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文史資料》第一輯 1989年
特寫 《著名畫家楊建侯》楊逸良 沈再江;P144
○《著名畫家楊建侯》楊逸良 沈再江
揚建侯,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用名讚楠、白浪,號荷葉村人,江蘇省無錫市人,1910年生於造船木工家庭。楊建侯教授有一方印章:“家在江南荷葉村”,“荷葉村”就是楊教授的出生地,它位於無錫北塘區域,古運河從側旁繞過,村子四麵環水狀似荷葉,有一石拱橋名泗堡橋連接彼岸,恰似一片巨荷的葉柄。這就是楊教授出生並度過了少年時代的地方。
無錫是一座江南文化古城,地處太湖之濱,山青水碧,地靈人傑,自古文人薈萃之地。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元代的倪雲林,以及此後的王孟端,鄒一桂等名畫家都隸籍無錫。但教授童年時代的荷葉村,居民祖輩大多以造船為生,文化十分落後。少年楊建侯就跟隨父親進造船工場學木匠。
但楊建侯從小聰慧靈敏,才能出眾,默默地愛上了繪畫,見了好的插圖和畫片如獲至寶拿來一張張的臨摹放大,以至房間裏琳琅滿壁的畫圖,卻得不到父親的理解而常常挨訓斥。但是,功夫不負苦心人,楊建侯的繪畫才能終於在荷葉村嶄露頭角,也終於感動了固執的父親,決心支持兒子讀美專,因而在他的生活中終於出現了重大轉折。
1927年楊先生進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就讀,師事胡汀鷺先生。1930年贏得徐悲鴻先生賞識,進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係,為徐悲鴻先生入室弟子。
每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都經過勤奮的求索之路,楊建侯先生嚴遵師訓,數十年如一日,刻苦勤奮,練就了堅實的素描功夫。在教室裏練素描,他精確寫生,又必再默畫,他默畫的精確要求,須把兩者重疊起來對著窗子透閱,校對直至於毫厘無差為止。每次外出寫生,他更是兢兢業業,專心注意,到了如醉如癡的程度。他經常一個人帶著糧到農村、工場以及偏僻的小區寫生,作畫忘記時間,到夜晚倦宿破廟、牛棚。習以為常。有時為觀察物象,選取入畫角度,攀崖入水,走入險境而不畏縮。有一次,在徽州為畫一古代斷橋遺址,竟不知不覺涉水齊腰還不覺得。在杭州旅行,曾在車上發現了美景,竟而至跳下車來。受了重傷。其為藝術鍥而不舍的精神深為大家的敬佩。
楊建侯教授1931年在無錫主辦白浪畫會,逐年暑假舉行白浪畫展,並主編專刊。1935年以其油畫《鐵工》、《遐思》參加上海“藝風社”畫展,博得報紙評論讚賞,《美術生活》雜誌介紹發表。1935年中央大學畢業,得教育學士學位。同年,擔任上海法醫研究所繪圖教職,此年參加中華美術會。抗戰初期,人重慶流亡教師服務團美術組長。193年人教育部編輯委員會教科書組編輯。1942年任重慶國立藝專的講師。1947年後,曆任桂林廣西省立藝專、南京金陵大學、南京師範學院副教授、教授。現任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教授。
中國繪畫既重師承,更重師造化,楊教授可謂二者兼得。他西畫功底紮實,國畫修養精深,更能揉合中西,變而化之。他從藝六十年來,所作素描、油畫、國畫、連環畫,精品紛呈,成就斐然,晚年尤以畫梅蜚聲海內外。
曆來的仁人誌士眼中,梅是高潔的象征,楊教授也不例外。楊教授多以寫意畫梅,筆墨豪放,設色靈動,加之構圖奇偉,題詩清新。因而大幅尺牘,都充溢一股活力,世人評楊老梅花“是人格和情懷的結晶,俏不爭春,麗而不豔,枝幹挺拔,筆墨蒼潤,富於時代朝氣。”“楊梅花”一時香飄大江南北。在文革後首次全國美展》上,楊老的《春滿人間》轟動京華,被廣為出版和複製成各種工藝品,流傳海內外。他曆時一月,為南京丁山賓館所作巨幅紅梅更被譽為一時之冠。
楊教授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創作了大批優秀作品。其代表作有油畫:《家庭訪問》、《南京解放》、《上海工人第三次起義》、《太平天國雲梯戰》、《黃繼光》等等;國畫有:《群雁來歸》、《千百萬人民奮勇支前》、《雪裏行軍》、《普天同慶》、《欣欣向榮》、《春滿人間》、《柏鹿同春》、《急流勇進》、《清風勁節》等等。理論著作有:《人物畫的基本作法》、《寫意花鳥畫技法》、《鋼筆畫技法》、《連環畫的構思構圖》、《鄭板橋的傑出藝術成就》、《素描選集》等出版發表。
