙乎著盯盤不僅搭上功夫又賠錢,還把正經要幹的事給耽擱了,那就是選股,怎麽學好選股票。選股才是入股票這行要學的第一真本事,炒股全仗選股的功夫, 幹哪行要有哪行手藝,不掌握選股這門手藝,炒股賺錢幾乎沒門,其它的多是白扯。選錯票跟腚去看跌去了,顧此失彼誤了練選股,沒學好選股必然下次又可能打錯票,打錯了再去盯,就這樣惡性循環就把人弄疲遝了、把資金也弄得越來越少,學選股這檔事兒也被撂荒了,後來可能稀裏糊塗把盯盤當營生幹了,結果徹底喪失了炒股賺錢的能力。要賺錢就得先學好選股,有能力選好股就能有效杜絕被動盯盤,隻要給機會三天兩頭甚至天天有錢賺,誰還願老盯著不賺反賠被套的股票,老早地把它殺掉了。學不好選股就不能幹別的,金盆洗手不要再炒了,炒也是個賠何苦呢。
炒股好比打獵,打不著獵物說明槍法不準,知道不練槍會永遠打不著獵物,得乖乖地去好好練槍法,炒股是槍法準不準都能打著獵物,要說股市害人也就在這,不過害的是“沒有槍法打著好獵物”的人,如果把為什麽不“練好了槍法再打獵”換作為什麽不“學會了選票再炒股”,興許能提個醒。
但願此番一席冗論,能夠重新喚起大家的選股意識,真正把選股當作入市第一必修課來完成。掌握好選股這個贏利的主動權,有行情就做波段、沒波段就做短線,見事不好拔腿就跑,切莫去趟終將失利被動盯盤的混水,由此掀開新的一頁,告別頹落開始充滿激情的股市人生。也許以前沒學會選股是因為沒書本可學,現在有的學了,再選不出好股票來做可沒有借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