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而走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 走走停停
個人資料
正文

再讀 <<平凡的世界>>

(2010-12-27 09:50:36) 下一個

無聊的冬夜, 突然有讀讀過去的衝動. 躊躇再三, 還是拿起了<<平凡的世界>>.

書已經覆蓋了薄薄一層灰塵. 人總是缺乏反省自己的勇氣; 當人們隨波逐流於物欲世界, 用虛偽和卑劣去換取利己時, 對自己曾經的理想和激情總會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抵觸; 對那些曾經激勵自己的優秀作品總會有選擇性盲視. 因為那會向一麵鏡子, 照出現實中自己的卑劣和猥瑣.--這也許是我很久沒有看<<平凡的世界>>的原因.

<<平凡的世界>>, 路遙創作於80年代中期的長篇巨著.1988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

很多70s的人都應該和我有過相似的經曆: 在高中或大學時首先通過中央廣播電台(現在還有嗎?) 的長篇小說連播中了解這部作品的.在一定程度上來說, 70後算是很幸運的. 當我們從懵懵懂懂的少年進入人生觀樹立的青年時期, 中央廣播電台也適時的將連播從熱鬧的評書轉成了長篇小說連播, 而且當年的中央廣播電台也沒有當下的中央電視台這麽功利和無恥, <<平凡的世界>>,  《穆斯林的葬禮》這些優秀的作品得以進入我們年輕的心靈. 當年的傳媒的信息量是無法和今天比較的, 但也幸運的讓我們屏蔽了今天的浮躁和矯情, 讓我們有時間去靜靜品位那高品位作品所展現的人性的自尊、自強與自信.

《平凡的世界》時間跨度從1975年到八十年代中期, 全景式地反映了共和國10多年間社會生活的巨大曆史性變遷. 書中場景應該比我們經曆的要早, 但很多依然是如此的熟悉: 貧乏的物質生活和沒有物質侵擾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 縣城的中學, 像孫少平,孫蘭香那樣在艱難和貧困中苦讀的經曆, 還有共和國從極左的思潮中走出,百廢待新的沉重的腳步.

我們生活的年代是那樣的艱難和無助, 獨木橋是那樣的狹窄, 巨大的壓力和對未來憧憬和恐懼使我至今仍然會夢到當年的情形: 校園的燈熄了, 上晚自習的同學沒有一個離開, 默默從抽屜裏拿出蠟燭, 點燃.....; 一本好的書也會是一種信仰,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和孫少平這些為生活默默承受著人生苦難的人們,和他們麵對艱難自強不息, 不屈不撓地用勞動改變命運的精神, 成了多少那一代年輕人的精神支柱.書中對年輕人的貧窮和窘迫詩意般的描寫讓年輕而貧窮我們感受到難得的人生溫情.

勞動--這是《平凡的世界》為我們建造的精神世界. 正如路遙在茅盾文學獎獲獎感言中寫的-- 隻有在沉重的勞動中, 人才會活的更為充實;隻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才能使我們從事的工作具有真正的價值. 這也許是今天物欲橫流的世界所最不屑的東西. 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幻想著什麽金融創新,高端貿易什麽的使社會和自己的財富爆炸式成長, 進而不用勞動, 而隻需享受. 但勞動著是幸福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勞動畢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唯一動力, 也是人類的精神需求. 我們最終一定會從享樂主義中走出, 而享受勞動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書的最後孫少平拒絕了孫蘭香和吳仲平的留在省城的邀請,回到大牙灣煤礦:


  中午時分,他回到了久別的大牙灣煤礦。
  他在礦部前下了車,抬頭望了望高聳的選煤樓、雄傳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裏忍不住湧滿了淚水。溫暖的季風吹過了綠黃相間的山野;藍天上,是太陽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聽見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滿活力的歌在耳邊回響。這是讚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孫少平會沿著他的人生道路堅定的走下去嗎? 書中沒有答案, 生活中會有無數種答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