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岸實力對比變化看統獨前景(ZT)
(2007-02-03 20:45:55)
下一個
近來台灣島內政治局勢持續動蕩,多數民眾對靠街頭運動奪得高位的陳水扁發泄怨憤,重要原因是其執政6年間島內經濟始終低迷。從兩岸關係看,台灣過去向大陸炫耀“經濟奇跡”的本錢已基本不存在了,“軍事平衡”也完全傾斜,叫嚷“台獨”的那批人口號依舊卻顯得底氣不足。
台灣“經濟優勢"風光不再
海峽兩岸的分裂狀態存在57年間,一直是實力地位決定一切。從上世紀50年代起,台灣的經濟發展條件就遠優於大陸,島上得到美國大量援助和投資,大陸所得蘇援卻很有限,此後又陷入四麵受敵,當時毛澤東也明白,隻有在經濟上居於上風,才能排除美國阻撓並爭取台灣回歸。
大陸在解放後對台灣具有的優勢,主要在軍事力量方麵。當年國民黨軍隊在大陸被解放軍打得一敗塗地逃到島上,有海峽相隔再加上美軍出動援助,具備了局部海空優勢。蔣介石堅持“反攻大陸”卻因不敢陸戰隻能空喊,大陸宣傳“解放台灣”因無力渡海也隻是個口號。上世紀60年代大陸有了核彈、導彈這類最厲害的武器,卻不能用於毀滅台灣同胞。想攻台還隻能使用常規裝備,這樣軍事上的平衡對峙就始終無法打破。
1979年中美建交,大陸同時實行改革開放。中共方麵立足於兩岸的現實,表示願在“一國兩製”的條件下實現統一。蔣經國對此卻一直不理睬,本錢便在於自恃經濟水平居優,並能在軍事上掌握台灣“局部製海製空權”,中共方麵在此形勢下展開勸說便無多少成效。
按大陸改革開放後10年間統計,台海兩岸經濟實力的對比仍對台灣有利。1990年台灣國民收入按美元折算已達1600億,入均年收入近8000美元;同年大陸國民收人按美元折算為3500億,人均年收入隻有300美元。但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幣不再貶值,兩岸人均經濟差距逐步縮小。
在整個上世紀90年代,大陸對外政策總體是韜光養晦,台灣則頗顯得有些趾高氣揚,這一點在軍事方麵表現得最為突出。大陸的軍費開支在國民收人中的比例一降再降,按官方數字隻保持在整個國民收入的1.3%左右,隻相當於年均100億美元。台灣軍費開支則占國民收入的5%以上,年均超過100億美元,而且外購武器的費用遠超過大陸。
“軍事平衡"向大陸傾斜
大陸實行長時間的韜光養晦,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壓縮軍備規模,不過從長遠看卻擠出了經費發展壯大經濟實力,從而創造了世界各大國中最快增長速度,為進入新世紀後的騰飛積蓄了後勁~999年受李登輝公開提出“兩國論”及美國飛機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影響,大陸加強了以科技強軍為主的現代化建設,力量對比便很快變得對大陸有利。
從政府公布的數字看,大陸軍費開支在5年間便從150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300億美元。台灣卻因經濟不景氣,進人21世紀後軍費便不斷下降,去年隻有80億美元,加之其武器基本靠外購而不能自產,增強軍備的步伐便很快被大陸甩在了後邊。
在經濟迅速發展和財政收入大增的保障下’,進入新世紀後的6年來,解放軍的軍事變革步伐迅速加快,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的體製全麵建立,新裝備大量列裝,尤其是海空武器的質量也全麵超過了台灣。例如大陸自研的殲一10已大批投產,從俄羅斯引進的蘇一30、自己仿蘇一27生產的殲一11也大量裝備部隊,在第三代戰鬥機的數量上已壓倒台灣。在海軍方麵,大陸近年來掀起了一輪造艦高潮,“中華神盾”等一批大型艦隻列裝。在太空裝備、預警和電子戰等領域,解放軍也有長足的進步,而台灣在其中許多方麵還是空白。
陳水扁於2000年的大選獲勝後,很快暴露出其隻擅長街頭“拚政治”而缺乏管治經驗的缺陷。次年島內經濟出現了50多年來第一次負增長,至2004年才恢複到其主政前的水平。兩岸經濟實力對比,發生了對台灣空前不利的逆轉。
