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侯博客專欄

楊建侯藝術生涯簡介,創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藝海泛舟65載》

(2004-03-21 22:17:03) 下一個
《文史雜誌》1993年05月 p24(“我與藝術”欄目) 撰文 《藝海泛舟65載》楊建侯 介紹 作者簡介(140字)        《作者簡介》 楊建侯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現為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教授,南京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徐悲鴻獎學金評委會主任。其藝術業績被采入多種辭典,1984年,南京電視台以《在潤澤的土地上》為題,專門介紹楊建侯先生的藝術道路。1992年獲國家終身特殊津貼的容譽。 《藝海泛舟65載》 (文史雜誌1993年05月 p24)            江蘇 楊建侯   我1910年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北郊的荷葉村,並在這裏度過了我的少年時代。故鄉無錫是一座江南古城,地處太湖之濱,山青水碧,自古為文人薈萃之地。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元代的倪雲林,以及此後的鄒一桂等名家,都隸籍無錫。但這一代的居民則多以造船為主,民風勤勞剽悍,文化卻十分落後。我父親勤勞而又固執,他不解讀書的道理,認為愛讀書的我是“不務根本”,長以“老本行,金飯盆”來訓導幼小的我。承應代代相傳的世襲觀念,我少年時即跟隨父親進造船工場學木匠。後來,在慈母的袒護下,勉強獲得了三年斷續的求學機會。當我以全班第一的成績在無錫省立第三師範附屬小學畢業,本可免考升入師範,但父親不願繳那一元的定金,我隻得又開始學徒生涯,先後在布廠、襪廠當學徒,以後又回到父親的工場。   在襪廠時,我能讀到上海的《申報》,報上每天有一張插圖,多是以成語寓言為題材的線描人物畫。我每天拿到報都愛不釋手,並逐一照著臨摹,時間一長,我的畫漸為人知。鄉人迷信造船圖個吉利,照例要在船上畫一個聚寶盆,還畫上一支筆,一把如意交叉起來,叫做“必定如意”。我畫的聚寶盆受到鄉親們的讚譽,父親固執的心被掀動了,終於同意我考入了無錫美專,師事胡汀露先生。1930年畢業,正當我對自己的前程茫茫然不知所之的時侯,在李金發先生主編的《美育》上見到徐悲鴻先生的素描,頓生仰慕向往之心。一個早晨,我帶著一張素描自畫像,來到了悲鴻先生的門前。“小夥子,進來吧!”他親切地招呼著,在詢問了我的情況後說:“從明天起,你就可以到我的教室來旁聽。”聆聽了這番話,我頓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踏進中大旁聽後,我下決心要正式考入這所藝術殿堂。當時中央大學的考試製度是嚴格的,必先在各門文化課程的統考中都及格,才能參加專業考試。我隻得白天去中大旁聽繪畫,晚上自學文化課程,為了爭取時間,我常常通宵不眠,實在困得坐不住了,躺下憩一會兒,還用繩子縛住雙腳,稍微一動就驚醒,再開始讀書……。   越一年,被中大正式錄取。入校後,在悲鴻老師的指導下,刻苦學習素描,每畫完一張,又必再默畫,然後將兩張重疊起來對著窗口透閱、校對,直至毫厘無差為止。悲鴻老師那時常對我們說:“人須有受苦的習慣”這句話使我格外信服。記得1934年,悲鴻師帶我們去天目山寫生,我們一行從南京到杭州住宿一夜,準備次日包車出發。第二天清晨,我覺得時間還早,就獨自去看一位多年未見的朋友,回來時,老師和同學們已等我一個多小時。晚上到老祖殿,大家圍坐在煤油燈下休息。悲鴻老師見我喪氣的樣子,就當即揮毫畫了一張《睡貓圖》送我。我麵對這一可愛的睡貓,不由得沉思重重,我思忖早晨那樣的糊塗,現在又沒精打采,以至垂頭喪氣,不就象這隻貓嗎?心領神會,有一種難於容忍的自我譴責湧上心頭,我把它看著老師對我的教育,便一直把它掛在宿舍床頭作為處世做事“三思而行”的座右銘。後來一有空就帶著幹糧到農村、工場以及偏僻的山區寫生,夜晚就卷縮破廟、牛棚,習以為常,有時還走入險境而不畏縮。有一次在徽州為畫一古代斷橋,竟不知不覺涉水齊腰還不覺得。