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侯博客專欄

楊建侯藝術生涯簡介,創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丹青迢遙路-楊建侯揮灑彩筆60年》

(2004-03-21 22:15:34) 下一個
《台灣日報》1990年10月22日第 9版 特寫  《丹青迢遙路-楊建侯揮灑彩筆60年》楊保嬌(3000字); 特寫  簡曆(二百字); 刊照  (楊建侯教授在作畫); 刊畫  《柏鹿》 刊畫  《普天同慶》 《丹青迢遙路-楊建侯揮灑彩筆60年》楊保嬌 《台灣日報》1990年10月22日第 9版
  一個人隻要不斷地努力,他幾乎能得到一切他所要的。今年八十一歲的楊建侯,經過六十多年的潛藏、曆練,孜孜不倦埋首於繪畫,視繪畫為神聖,而認真執著地下功夫去探討,終於能隨心所欲的駕馭悠遊於繪事。       胸有畫意、取材自然   畫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藝術語言,令欣賞者體會與溝通,進而產生共鳴,得到欣賞的喜悅和冥想。楊建侯憑籍著他對生活真摯的情感,用深情的筆觸,來抒發他體會大自然的見解,以至於能表達出寬廣、含蓄而深刻的內涵。   在表現手法上,楊建侯繼承中國畫筆墨的優良傳統,意在借鑒,誌在創新。畫家是從生活和自然出發來進行創作的,他的作品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充滿著深摯的感情。   “素材是作者生活經驗的累積,他來之於生活。”楊建侯認為,從生活中直接吸取的素材,不僅是我們創作生動形象的參考和依據,而且也幫助我們回憶生活,加深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和體會,從而產生“胸中勃勃遂有畫意”的創作興趣和激情。   楊建侯的花鳥畫, 如《鬆鷹圖》、《竹》、《柏鹿圖》、《梅》、《荷》等,那多變的筆意,別致的章法,恰當的剪裁,慎密的構思,處處顯示出畫家在作畫時胸有成竹,獨具匠心。   這些融合中西技法,富有神韻和生活氣息的作品吸引人,而楊建侯的為人誠懇樸實,和那種水滴石穿的學習毅力,以及繩鋸木斷的鑽研精神,更令人感動。       子承父業、世襲相傳   一九一0年,楊建侯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泗堡橋造船手工業家庭,子當承父業,代代相傳的世襲觀念,是當時的一條成法。身為長子的他,就跟隨父親進造船工場學木匠。雖然他自小酷愛讀書,父親卻教導他老本行才是金飯碗。   在工場裏,楊建侯並不算是好學徒,他身體弱,力氣小,幹活也總有點心不在焉。在學校裏卻聰慧靈敏,才能出眾。不僅以優異的成績小學畢業,並獲得保送師範的權利。父親固執的堅持,使得他開始學徒的生涯,就在這個時期,他愛上了繪畫,從報紙的插圖、香煙盒的人物圖片,開始臨摹放大。   由於楊建侯的畫作出類拔萃,鄉人、親朋好友都對他父親建議讓他學畫。父親的首肯,是他生活中第一個重大的轉機。一九三0年,楊建侯從無錫美專畢業因仰幕徐悲鴻的高超藝術,得友人資助到了南京,在中央大學藝術係旁聽。第二年,他經過自修苦讀,終於以優良的成績被錄取為正式生。在徐悲鴻的指導下,有係統地學習,並於一九三五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獲教育碩士學位。       虛懷入穀、老當益壯   楊建侯每年都有油畫、國畫、素描作品多幅被選參加全大陸美展或送到國外展覽。一九八0年,在南京舉行個人素描畫展,出版素描畫集,其山水、人物、花鳥造詣突出,成就非凡。   對於藝術上所獲得的肯定,楊建侯總是謙虛地歸功於“徐悲鴻老師的教育和影響”,但他藝術道路上艱苦精進數十年如一日地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他經常一個人帶著幹糧到農村、工場和偏僻的山區寫生,因作畫過於投入而忘記了時間,到夜晚疲倦地宿睡於破廟、牛棚,而習以為常。   