從去年的統計數字看,大陸國民收入達2.2萬億美元,台灣則停滯在3200億美元,如按購買力平價算,大陸至少還要高一倍。雖然從入均國民收入看,大陸對台灣是1700美元對15000美元,但實際購買力的差距也縮小到隻有三四倍。目前有.100萬台灣人在長江、珠江兩個三角洲長期工作和居住,便說明大陸沿海發達地區的收入水平已接近台灣,過去蔣經國、李登輝誇耀的“台灣經濟優勢”早已風光不再。
大陸對台優勢繼續增強
近年到過台島的人經常感慨說:“不到台灣,不知道文化大革命還在搞。”目前“倒扁”風潮造成的嚴重內部衝突,正繼續造成島內人心浮動、資金外流。今年台灣行政部門預定的3%的經濟增長率明顯已成泡影,停滯甚至倒退已成定局。因台灣財政赤字目前已超過GDP的5%,大大高於世界公認的3%的警戒線,在此狀態下增加軍費開支也不大可能。
今年5月美國國防部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便承認“兩岸軍力逐漸向北京傾斜”, “已經造成區域失衡”。日本政府資助的防衛研究所的報告稱,台海兩岸的軍力對比越來越對中國有利。台灣國防部的分析預測更認為,到2010年至2012年,中共軍力會在各方麵對台占有絕對的壓倒性優勢。
從大陸目前的經濟和軍事發展勢頭看,總體上對台優勢無疑會繼續增大,人均收入的差距則會不斷縮小。預計到2010年,大陸的國民收入在對美元匯率微升的情況下會達到近4萬億美元,屆時將高於台灣10倍以上,軍費開支也會高出六七倍以上。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台灣經濟屆時將更依賴於大陸。目前大陸已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和投資對象,去年兩岸貿易總額便超過700億美元,超過台灣對美貿易額一半以上。作為台灣主要經濟支柱的IT產業,也出現了島內一些人所稱的製造業“外移”和“空洞化”局麵,如台灣產量稱雄於世界的筆記本電腦現在有70%已在蘇州、昆山等地生產裝配。據去年統計,島上的產值70%已由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創造,這部分能賺錢的業務並不能轉化為硬實力。大陸的第三產業在產值中的總額卻隻占不足30%,目前已經以製造業規模為全球之冠稱為“世界工廠”,這些製造能力不僅可迅速轉化為軍用,同時也能在經濟上拉住台灣。
大陸發展是統一最大動力
目前島內分裂勢力也明白,按目前兩岸力量的對比演進來看,時間對他們不利,.主張“急獨”的呼聲日益強烈。然而,主張台灣“獨-立”的那批人實際上自己從來就沒有真正獨立過,都是依附於外國勢力。美國為牽製和遏製中國崛起,從來都將台灣當成分化、西化的工具,一直阻撓兩岸達成統一。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領導人便說過,台灣問題說到底,是個美國問題。過去台海軍事力量處於“平衡”狀態時,美國對於是否以武力幹預還處於“模糊”狀態。自去年起,美國國務院和五角大樓發言人公開說明:如大陸攻台必然以軍力幹涉,主要原因便是其認為台灣軍力在對大陸“失衡”的情況下隻有靠美軍支援。台軍連年進行的“漢光演習”和圖上推演,也都是設想靠自己的軍事力量抵抗大陸兩三個星期,然後就要靠美軍增援,若無外援就不可能自保。
從美國以及日本日益明顯地要以武力幹預台海的情況看,單純計算大陸與台灣的實力對比,還不足以看出未來統一的前景,必須將中美、中目的力量對比也考慮在內。不過從大陸現有的發展趨勢看,同美國的實力差距也在縮小。雖然中國在今後幾十年內都不可能全麵對抗美國,不過台灣隻是美國的局部利益所在,卻是中國的根本利益所在,如果真正在台海開戰,中國會傾其全力並不惜代價,美國則隻能投入部分力量並會很害怕付出損失,一貫以商業頭腦處理外交事務的白宮首腦總是盡量避免卷入台海戰爭。
若是中國再有一段足夠時間的和平發展,同時適度增強軍事力量,美軍乃至日本介入台海的顧慮就會越來越大,台獨勢力在後援削弱的情況下必然愈發衰落。兩岸最終走向統一的最大動力,還是在於大陸方麵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增長,目前台灣當局的人事更換還不是重要因素。下一步大陸如能長久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完成和平發展的目標,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步伐肯定就會加快。