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養生之道被炒得火熱,於是我忽發奇想,假如老年人學點‘阿Q精神’,於身心健康將大有裨益。
老年養生有四大方麵:心理修養、飲食起居、人事往來、文體活動。而其中‘心理修養’是核心,應該放在‘養生’之首位。首位是‘虛’,後三項是‘實’,虛以帶實,實以補虛,虛實結合,方為養生。
何謂‘心理修養’,就老年養生而言,就是要具有一種樂觀平和的心態。如此,才能使物質的努力落到實處,才能化解各種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從而達到健康養生的目的。物質養生隻能治標而不能治本;人靠精神支撐,精神委靡,則一了百了。所謂“十日養生(指物質養生)敵不住一日優患”,是頗有道理的。
來年人要想具有樂觀平和的心態,首先要知足,其次就是不怕死。
老年人往往有諸多不滿足。兒女已成家立業,仍耿耿於懷,放心不下;自己已退居二線,家事國事已有接班之人,仍品頭評足;食足以果腹,衣不愁蔽體,仍不甘淡泊;心已衰,力已竭,仍不甘寂寞;往事已矣,成敗具泯,仍不時沉浸其中,自責自咎……如此等等,皆屬不知足之列。“知足者長樂,能忍者自安。”不知足則心不悅,不能忍則神不安。老年人如果整日裏心中塊壘重重,不寧靜,不舒展,何言長壽!
這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筆下的典型人物阿Q(見《阿Q正傳》)。阿Q出身卑微,窮困潦倒,又無本領,但他卻不服氣,結果處處碰壁。“辛亥”伊始,許多豪紳遺老紛紛投機革命。阿Q眼熱,也要‘革命’,便貿然投奔‘假洋鬼子’(1)結果遭到當頭棒喝。他學‘革命黨人’,也將辮子盤在頭頂(2)招搖過市,卻受到冷遇,且生活依然艱難。就連他身上的虱子也沒有王胡的大,放在嘴裏發出的聲音,也沒有王胡的響——雖然他倆一樣的窮困潦倒;於是他憤憤不平,動起手來,要懲罰王胡的無理,結果反吃了敗仗。
阿Q反複碰壁,卻並沒有頹喪、沉淪,他總能尋到自我解脫的辦法,這便是名播華夏的精神勝利法,人們稱之為“阿Q精神”。這種遐邇聞名的“精神”,以阿Q的名字命名,其倜儻風流,怕是阿Q自己所始料未及的吧!
正是靠了這種精神勝利法,阿Q才得以在鄙視的目光中心地坦然地活了下去,以至屠刀架在脖子上也無遺憾和痛苦。一個人到了連死都無所畏懼之時,那還有什麽可怕的呢?
當他喊出“造反了”口號、人們都用一種驚懼的目光對著他時,他立刻覺得全村人都是他的俘虜了,東西可以任他選,女人可以隨意挑,夕日之仇敵將任憑他處置。當他見到一些投機者以革命的名義去洗劫尼姑庵、去搶掠地主趙太爺家的財務時,他痛恨良久,心想,我已然宣布“革命”了,為什麽你們去革命卻不同我打招呼?財產也沒有我的份!但他旋即慶幸道:造反是要殺頭的,你們等著吧!
魯迅先生說,阿Q是“第一個自輕自賤的人”。他處於逆境時,常以“自輕自賤”而解脫。遇到被人欺侮,便打自己的耳光,而不過片刻,便當作自己打的是別人,出氣的是自己。錢被人搶去,則自慰道:“算是被兒子拿去了!”趙太爺打他耳光之後,他說道:“現在的世界真不象話,兒子打老子。”隨即就自鳴得意起來,因為昔日威赫的趙太爺,現在竟然成了自己的兒子。阿Q本沒有參與搶劫趙家財物,且為搶掠者未能叫上自己而懊惱,卻不料代人受過,被遊街示眾,還要殺頭。然而他卻坦然,且唱道:“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頗有點視死如歸的味道。
試想,假如阿Q沒有自輕自賤、自我解脫的精神勝利法,以他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恐怕他屬於最底層的了——便是一天也難以生存下去,至死也難以瞑目。然而阿Q卻不,他活得也算“自在”!
誠然,魯迅之於阿Q,在哀其不幸,更在怒其不爭,在於批判像阿Q一樣懦弱的國民靈魂。然而老年人倘能反其道而思忖之,少一點自怨自艾,自貽伊戚(3),以阿Q之精神去自我解脫,怕不無益處,至少它可以讓你心地坦然地麵對市場經濟下看不慣的一切,從而輕鬆地生活下去。
成功的文學作品之典型形象,往往能給人以正反多方位的啟迪,阿Q正是這樣一個值得咀嚼反思的文學形象。對於心態難以平衡的老年人,阿Q的精神勝利法,就很有借鑒意義。
阿Q總愛把幻想當現實,明知不可為而偏要為之,這固然愚昧;假如老年人也把幻想當現實,卻並不苛求其真,未必不是好事,因為這可以使老年人永葆樂觀平和的心緒。所以,阿Q精神不失為一種變調的養生法則。不信,勸君不妨一試!(96)
注釋:1、自怨自艾——自己悔恨。艾,yi,割草,比喻改正,此義已經沒有。自貽伊戚,比喻自尋煩惱。貽,遺留;伊,此,是。戚,悲哀,憂愁。
2、假洋鬼子——莊子裏(未莊)地主錢太爺的兒子,留學日本,回國後裝上假辮子,故阿Q稱他假洋鬼子。
3、將辮子盤在頭頂——辛亥革命時,把割掉辮子視為反清革命的標誌。於是,有的人投機革命,便將辮子盤在頭頂而並不剪去,以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