有一次在皖南山區為取斷橋入畫,攀涯入水,深涉險境而不畏縮。他年輕時在杭州寫生,車行途中,因醉心窗外美景,情不自禁地跳下車來,受了重傷。即使年逾七旬,仍去海南島寫生。好友勸他說:“楊老,年齡不輕了,算了吧!”楊建侯總是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然後興致勃勃地上路,老當益壯的精神,始終不衰。   他的女兒左棠曾說“父親是個忘我的勞動者,有時竟七天七夜不離開畫室。”       關懷學生、一本萬利   繪畫和美術教育不同,畫家不一定是美術教育家。楊建侯則不僅是位畫家,也是一位善盡職責的美術教育家。曾受教於他的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楊老師對學生的關懷無微不至。他自己生活簡樸,家境因子女多並不寬裕,但見學生有困難,總是慷慨相助。”俗話說“為善最樂”,他是真正做到了。   楊左棠敘述他的父親時曾經說過:“我累點,學生就多得一點知識,將來他們學有成就,對國家、人民的貢獻就會更大,這筆賬這樣算來是一本萬利。”楊建侯認為,一個人的腦袋再聰明,知識再豐富,畢竟是一人的。教會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個腦袋,一百雙手。這樣大的力量,發揮的效用才驚人。   一位教師,偶然在個別問題上,誠心實意地關心學生是容易做到的,可是,長期地、全麵地去熱愛學生卻是件難得的事。楊建侯卻身教重於言教,以身作則地確切實行。他深刻體會到:要教別人成為真誠的人,首先必須自己真誠,要使別人有智慧、良心、能力和誌向,都要從自己先具備先做起。   “楊老師反對在學習上抄小路走捷徑,反對偷懶。他常說:‘畫畫是苦差事,隻有不怕苦才能學好,不可取巧。’”楊建侯的學生對他的訓誨銘記心頭。       人品畫品、潛移默化   楊建侯重畫品,更重人品。他熱愛生活,腳踏實地的做事。對藝術創作更是嚴肅,往往一幅作品要一稿,甚至數稿,多次推敲,反複探求,並且不恥下問,請教別人。他說:藝術必拋棄華而不實,膚淺表麵的見解。   隻要和楊建侯接觸過,到過他家裏的人,無不認為他衣著普通,飲食清淡,住宿簡陋,從不奢求,品德高尚。我國畫界的優良傳統,曆來是人品與畫品並重的。他可謂身體力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得做人的道理。   畫大幅的花鳥畫是楊建侯的特長之一,他的許多從寫生直接轉化而成的作品,意匠經營後,繁而不蕪,紛而不亂,氣勢從平麵向四周擴張,花葉枝蔓的離披空隙處常見到精心的空間層次處理。   藝術真正的美,不在於畫麵的色彩鮮豔,而是表現在博大的程度上,具有既定的感情和生命力,這樣美的抒發才能持久。綜觀楊建侯數幅梅花作品,從畫麵看那蒼勁的老幹,剛健的新枝,充滿活力的花朵,以及熟練的技法和深邃的意境等,取之古人的筆法、神韻,得自西畫的透視、敷色,與大自然的生動豐采。       丹青不老、富貴浮雲   想做畫家,卻把筆閑置不動,當然無法盡如人願。身性恬淡的楊建侯,對藝術的狂熱與執著,加上時間的曆練,本身的努力好學、鍥而不舍的鑽研,早已贏得眾人的肯定和尊崇。   勤奮者走過的路,是不會有虛度的歲月。杜甫的七言古詩“丹青行贈曹將軍羈”中的兩句“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正是楊建侯的最佳寫照。   他那獻身藝術而過早彎曲的腰背,那記錄生活磨難而清矍的麵容;那充沛的創作熱情和充滿生活氣息的美術作品等,都是歲月累積而成的。而他的眼睛仍散發著熱烈追求的光芒,楊建侯沒有老,他依然頑強地生活在藝術的青春中。雖然勞心、勞神、勞力的作畫,他全心全意所鍾情的,還是天天與自己相伴的丹青事業。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