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侯博客專欄

楊建侯藝術生涯簡介,創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楊建侯教授在作畫》

(2004-03-21 20:57:19) 下一個
《揚子晚報》1992年04月24日第五版 特寫 《畫德人品真師表-訪楊建侯教授》陳誌龍 刊照 《楊建侯教授在作畫》
楊建侯先生是一位畫梅的高手,三月初的一天,坐在他客廳裏一大幅天鵝絨梅花壁掛下,我靜靜地聽這位83歲的老人講過去的事情。 楊老有一方“家在江南荷葉村”的印章,句出蘇子瞻詩“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荷葉村。”“荷葉村”地處太湖之濱的無錫北門郊外,在這裏他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幼年的楊建侯雖然天資聰慧,但世代木匠,家境貧寒,小學剛畢業就輟學了。此後去布廠、襪廠當學徒,隨父親學木工活,與同學借墳地,試種水密桃……無論在哪裏,他都沒有放棄過對繪畫藝術的熱愛。20歲那一年,中學大門都沒有進過的楊建侯幸被徐悲鴻先生看中,成為中央大學藝術係的學生,這這成了他藝術生涯中決定性的開端。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外師造化”和“目識心記”,西洋繪畫的靜觀目察,悲鴻先生的言傳身教加之自身深厚的素描功底,使楊建侯對中西畫法的奧妙能駕輕就熟。新中國成立後,這位在舊社會飽經滄桑,曆經磨難的畫家激情澎湃,創作了丈二的巨幅《群雁來歸》。畫麵上,瑞雪紅蓼,群雁振翅,飛向北國,表現了對新中國成立由衷喜悅和炎黃子孫熱愛祖國的拳拳之心。中西合壁的寫實造型,純熟的工筆技法使之成為一幅傑出的作品被收入一流水準的八老(王個移、劉海粟、潘天壽、賀天健、陳之佛、卓啟俊、王石岑、楊建侯)《中國畫輯》一版再版。從此,窮木匠出身的楊建侯以其勤奮和才華而在中國現代畫壇占有了顯著的一席。1957年,他為慶祝建軍30周年而創作的巨幅油畫《解放南京》再次顯示了這位時值盛年的畫家精湛的藝術構思和深厚的學養,郵電部也把他作為八一建軍節的紀念郵票發行。如今這幅畫仍陳列在北京軍事博物館。 作為一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他的創作是多產的,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作品逾萬幅,另有《人物畫的基本作法》、《寫意花鳥畫法》等著作多本。他始終提倡“一專多能,精一兼藪”的教學主張,如今,他的學生 中有不少已成為活躍於畫壇的著名中青年畫家。他謙虛地說,“青出於蘭”是一種客觀現象。而“勝於蘭”則是主觀努力。 楊老當年生活困頓時,悲鴻大師自己辭去公職,讓他頂職就業。先師“愛生如子”的思想也深深地影響著他。他提出教育不僅要言教、身教,更要心教。三年困難時期,他家無隔宿之糧,抱病著書所得的稿費用來資助農村的窮學生,一些退了學的學生又被他重新拉回來。先生一生無別的嗜好,隻是煙癮甚大,但在教室從不抽煙,領學生出去寫生,兜裏也從不帶煙,說是怕影響學生的健康,點點滴滴都嚴於律己。難怪在楊老80壽辰時,天南海北的學生寫來的憶念師生情誼的文章竟有數百篇。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悲鴻大師的一句名言也是他的座佑銘。楊老把自己數千幅作品無償獻給了國家和人民。一輩子勤儉淡泊,不慕榮利。一次英國有人要他去辦展覽,臨行前,對方突然說要在展覽結束後用高價買他一批素描作品,他自然沒答應,畫展告吹,他“樂得輕鬆”。 楊老對子女要求甚為嚴格,一次在丁山賓館畫巨幅梅花,孩子們去看他,不知不覺到了開飯時間,他要孩子一家人自己到餐廳買餐卷就餐。天氣熱,賓館的房間裏有空調,他卻讓老伴買了兩把折扇,說是用空調太浪費電。巨梅畫完後,要蓋壓角印,他和老伴就找來一塊方磚,兩個白發老人坐在台階上慢慢磨…… 現在,年事已高的楊建侯,巨幅畫作很少畫了,但梅、蘭、竹、菊“四君子”常活化於他的筆下。在藝術創作上他始終篤行自己的經驗和準則,他說藝術的創新,求奇過火則成“怪”,求“勢”過度必成“駭”,誇張過頭則變“醜”,一味求真則成“做”,他注重傳統藝術美學中的樸素和穩健,先生畫竹有一句名言:“筆筆要有筆,筆筆要有墨,筆筆要有力,筆筆表感情,筆筆見精神!”這豈止是談竹呢,不也正是這位德高藝重的老畫家一生的精神境界和美學理想的寫照嗎?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