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侯博客專欄

楊建侯藝術生涯簡介,創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楊建侯與〈鍾馗圖〉》

(2004-03-21 22:18:16) 下一個
《無錫誌史》1991年11月總17期 特寫 《楊建侯與〈鍾馗圖〉》吳佳佳 施健 刊畫 《鍾馗》(壬午秋月)封底
在無錫文物商店為慶祝建店三十周年而舉辦的鄉賢書畫精品展覽會上,絡繹不絕的參觀者總要停留在一幅比較陳舊的中堂畫軸前,細心地觀賞、不斷地讚歎,不願匆匆離去……這是現已82歲高齡的無錫籍著名畫家楊建侯教授在青年時作的一幅《鍾馗圖》,上麵有中國近代畫壇三傑徐悲鴻、傅抱石、豐子愷的題詞。             一 楊建侯教授是徐悲鴻大師的高足,也是全國美術家協會第一批成員之一。如今,他是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教授、江蘇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南京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他從藝六十年來的大量作品先後參加全國及國外許多國家展覽會,一些作品編入畫集或專著。他的油畫《南京解放》由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珍藏,中央郵電部將此製作“八一”紀念郵票。《柏鹿》為毛主席紀念堂收藏,《荷塘清趣》、《墨竹》赴美展覽,被美國肯尼索大學收藏,《梅》為中國江蘇電視藝術江蘇彩電中心收藏,還有好多地方珍藏了他的畫作。在他的家鄉無錫文物商店所珍藏的《鍾馗圖》,從未發表過。《見本刊封底》他是楊建侯最心愛的畫作之一。 這幅畫是他33歲時在重慶國立藝專任教時的作品。當時正值抗戰時期,遷入大後方的無錫人有四萬之眾,這些人匯集了無錫地區的精華,他們以高度的愛國熱情,凜然的民族大義結成一個整體,在經濟、政治、教育領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楊建侯也成為這個整體中的一員。日軍侵略激起他的民族義憤,他加入了抗日民眾教育運動的前列,繪製了大批抗日宣傳畫並作油畫《遊擊隊之戰》。 1942年7 月,陳之佛接任國立藝專校長,他參與陳之佛、豐子愷、傅抱石、劉開渠策劃改革等方案,任素描、實像摹寫等課程,建議並支持捐畫義賣資助流亡困難學生改善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裏堅持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和抗日民眾教育。當年秋天,徐悲鴻先生從印度回國,共同的抗日救國宏偉目標使徐悲鴻、傅抱石、豐子愷、楊建侯等藝術家走到了一起。徐悲鴻邀請他同住石家花園,他們一起談論政治、談論教育、藝術救國。同時作畫義賣,支持困難學生就學。在石家花園,他創作了《鍾馗圖》這幅國畫,自己在畫上角題為:“一壺豪盡拋青春,行步蹣跚引可嗔,進士生涯唯爛醉,劉賁想見獨醒人,人前搖擺爾為誰,鬼物何曾避老馗,畫法隻能供自賞,武梁祠裏古須眉。”(壬午秋月錫山建侯)鍾馗是中國古代傳說故事人物。相傳唐明皇於病時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上問之,自稱名鍾馗,生前曾應武舉未中,死後決心消滅天下妖孽。明皇醒後,命畫工吳道子繪成畫像。此後鍾進士像成為畫家們愛作的畫題,舊俗端午節多懸鍾馗之像,謂能打鬼和驅除邪崇。楊建侯對當時國無主權、民無寧日的社會現象痛恨之極,他充分意識到畫的社會作用,借鍾馗捉鬼(這裏的鬼意指日軍,因當時人民對侵華行為義憤填膺,統稱日軍為洋鬼子)的傳說,提起畫筆,憤然作畫。運用透視法,虛實結合,以意寫形,以意寫神,重視畫麵鍾馗形象的形與神的關係,畫出了鍾馗的形象的威猛、嚴厲,決心消滅天下妖孽的神態。特別在鍾馗臉部,蓬鬆的胡子似乎氣得直豎,凶狠圓瞪的雙眼似乎要吞滅一切;憎恨、憤怒的力量集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此畫得到徐悲鴻先生的讚賞,稱此作為“高古之作”,並在這幅畫的右上角題詞:“意為魑魅麽魔耳,鎮壓隻消用一嚇。何期滋蔓竟難圖,烽火連天無寧日。”(建侯高古之作 悲鴻戲題 壬午初冬)悲鴻先生的題詞與他的畫意相得益彰,在詞中充分表達了悲鴻先生對日軍侵略懷有憤懣心情及為中華民族雪恥報仇,抗戰到底的決心。傅抱石在畫上題詞為:“鍾進士像為元代畫家最樂拾之畫題,其發達並非偶然,在今日尤具深意也!