另一次在無錫讀書時,同學們去靈隱寺寫生,返城中,我被落日餘輝的美景所吸引,竟忘記了車行之中,冒失地跳了出去,結果被摔得昏迷不醒。少年往事,至今思之仍覺十分有趣。1932年暑假,我回到故鄉,邀集了一批原在無錫和回鄉度假的藝術青年,以搞畫展的形式,組織了“白浪畫會”。先後三次舉辦畫展,悲鴻老師還親自為畫展題寫會標。這一活動,在無錫一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935年從中大畢業後,我先後做上海法醫研究所繪畫、解剖教師、南京中央電影製片廠美術師等職。抗戰開始,擔任教育部教師服務團宣傳組組長,創作了《遊擊隊之戰》及大量抗日宣傳畫。1943年,在重慶舉辦了個人畫展,獲得成功。1947年受聘廣西藝專副教授,創作出水墨長卷《桂林全景》,後因支持學生運動,隻得轉任南京金陵大學擔任影音科的連環畫教學,其間完成了《武訓傳》、《陶行知》、《吳越春秋》、《孔子》等連環畫創作,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與表揚。   1949年曆史翻開新的一頁。我懷著澎湃的激情,繪製了巨幅工筆畫《群雁來歸》。畫中百雁回翔,飛向北國。創作此畫時,我以中國傳統的工筆畫法,對雁群作了工整細致的描繪;在造型和空間處理上,也采入了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這樣使層次深遠而又有遼闊的空間感。這幅作品麵世後,受到各方肯定。接著我又推出《南京解放》、《百鳥朝鳳》、《教師家庭訪問》等作品。迎來了我創作的一個旺盛時期。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一幅藝術作品若要打動人心,產生藝術魅力,首先畫家要有生活基礎,要有真情實感,要反映時代的脈搏,抓住社會本質。沒有對生活的深切感受而牽強附會、任意杜撰的作品是不會感動人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創作的同時,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教學工作之中。悲鴻老師培育後進的精神始終激勵著我。他融貫中西、師法造化、銳意創新的藝術思想及他強調素描,一專多能的教學體係成為我教學實踐的指路明燈。1950年起,我編撰了《人物畫基本技法》、《人物結構知識》、《鋼筆畫技法》、《山水畫法》、《構圖法》、《光色圖麵結構》、《寫意花鳥畫法》等教材,在教書的同時,我以悲鴻師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我一批又一批弟子。我始終認為:你要教別人成為一個真誠的人,首先必須使自己成為一個真誠的人。推而廣之,要使別人具有智慧,首先要使自己具有智慧。要教育別人具有良心,必須使自己先具有良心。總之,身教重於言教,教師要以身作則。   1966年,當我從蘭考參加焦裕祿葬禮回來後,那場席卷中國大地十年的風暴刮起來了。我被送到農場“勞動改造”,家裏所存油畫、國畫和我多年收藏的書畫珍品、古玩文物以及曆年編寫的講義被銷毀殆盡。在艱難的歲月裏,我以畫梅來練勵自己的意誌度過一天又一天。   1977年春天,我麵對中國曆史上一個不平凡的春天,揮毫繪出了丈二巨幅《春滿人間》,怒放的紅梅、在朝霞明輝的沐浴下更是一片爛熳。此時已年紀已到古稀的我更覺得時光的珍貴,我又以滿腔的熱情投入生活。1977年至1986年間,我赴沂蒙山、廣州、海南、桂林、烏江、西雙版納、四川、黃山、九華山、普陀山、紹興、杭州、敦煌、吐魯番和東北三省以及內蒙等地寫生。目睹大自然的美景,我都要用素描或速寫描繪下來,甚至為了補充寫生的不足更用文字加以記錄,那怕一鱗半爪,點點滴滴的東西,都是生動的參考資料,它會使我們產生“胸中勃勃遂有畫意”的創作興趣和激情。從70年代中期以來,我先後為首都國際機場繪製《春色滿園》、南京雨花台繪製《鐵骨冰心》、《柏鹿同春》、為皇帝陵繪製了《古柏》,另外還為國家領導人出訪創作了一些禮品畫。   回顧在藝術的道路上所走過的六十五個春秋,感慨萬端,悲鴻先生悲天憫人的民主革命思想,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鍥而不舍的錚錚傲骨和追求真理及火一般的熱情,是我學習的楷範,我願象燭光一樣,點燃自己,去照亮別人。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