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Montreux及納博科夫

(2011-08-26 12:16:20) 下一個

“I think it is all a matter of love: the more you love a memory, the stronger and stranger it is”
-- Vladimir Nabokov

這次去了Montreux,看到納博科夫的雕像。當年曾讀過他的“Lolita”,讀得似懂非懂,後來看到一位朋友的Email,她對這本書的理解遠超出我的,下麵就是從她的郵件摘抄的。

===================================
讀Lolita就好像看現代畫。如果拿像不像來判斷現代畫,那麽畢加索、梵高、達利,任何一個都是完全不合格的畫家。同樣,如果拿道不道德來衡量Lolita,那麽讀它完全是浪費時間。納博科夫從來不是一個社會的寫手,他寫的小說從來不是向魯迅那樣,看不慣社會小民的些許毛病,指手畫腳地這樣那樣,呐喊疾呼地要成為道德先鋒(完了,我對魯迅就是意見那麽大)。納博科夫寫的是一個一個個體,寫得是每個個體的心理分析。那些陰暗的心理,可能完全不道德;可是會真實地寄居在心靈的某個詭異地方,這就是人!赫魯曉娃有一句評論納博科夫評得相當好。90年代,蘇聯解體後,老布什訪問俄羅斯前,說要去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為陀最代表俄國精神。赫魯曉娃卻說,要了解俄羅斯人,就要去讀納博科夫。蘇聯解體以後,沒有了集體主義,看俄羅斯人就應該像納博科夫那麽,看一個個個體。

還記得莫言說過,長篇小說很好寫,因為長篇有足夠空間,到處可以插屁話。這話對於大多數小說家可能是對的,包括對頂級小說家,像馬爾克斯都可能是對的。馬爾克斯寫《百年孤獨》,寫到後期自己把自己繞昏了,有一些叔侄輩分的錯誤,還有些誰死誰不死誰在什麽時候死的錯誤。可是莫言這句話放到納博科夫身上,就顯得偏激。納博科夫是一句廢話都不放;相反,極其注意細節,每一個小細節都是一個隱示。當年納博科夫在Cornell教書時,有一次針對小說裏關於某房間的一個細節考試。可是那房間隻在書的犄角旮旯裏出現過一次,考得學生都崩潰。納博科夫對細節的追求也體現在他在Lolita的後序提到的,關於Charolette那隻防水手表的寓意。在納博科夫這裏,細節比整體更珍貴。

另外,“鏡子”對納博科夫也是很重要的隱喻。在Lolita中,H.H.和Lo登記到the Enchanted Hunter旅店入住,進房間的那一刻,納博科夫寫了一係列鏡子。鏡子倒映出來都是門,這些門看似是Lo的出路,其實是a mirror of prison. 對於這點,我在讀卡夫卡《城堡》的時候,就已經體會到。我當時寫,“讀《城堡》,好像是進入一個四麵都是鏡子的屋子,從哪一麵看似乎都有無限的延拓。可是,當跌跌撞撞頭破血流地走到鏡子跟前,才發現每一麵鏡像裏的延拓都是絕路,是沒有出路的無限可能。”等讀到納博科夫對於the Enchanted Hunter房間裏那一係列的鏡子描寫時,我真是心花怒放,得意非凡:覺得自己跟大師的理解完全一致,自己太有靈性了哈!

對於“鏡像”這樣的寫作手法,不知道納博科夫是不是也受到卡夫卡的影響,不過他們倆的寫法不完全一樣。卡夫卡是完全平麵的鏡像關係,就是《城堡》中,巴納巴斯是K的鏡像,巴納巴斯的遭遇就是K的遭遇;時間上,巴納巴斯和K出現在同一個時間空間。但納博科夫不一樣。納博科夫寫Annabel是Lolita的precursor,在時間上是先於Lolita出現;在情感上,H.H.Lolita的感情是對Annabel的延續。卡夫卡用“鏡像”是為了增加力度,為了證明K的遭遇並非偶然。納博科夫用“鏡像”是為了增加詩意,為了說明H.H.對Lolita的亂倫之愛是有感情和心理基礎的。我讀《城堡》讀得要撞牆,還好把最精妙的地方給體會到了,容我再小小地自我得意一番。

不要看Lolita是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但故事推進極快,這也是我讀後吃一驚的地方。H.H.12歲跟Annabel,結婚前跟一個賣身的nymphet,第一次結婚跟Valeria,婚後Valeria出軌,然後到美國,先是去北極參加心理治療,後安排住到Lo家,Lo媽媽Charolette橫在Lo和H.H.中間成為障礙,Charolette突然死掉......一係列的情節推進非常快,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來以為這種寫心理分析應該很繞,故事性不強的。

最後讓我想不到的是,納博科夫寫的時候並不是按照時間順序寫的。他先把後麵一些情節寫出來,再回到前麵去補心理鋪墊。納博科夫原來也設想過用第三人稱寫,後來還是決定用第一人稱。不過納博科夫在改寫Lolita電影劇本的時候,用了第三人稱改寫,算過了一把癮。納博科夫在起人物名字和地名的時候也極用心,到處都是隱喻。可惜啊,這些我完全不懂,隱喻的好處我是都沒體會到。納博科夫在Cornell的學生Alfred Appel編的注解版Lolita都有詳細解釋,我沒花心思仔細去讀。

================================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

1。 納博科夫的雕像




2。 這就是納博科夫住了二十多年的旅館


3。 幾張日內瓦和Montreux的照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