建侯兄此作筆能扛鼎,孕恬靜於雄渾,悲鴻先生稱曰高古,宜也! 傅抱石”豐子愷對他的畫中的鍾馗神態也大加讚賞,他在畫下方題道:“正氣持人道,雄姿壓鬼魅。 豐子愷”這幅畫的到老師和師兄們的高度評價,實在是難能可貴。這幅畫和他同年創作的油畫《軍民同樂》、《難民》、《流浪兒童》一起再現了抗日戰爭時代民族災難的現實情況,反映了人民的呼聲。不僅具有藝術意義,還具有現實的、革命的意義。無錫文物商店將此畫作為店寶之一的珍藏品。            二 楊建侯教授之所以有今天傑出的藝術成就,一方麵在於他熱切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一方麵是受宗師長期的栽培和教育。他開始步入藝術生涯,致力於繪畫的啟蒙老師是當時國內著名花鳥畫家胡汀露先生,而蜚聲中外畫壇的近代著名畫家徐悲鴻大師則是他立足畫壇、成為現代著名畫家的恩師。 他從小就喜歡畫畫。《申報》上的線描人物畫、香煙殼上的人物畫片、船上畫的吉祥物聚寶盆成了他時常臨摹的畫題。他的居住地無錫荷葉村的大多數人從事造船手工業,他時常為村裏人的船上畫聚寶盆,漸漸他的繪畫才能在村裏出了名。他考入無錫美專,向胡汀露先生學花鳥畫技法,兼愛音樂。在國樂家周少梅指導 下,組織國樂隊,拓寬了藝術視野,激發他對藝術美的追求。1930年的一個早晨,他瞞著雙親,隻身赴寧,以自畫像的人物素描畫毛遂自薦。得到了他仰慕以久的徐悲鴻大師的讚賞。徐悲鴻大師望著這個窮酸而富有勇氣的小夥子,聯想起自己19歲時也是袋無分文,憑著自己熱切的追求,離開故鄉宜興,赴上海學畫的經曆,富有同情地鼓勵他說:“我看了你的畫,有前途。從明日起,你到我的教室旁聽吧。”先生一番和藹可親的話使他激動不已,熱淚盈眶,暗下決心一定要以出色的成績報答先生。自此始,他成了中央大學藝術係的旁聽生。在悲鴻先生的嚴格指導下,他真正意識到:對藝術事業的刻苦探求才剛開始。悲鴻先生教導他,畫家的造型決定於素描的功力,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他嚴格遵循師訓,在教室裏練素描,到野外去寫生,常常忘卻時間、饑餓和疲勞,甚至達到如醉如癡的地步。他不滿足於當旁聽生,除學畫外,補習文化課程,常是食不知味,通宵不眠。“有誌者事竟成。”一年後,他在中央大學專業考試中,以96分高分被錄取為中央大學美術係的正式生。在悲鴻先生指導下,係統學習中西繪畫技藝和理論。他處處以悲鴻先生為榜樣,成為悲鴻先生最得意的學生之一。悲鴻先生善於挖掘人才、培養人才。從他的發憤學習中,悲鴻先生看到了希望,同時更加關心他的成長。1934年,悲鴻先生帶他所在班的全體學生到天目山寫生,先生與學生同坐三等車,在天目山一同席地而睡,使他對先生更加敬重。途經杭州歇宿時,他覺得時間尚早,便獨自行動,到青波門外看望朋友,結果返回途中走錯了路,貽誤了乘車啟程的時間。等他回到集中地點,先生與同學已在車上等候多時,同學幾次請先生留個條子給他,讓大家先走。先生未允。等他跳上車後,悲鴻先生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而他心裏內疚,直到目的地時都未開口,悶悶不樂,沒精打彩,先生覺察了他的情緒,對他和氣耐心地說:“幫我磨墨,我給你畫張畫。”他知道先生平時最拿手的是畫馬,那天先生卻破常例,給他畫了張《睡貓圖》。他因禍得福,受畫之餘,想到老師畫的睡貓正象征自己沒精打彩的樣子,一種難以容忍的自責和難以形容的激動心情使他對那隻先生送的畫貓更加愛不釋手,把那幅畫掛在自己床頭,作為鏡鑒。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機侵襲,他當時執教的輔仁學校遷農村,他上了最後一課,不得不攜眷流亡到漢口難民所。悲鴻先生得知後,立即匯去50元赴重慶的路費。1942年秋,悲鴻先生從印度回國,痛恨日軍的侵華行為,創作大型中國畫《愚公移山》,並懇約他作為助手,後未成願,但悲鴻先生一直為此耿耿於懷。此後,悲鴻先生曾致函中央大學校領導請求辭去他本人在美術係的教職,推薦他去頂職,可見悲鴻先生對他的賞識和信任,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師生間誠摯的情誼。先生的身教言教、長輩般的關懷,及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全麵繼承悲鴻學派的教育體係,數十年如一日,獻身藝術教育事業,愛生如子桃李滿門牆,創作不息譽滿國內外。他的無私奉獻精神,正是步恩師後塵所致。1986年,他被推為徐悲鴻獎學金委員會主任。               三 談起楊建侯教授的藝術成就。還得從他的“第一朵浪花”說起。那是1932年夏,楊建侯當時是中央大學藝術係二年級的學生。新文化運動的浪潮撥動了他的心弦,歐美文化使他受到啟發和感染。