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旅行家

走遍世界,浪跡天涯,尋找冬天之美
正文

《縱橫西藏八萬裏》:阿裏之二

(2007-03-31 11:29:01) 下一個
2、神山岡仁波齊
東方人和西方人對待山的態度不一樣,東方人說“智者樂山”,講究的是享受山帶來的樂趣;西方人說“為什麽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裏”,需要的是征服的快感。我自己呢?這個問題在我一路的西藏途中不斷想起。
我沒有答案,但這並不能說明我是盲目的。
直到我來到岡仁波齊峰。
隻要進入普蘭地段,如果天氣不壞,遠遠就能看見岡仁波齊。如果說岡仁波齊東南麵的瑪旁雍錯是慈愛寬容的皇後,那岡仁波齊就絕對是不可一世的君主:他那巍峨高大,不怒自威;峰頂晶瑩的白雪使他顯得更為冷漠驕傲,不可侵犯。更令人稱奇的是,山的向陽麵終年積雪不化;而山的陰麵常年無雪,即便是被白雪覆蓋,等太陽一出,雪隨即而化,剛好與大自然的規律——背陰積雪,陽麵沒雪相反。
當然,海拔6656米的岡仁波齊至今也無人能夠登臨,不是因為高度,而是不敢觸怒神靈。岡仁波齊被藏民們稱為“神山”。表麵上看起來,他的外形似園頂金字塔,峰頂終年積雪,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一個巨大的佛教的萬字符號,稱為他神聖的標記;從佛教的教義上而言,其所述的須彌山就是指這座山,被稱為世界的中心,相傳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道場,當佛祖釋迦牟尼尚在人間時,守護十方之神,諸菩薩、天神、人、阿修羅和天界樂師等都雲集在神山周圍,聆聽佛祖講經。
西藏最原始的宗教——苯教,也發源於岡底斯山地區,苯教徒認為地為八瓣蓮花,天為八幅傘蓋,岡底斯山就是傘柄和蓮花之根,為世界的中心,有360位神靈居住在此。
印度教和耆那教教義中也將岡仁波齊奉為神山,這使得岡仁波齊成為“萬神殿”,東方的奧林匹斯山,有了九九歸一的意味。
就是這個神秘君王,每年每月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匍匐在他腳下,奉上無與倫比的虔誠。
在岡仁波齊,我沒有理由不匍匐而下,即便隻是被信徒們令人吃驚的虔誠所感染。後來看得山多了才明白,能夠讓人條件反射般屈膝跪拜的山,這個世界上,隻有幾座。岡仁波齊,絕對是其中之一。
他存在了數千年,他和聖湖一起成為亞洲四大河流的發源地,發源於此的4條以動物的名字命名的河流,在與神山聖湖相距不遠的地方同時出發,卻朝著不同的方向流過不同的地域,蜿蜒數萬裏,最終匯集到一個共同的歸宿地——印度洋。獅泉河是印度河的上遊;象泉河流入印度洋境內成為薩特累季河;馬泉河是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在進入印度後成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經孟加拉境內與恒河相匯;孔雀河,則是恒河支流格拉河的上遊。所以,在信徒們心中,岡仁波齊,是萬山之祖,百川之源。
任何人為的驕傲,都在岡仁波齊的麵前褪下麵具,麵對他的神聖容光,沒有人不會汗顏。當然包括我。
我當然是應屬強者之列,我戰勝了人生中種種困境,我堅持努力我想要的,我成功並且享受它;我擁有我自己並不十分清楚而別人十分嫉妒的天賦;我主宰自己……我當然有成就,這個成就就是我自己——一個真正有力量的人,一個經得起摔打的人,一個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條漢子的人。
但麵對岡仁波齊我無法驕傲。我發現,原來我以為已經到手的東西便是屬於自己的了,一旦失去就會覺得蒙受損失;其實一切皆變,沒有一樣東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一切的人,死時交出一切。人生其實是得而複失和失而複得的過程。或者,對一顆有足夠接受力的心來說,沒有什麽能真正失去。
麵對岡仁波齊我發現,人生的大限製其實如雪山般亙古存在。我被物質的、社會的、世俗的苦惱所牽絆,無暇有存在的、哲學的、宗教的苦惱,我不知道這值得慶幸,還是值得哀憐。
很顯然,我對山的態度既不是享受也不是征服,而是感悟。在肅穆的虔誠裏傾聽內心的虛妄,用皚皚白雪洗淨憂傷。

聖山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主峰



喜馬拉雅山脈的西端



普蘭藏民居



藏西北民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