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博得眾口讚譽,蜚聲畫壇。他的很多作品,為中外博物館、曆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北京人民大會堂、淮海戰役紀念館等收藏。他的藝術生涯在《中國文學》英文版和法文版、香港《文匯報》等專版介紹,1984年電視專題片以《在潤澤的土地上》(記著名畫家楊建侯教授)為題,在中央電視台暨全國各省電視台相繼播放,日本出版的《中國現代書畫篆刻家名鑒》、湖南出版社出版北京外語學院編《中國藝術家辭典》、陝西出版《中國名畫家》均有條目介紹。
楊老投身藝術教育事業,耕耘藝術園地六十餘年來為培養青年的成長嘔心瀝血、孜孜不倦的精神,始終不衰,至今“桃李滿天下”,其中飲譽海內外者不乏其人,他們在各自的戰線上,為祖國社會主義的藝術繁榮和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脊梁的作用。
楊建侯先生現任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美協江蘇分會常務理事、南京書畫院特約畫師、江蘇省老年書畫會顧問、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顧問、徐悲鴻獎學金委員會主任,香港東方文化中心《中國現代書法篆刻界名人錄》編委會顧問、江蘇省國畫院顧問、江南詩詞學會顧問,南京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楊老的藝術成就,是三種因素的結晶:一、好學不倦、勇於攀登高峰,這種品質,是我們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在藝術創作中的表現;二、在老師指導下,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優良傳統,上升到現實主義的高度,確立了一生遵循不逾的現實主義創作的信念;三、熱愛生活,熱愛自然,使自己的創作 熱情永不減退,又使自己的創作源泉永不枯竭。
楊建侯先生雖然年已八旬,但老當益壯,人們熱忱期待著他有更多的佳作問世,並祝願他健康長壽。
○《北塘造船業》 P129 周文遠 楊補金
無錫較大的手工業行業—一船廠,是以造船為主,形式大都一家一戶散布在北塘的泗堡橋、荷葉村、三裏橋、民主街、丁峰(改土旁)裏、南尖和南門羊腰灣等地區。
該業的起源,據業中人的考據,溯自明朝朱元璋開國之時、朱元璋在江西波陽湖大戰陳友諒時,必須通過水戰,但缺乏戰船。據船廠先輩傳說,朱皇朝官廳發榜找尋造船能工巧匠,在無錫招到了十三人,迅即以皇命日夜兼程趕赴駐地.由於船工們的刻苦耐勞,堅持辛勤製造,造出了許多戰船,強大了水軍隊伍,使朱皇朝取得了大勝,因而無錫的五姓優異造船工各獲得了“龍批”(諭旨)存照。當時十三人中,以姓氏而論,僅有五個姓,即蔣、楊、尤、徐、邵,業中人簡稱:“五姓十三家”,他們專業造船,是我市造船業的創始人,其他別家人不得參與。這五姓中,楊姓祖籍山東,徐性祖籍安徽、邵姓祖籍蘇北邵伯,蔣姓祖籍安徽,僅尤姓係本市東門尤渡裏人。無錫市的造船專業,相傳自明清兩朝的封建時代一直由這五姓所據,直至民國開始才有別姓之人參加這個行業。
造船這個行業的特點,均係一家一戶為主,自己設計自己勞動。極少雇用別家工人,即使一時人手不夠,亦隻是通過相互“換工”。爾後“還工。”即使或有雇工的.僅為數不多的幾家大戶。
船隻用種類,大致有五種;農船駁船、運輸船(俗稱西漳船)、航船(俗稱班船)、戽水船(俗稱打水船)。造船業務,一般將船租給農民,收取船租作主要收人,如給農民用於運輸貨物等;也有代客戶造船、修船的。 船廠規模較大,擁有船隻較多的,在必堡橋、荷葉村方麵有楊紀茂、蔣金元;在二裏橋、民主街方麵有謝子儀(人稱他為”財神菩薩”)在丁奉(土旁)裏方麵有徐聽榮(人稱他為“八百噸”,意謂他擁有船隻頗多)。
船廠的全盛時期是從一九二七年時起,有了戽水船之造出,將其到各鄉村進行戽水,需用量極大,促使船廠這個造船業達到了全盛時期。但歸於一家一戶的個體手工業勞動。造船這個行業的發展仍受到了很大的限製,直至無錫解放了,把三百六十五戶造船業者合並成紅旗造船廠後,無錫這個造船行業。才得到真正的發展。 (沈本南略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