為此,他將自己所有的青春活力都侵注於繪畫事業,連暑假都不願放過。一放假回到無錫,就四處奔走,組織邀請了史秉衡、孫文林、馮其模、徐祖培、高雲鵬等一批藝術青年,共同努力,在二十多天中創作了一批作品。用他自己省下的生活費,以搞畫展的形式,主持組織了“白浪畫會”。“白浪”之意取之於他自己的筆名“浪夫”,意在自己是無錫泗堡橋造船手工業者出身的鄉下人,浪跡天涯,誌浩千裏,要努力使自己的畫去影響社會,掀起新文化藝術之浪潮。1932年9月5日至9月7日,為期三天的無錫首屆白浪畫展在城中無錫縣立圖書館旁的民眾教育館內展出。在展出的200 餘件中西繪畫藝術作品中,他的粉畫《自畫像》及風景寫生作品受到參觀者青睞,一致評價這位初出茅蘆的青年的作品最為雋永,神韻、氣派、敷色均佳。展出獲得了成功。展出期間,畫展成了市民文化生活中談論的熱點,《國民導報》、《人報》、《民報》等以畫展為主題,評價畫展意義、談論藝術觀點。這次畫展,不但組織了一批美術作品和美術評論文章,而且使他嶄露頭角,向社會顯示的他的勇氣和才能。此後二年的暑假中,他又連續辦了第二、三屆畫展,在社會上引起了更大的反響。當時國內著名的花鳥畫家胡汀鷺為畫展題詞,徐悲鴻大師親自題寫畫展會標和特別標題。他自稱自己主持創辦的“白浪畫會”是其奉獻給中國近代美術事業的“第一朵浪花”。這個由他組織起來的青年畫家美術團體為卅年代無錫人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增添了藝術的感染力,從此培養了一大批無錫籍的藝術人才,曾是白浪畫會成員,現以其獨特中國畫風格聞名於世界畫壇的國際著名女畫家方召麟回憶起她當時參加白浪畫會活動的情景,情真意切地說:“沒有楊先生的白浪畫會,哪來我召麟的今天。” 他的藝術一開始就充滿社會性和時代感,從他的“第一朵浪花”至今,他已從藝六十多年了,是我國畫壇上頗有成就的多能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的畫作不勝枚舉,譽滿海內外,桃李遍天下。他的《群雁來歸》、《南京解放》、《春滿人間》、《欣欣向榮》、《魚樂圖》、《柏鹿圖》等畫麵揭示了中國曆史新的一角;他的《寫意花鳥畫法》、《鄭板橋的傑出藝術成就》、《鋼筆畫技法》、《人物畫法研究》、《提高花鳥畫教學》、《連環畫創作中的構思構圖》等數十萬字專著的論文是他藝術結晶,成為中國美術教學與藝術的寶貴財富。而《太湖全景》、《太湖遊擊隊》、《迎春圖》等作品留下了這位江南荷葉村人對家鄉懷著的一片深情。如此深情的他,少年時曾是無錫市連元街縣立高小的學生,曾經在省立第三師範高小插班六年級,任全校學生聯合會會長,以全班第一的成績取得高小畢業證書。在私立無錫美專學習時期,與進步同學宋轉坤、陳立平、吳文珊等組織“殘荷社”,參加“無錫學會”,擔任編寫會刊,關心社會。與同學馬少雲、朱雲 利用暑假培育試種水密桃成功,掛牌羅林農場,為此與無錫特產水密桃還有著深厚的緣源。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學校停課期間,他在無錫組織抗日後援會,繪製大幅抗日宣傳畫、捐資慰問滬淞前線戰士。1936年,他在無錫輔仁中學(即市二中)從事美術教育,編寫了圖畫、手工兩課的教材,為省教育廳肯定。抗戰勝利後他從重慶返回老家無錫,把多年珍藏的西洋畫片數百頁,在無錫公園展出,提出了“藝術 創作的社會作用”問題。60年代,帶學生到無錫、蘇州等地寫生,作《太湖全景》等素描畫在無錫舉行匯報展覽。1983年他又應無錫書畫院邀請,回到家鄉作《繪畫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問題》的學術報告。同年無錫市書畫院赴南京,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畫展,楊建侯教授觀看了來自家鄉的畫展後十分激動,在《新華日報》上撰文介紹家鄉美術成就,首次提出無錫繪畫具有江南水鄉清新、秀逸、通靈的韻味。現今家鄉的藝術成就與他對家鄉所作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正是從他的第一朵浪花始,他和家鄉就緊緊地聯係在一起。楊建侯教授為我國繪畫藝術作出了很大貢獻。1984年,南京電視台以《在潤澤的土地上記著名畫家楊建侯教授》為題,攝製了電視專題報導片,在中央以及一些省、市電視台相繼播放。今年8 月,中央電視台在《神州風采》專題節目中介紹了楊建侯教授的傑出成就,台灣電視台也專程到南京拍攝了關於楊建侯教授的專題長片。的確,他的一片冰心盡灑在這片潤澤的土地上,他的超群的繪畫藝術才能當受到世人囑目、讚頌。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